范鎮(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范鎮)

范鎮(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范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范鎮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位於泰萊平原腹地,泰安市與萊蕪市交界處。截至2013年,全鎮總面積68.68平方公里,轄39個行政村,人口61001人。東與萊蕪接壤,南部有牟汶河,西部、北部有瀛汶河環繞。

2013年,范鎮全年實現規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7.8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23%,工業利稅4.1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2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5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31%;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975萬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3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635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2%。

2013年范鎮被評為“省級文明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范鎮
  • 外文名稱:Fan Zhen
  • 別名:范家莊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
  • 下轄地區:39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范西村
  • 電話區號:0538
  • 郵政區碼:271033
  • 地理位置:泰萊平原中部
  • 面積:68.68平方公里
  • 人口:61001(2013年)
  • 方言:范鎮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奉高城,洪福寺,增福寺,四槐奄,傅莊觀音閣,雙龍橋,白花池
  • 火車站:范鎮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J
  • 學校:范鎮一中,范鎮二中,泰安四中
  • 村莊:溝頭,埠東,梭村,施莊,北單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狀況,農業,工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計生工作,文化事業,名勝古蹟,地方特產,著名人物,歷史人物,其他人物,

建置沿革

明朝時分屬泰安州好義鄉漸汶河、焦家林兩社。
清朝分屬於好義區和興仁區。
1928年分屬第四、第五區。
抗日戰爭時期屬泰北行署祝北區。
1945年分屬祝山區、栗林區、角峪區。
1946年建范鎮區。
1957年建范鎮鄉。
1958年建范鎮公社。
1984年建范鎮辦事處。
1985年建范鎮。

行政區劃

根據范鎮官網2016年最新顯示,范鎮轄范東、范西、唐北、貟北、谷莊、田莊、岔河、倪莊、崔官、江莊、張梭、東張、施莊、謝台、戚台、王台、楊梭、溝頭、畢店子、馬莊、臨溪、大王、付莊、吳莊、孟莊、前楊、後楊、孫卜東、上卜東、劉卜東、大辛店、東辛店、籽粒、於官莊、興隆、鄭寨子、賈寨子、劉寨子、張寨子39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范鎮位於泰山東麓,北緯36°12′至36°15′,東經117°23′至117°29′,東與萊蕪市接壤,南部有牟汶河,北接瀛汶河,與該區角峪鎮、徂徠鎮、祝陽鎮、泰山區邱家店鎮及萊蕪市寨里鎮隔河相望,形成天然分界線。

地形地貌

境內地勢呈明顯的東部高而西部低,北部高而南部低。地貌類型為平原、丘陵,其中平原占2/3,丘陵占1/3,水澆地多,旱地比重相應較少,土壤類型為壤土和亞粘土。海拔130-176米,最高點在零九路揚水站出水口海拔176米,最低點在大王村南2000米處海拔130米。

氣候

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春季乾燥,風沙多,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氣爽溫差大,冬季寒冷少雨雪,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1—13℃之間,一月份平均氣溫-2.9℃,極端最低氣溫-22.4℃,七月份平均氣溫26.4℃,極端最高氣溫40.7℃,平均氣溫年較差14.7℃。生長期年平均280天,無霜期年平均200天,最長208天,最短192天。全年日照時數為2367-2680小時,年均輻射量125.7千卡/C㎡年。年平均降水量636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132708毫米(1964年),極端年最少降水量455.2毫米(1988年)。

水文

境內屬汶河水系。其中牟汶河流域面積10.3平方千米,瀛汶河流域面積6.5平方千米。三級河3條,總長21千米,徑流總量3.2億立方米,年排澇量3.2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5.3億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牟汶河,長10千米,流域面積10.3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0.5立方米每秒。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低溫霜凍雷擊等。澇災最嚴重一次發生在1985年7月,連續降雨12小時,降雨量達230毫米,涉及境內范鎮溝頭、埠東、梭村4個管理區。

自然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砂,可采儲量為3千萬立方米,集中分布在贏汶河、牟汶河流域。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225.6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截止2013到年,范鎮總人口61001人,以漢族為主,出生人數417人,人口出生率為6.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9‰,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3,合法生育率達到99%,長效節約措施落實率100%。

經濟狀況

農業

截至到2013年,范鎮初步形成了生薑、大蒜、有機蔬菜、奶牛、桑蠶五大農業產業支柱,著力發展農產品倉儲、冷藏、深加工企業,年蔬菜儲存加工能力突破4萬噸。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1家。新增國際農產品質量認證1個,新註冊農產品商標2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個。全鎮奶牛、肉牛飼養量達到7500頭;肉羊總飼養量2.7萬隻;生豬飼養量3萬頭;肉雞、蛋雞總飼養量60萬隻。全鎮肉、蛋、奶總產量達到2.7萬噸,實現畜牧業產值超過3億元。

工業

截至2013年,范鎮全鎮已經初步形成了紡織服裝、化學化工、機械製造、包裝印刷、食品加工五大支柱產業,先後引進40餘家企業,其中有新加坡、加拿大獨資企業,中英、中美、中韓等合資企業,高科技化工項目以及太陽能等項目。
2013年,山東最大液化天然氣基地落戶泰安范鎮,國產中石油天然氣LNG項目,正式投入使用。作為亞洲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基地和國內首家裝備國產化項目,該項目將依靠“西氣東送”二線工程完成從山口到范鎮、從省莊到范鎮兩條東部供氣線路的施工建設,徹底解決泰安市區東部供氣問題。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3年,范鎮投資新建了教學樓,購置各類教學設備,擴大唐北國小的容納量,解決附近學生的入學難題。
范鎮唐北國小范鎮唐北國小

醫療衛生

2013年,為改善學齡前兒童的健康水平,消除疾病對兒童的危害,范鎮衛生院對全鎮0-6歲兒童進行了全面查體,並建立起健康檔案。
免費檢查免費檢查
范鎮衛生院的醫生們攜帶醫療器械為該鎮敬老院的老人們進行了免費查體。對每位老人的健康情況作詳細的記載,為他們建立起健康檔案。

計生工作

計生辦開展健康查體進村上門活動,對並未參加體檢的育齡婦女建立健康檔案,發放保健、優生優育等宣傳資料。

文化事業

2013年,范鎮組建了鎮文藝宣傳隊,編排腰鼓、健身球、太極扇、廣場舞、合唱、秧歌等節目。文藝宣傳隊先後到區政廣場、岔河村、吳莊村、馬莊村、店子村、銀河超市廣場等地方進行了巡迴演出,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引導民眾參與文化體育健身娛樂活動。
文藝宣傳隊文藝宣傳隊

名勝古蹟

范鎮歷史上文化遺址、名勝、古蹟較多,著名的有奉高城遺址,溝頭村落遺址,洪福寺、增福寺、四槐庵、付家莊觀音閣等古建築遺址,雙龍橋、玉石蘭桿橋、八步連環橋等古橋涵遺蹟,已湮沒的王檟墓、漢王墳等古蹟,還有白花池、板橋灣等古名勝遺蹟。
奉高城
奉高城遺址位於岔河故縣村,為漢奉高縣治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溝頭“村落遺址”位於范鎮溝頭村西南一華里,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靠溝頭村小李家林,北臨由溝頭村內流入瀛汶河的小溪,西距汶河500米。
洪福寺
洪福寺位於范鎮張梭村內,傳為唐天寶年間修建,後元、明、清重修,考重修碑跡可見“張之俊”等字樣,現存遺址尚有銀杏樹兩棵,為千年古樹,東棵圍長3.44米,西棵圍長4.43米,綠葉蔥蔥,生機盎然,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增福寺
增福寺位於范鎮馬莊村,坐北向南,據寺內石碑記載,創建於宋代,今大殿現存完好。道光七年(1827年)3月27日重修。
四槐奄
四槐奄因大門外四棵古槐而得名,據現存石碑記載,該庵修建於明末清初,後又多次重修完善,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為廟會,日偽時曾作學堂,1950年代廟殿先後被毀,四槐被殺,今僅存石獅一對,殘碑數十通。
范鎮傅莊觀音閣
范鎮傅莊觀音閣位於牟汶河北岸,傅莊村南十字路口北,觀音閣分底座、大殿兩部分,底座中央有石旋門,全部用石灰岩砌成,來往行人從旋門通過,底座之上建大殿一座。
范鎮(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范鎮)
雙龍橋
雙龍橋位於范鎮中心國小路口,因橋南北兩頭中央各有一龍頭而得名,因橋面低於地面又名“走橋不見橋”,據傳始建於明朝。“玉石欄桿橋”在“雙龍橋”東百米處,橋頭各有石獅一對,橋兩邊配有石欄桿,整座大橋均用乳白石頭建成,修建於明洪武年間。
王檟墓
王檟[jiǎ]墓位於范鎮大王村柴家莊西靠汶河處。“文革”前墓已被挖,現王檟墓已湮沒,尚存王檟“墓志銘”,今柴家莊王姓為王檟後裔。“漢王墳”位於范鎮上埠東村約300米處,俗稱“王墳”,此墳高15米,周長30米,1975年根治埠東嶺推平,除幾塊蓋石外,別無他物,“漢王墳”今已湮沒。
白花池
白花池位於范鎮上埠東村東北500米,此處呈圓形,真徑丈余,水澡齊腰,泉水不時從地下冒出,故名“白花池”,又名“白花泉”。白花池旁立有1.2米石碑一塊,上書“白花池”,為清乾隆年間立,東北一丈處,另有一塊大棱形泰萊交界石碑,兩碑均毀於抗戰時期。1976年修建的埠東嶺揚水站石乾渠橫跨白花池。

地方特產

范鎮火燒
范鎮火燒又稱泰山火燒,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傳統小吃。因產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范鎮而得名,是范鎮第一名吃。在全國各地享有盛名。銷量海內外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製作歷史悠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幾經工藝改造,如今已是馳名中外,家喻戶曉,深受世界各國消費者的喜愛。
范鎮(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范鎮)

著名人物

歷史人物

王檟:號從川,明代范鎮大王村柴家莊人,少時勤奮刻苦,博學多識,孝名盛譽,官至副都御史街,山西、寧夏撫按。
王楫王檟之兄,任寧夏巡按。
趙彥捷:范鎮孟家莊村人,明崇禎拔貢。
趙弘文:范鎮谷家莊人,字東淵,號朴庵,明清名士,清初名臣,知名學者,詩人,泰安士紳,明末清初之際泰安籍著名人物,泰安趙氏代表人物之一。官至廣東道監察御史。
趙弘猷,范鎮谷家莊人,明朝禮部儒官。
趙元昌:范鎮谷家莊人,字型仁,清代泰安詩人,雍正丙午舉人,丁未會試,雍正帝曾召見,有聖諭。清相國趙國麟的同仁、宗兄,青岩社社友。
趙孟班:范鎮谷家莊人,字冠英,號晨廬,清代泰安學者。趙弘文之玄孫,乙卯恩科舉人,選授曹縣教諭,候選知縣。
趙中寯:清代范鎮谷家莊人,又名中雋,字子才,號菊村,趙氏第11世孫,趙弘文八世孫,福建歸化縣知縣。
孫傳芳:范鎮岔河村人,字馨遠,民國時期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號稱“東南王”,與吳佩孚張作霖齊名,為中華民國直系後期最大軍閥。
孫傳芳孫傳芳

其他人物

孫兆林:中共丹東市委委員、常委、書記。
吳鴻章:山東省省教育廳副廳長、省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等職務。
劉健之:范鎮朱埠東村人,原江津地區勞動局局長,重慶市勞動局顧問。
吳鴻業:1963年泰安一中畢業後考取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國家高級記者,編輯。
倪榮:范鎮倪家莊村人,原公安部邊防局參謀長,少將警銜。
馮承明:范鎮岔河村人,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山東農業大學校長。
馮增木:范鎮岔河村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著名畫家,曾任山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
馮欽鐸:范鎮岔河村人。曾為山東省著名籃球國際運動健將,中國著名園林設計師,《中國花卉》雜誌編委,山東省花卉協會理事,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特聘顧問。
馮欽淮:范鎮岔河村人,編著了《檔案修裱》,為全國第一本專著。受國家檔案局委託與他人一起編纂《中國檔案修裱技術》和《中國檔案保護技術簡史》。
梁言順:范鎮田莊村人,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任中共中央黨校校務委員會委員,兼科研部主任、研究室主任,著名經濟學家。
朱安村:范鎮田莊村人,曾任中共泰安市委副書記,中共泰山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後任泰安市物價局黨組書記。
朱順村:范鎮田莊村人,曾任范鎮黨委書記、岱嶽區副區長、區政協主席。
貟勝基:范鎮貟北村人,泰安市書協副主席,曾任泰安市老年大學副校長。
貟炳岩:范鎮貟北村人。 1966年,參加抗美援越戰爭。為了完成戰友犧牲前的囑託,48年來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戰友的親人。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對戰友的承諾。2015年貟炳岩被推薦“山東好人”。
貟相彬:范鎮貟北村人。著名基礎教育家、青年詩人,現任中國金筆作文研究會秘書長。
張公禮:范鎮張梭村人,通信技術專家,現為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美國“Mathematical Reviews”雜誌評論員。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楊世榮,范鎮楊梭村人。泰安市財政局局長、泰安市珠算協會會長。
李光富:范鎮范西村人,現任首屆岱嶽區美術家協會主席,山東畫院高級畫師。
孫繼琛:范鎮孫埠東村人,原中共泰安市委副秘書長、市檔案學會理事長、泰安市檔案局(館)長。
趙永生:范鎮施莊村人,岱嶽區教育局局長、區職教中心主任、高級技校校長。
李傳波:范鎮施莊村人,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峰:范鎮施莊村人,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員,生物納米設計學科組組長。
傅玉坤:范鎮施莊村人,中國著名書法家,美術家。加拿大書畫家協會會員,吉林名人文化研究院副主席,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研究員。
劉娜: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員會委員(副局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