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任(范希衡)

范任

范希衡一般指本詞條

范任(1906—1971),字范希衡,筆名范行、知人、任典,桐城人。著名翻譯家、教授。

范任之父范畏堂,精醫術,通古文。范任幼年從父讀四書五經,五歲能詩。一日騎父肩上,有人笑道:“子把父當馬”;范任應聲對答:“父望子成龍”,“神童”之名由此起。民國12年(1923),考入上海震旦大學,因參加“五卅運動”被校方開除。同年考入北京大學法文系,並任大同中學法文教員、中法文化出版交換委員會秘書,集求學、教書、工作於一身,表現出非凡的毅力和才幹。民國1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二年後公款赴比利時魯文大學專攻法國文學、比較文學、歷史語法、比較語法。以優異成績先後通過碩士、博士論文,獲雙博士學位。“九·一八”事變,旅歐留學生髮出的“抗日宣言”文稿系出自范任之手。民國21年學成歸國,歷任北京大學法文教授,中法文化出版委員會編審,閩蘇皖政治學院教授、教務長,中央大學教授。

抗日時組織上海抗日救亡國際宣傳委員會,負責編譯抗日書文,主編前線日報每周“國際形勢評述”,為東方雜誌撰寫“中國民族性”專論。為資助抗日,他捐出《中國古代旅行》、《蘇聯諸民族》的全部稿酬。民國34至38年,任安徽省社會處處長。

建國後始在震旦大學、繼在南京大學任教授,與徐仲年合編《法漢辭典》,翻譯出版了近三百萬字的文學作品和學術專著。主要有《格蘭特船長的女兒》、《中國孤兒》、盧梭的《懺悔錄》、詩的藝術聖勃夫文藝批評文選。同時將《人民的上海》等譯成法文,介紹給國外讀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任
  • 外文名:Fan Jen
  • 別名:范希衡 范行 任典 知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安徽桐城
  • 出生日期:1906年10月6日
  • 逝世日期:1971年8月2日
  • 職業:教授 翻譯家
  • 畢業院校:比利時魯汶大學
  • 主要成就:將法國經典文學理論書介紹到中國
    創造以十四言詩譯詩的形式
    比較文學的理論研究
    法國文學作品翻譯
    開創科幻小說翻譯之新路
  • 代表作品:聖伯夫文藝批評文選;布瓦洛詩的藝術;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
生平一覽,主要譯著,社會評價及作品的社會影響,

生平一覽

1906年10月-1922年6月
  1906年10月6日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西鄉小楓樹村的一個私塾先生兼中醫的家庭。四、五歲時能即席吟詩、作對,被稱為“神童”,有《神童片片錄》。父親范畏堂(1875-1948)通古文、精醫術,母親汪氏(1876-1949)能識字。十二歲前在家鄉跟隨父親習讀四書五經,後隨父(任湖南《公言報》編輯))轉入湖南長沙養中中學預科、安徽安慶六邑中學讀書。
1922年秋-1925年秋
1922年秋考入上海震旦大學特別班專修法文,後入文本科一、二年級,1925年5月因參加“五卅”運動被除,逃往北平。
1925年秋-1927夏
  1925年秋考入北京大學法文系插班三年級,攻讀法文併兼修沈尹默的“詞學講座。同時,兼任大同中學法文教員及沈尹默主持的中法文化交換出版委員會秘書。1927年夏北京大學法文系畢業。
1927年秋-1929年夏
北京孔德學校法文教員兼中法大學孔德學院法文講師。
1929年秋-1932年夏
1929年秋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赴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拉丁語系語言學、拉丁語系古文及現代文學、比較文學、歷史語法、比較語法。
1930年以最優等成績獲碩士學位,旋住巴黎寫論文《伏爾泰紀君祥-對“中國孤兒”之研究。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東北,與王炳南(中國對外友協前會長)和陳傳璋(復旦大學教授)等部分旅歐學生聚集在巴黎義大利街討論聲援抗日,並受命於中國留學生組織委託,執筆起草了旅歐學生的抗日救國宣言。次年回國積極投身於抗日救國運動。
1932年以優等成績在比利時魯汶大學通過了博士論文,獲得了拉丁語系語言學和拉丁語系文學雙博士學位。
1932年在歐洲發表了博士論文《VOLTAIR ET TSI KUIM-TSIANG--ETUDE SUR L'ORPHELIN DE.LA CHINE》par FAN JEN 1932(伏爾泰與紀君祥-對《中國孤兒之研究》)。
1932年秋-1936年夏
北京中法大學法文教授兼沈尹默主持的中法文化出版交換委員會編譯。
譯著:朗松《文學史方法論》范希衡譯,北平《文史》,1934.1(1)/(2)。
論文:《時代的人生問題試解:獻給找出路的青年》范希衡,上海《社會科學研究》,1935.1(2)。
論文:《中國文學的出路》范希衡,《社會科學月報》,1937.1(4)。
編輯《法文研究》雜誌並著文如《詩經》翻譯研究等,1932-1936。
譯著(中譯法):《LE VOYAGE DANS LA CHINE ANCIENNE》 (江紹原著《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FAN JEN,中法文化出版交換委員會出版,1936,該書行銷法國,稿酬全部捐獻抗日。
1935年與孫其節女士結婚。
1935年一二九運動,在北京一女中校長孫蓀荃(國務院參事、譚平山夫人)授意下,邀請法國教授邵可侶同去賺開阜城門,為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學生進城開道。
1936年秋-1940年夏
1936年秋-1937年冬,任中法文化出版交換委員會(上海)編審。
譯著:《蘇聯諸民族的文學》范希衡編譯,商務印書館出版,1937。
1938年春-1940年夏與胡愈之、王炳南、劉思慕盛成等人一起組織上海市各界抗日後援會國際宣傳委員會,任編譯付組長,用法文翻譯抗戰宣傳文章,與宦鄉合作編寫《前線日報》的每周“國際形勢綜述”。
論文:《一年來之國際風雲與遠東局勢》范希衡,《前線日報新年增刊》 26-3,1940  論文:《唯“禮”的民族觀》范希衡,《改進》,1940
1940年秋-1941年夏
  蘇皖政治學院教授兼教務長(福建崇安)
著作:《列強外交政策》范希衡,國民出版社,1940。
論文:《民族性之研究》范任,《蘇皖政治學院季刊》,1941。
1941年秋-1945年夏
中央大學師範學院 國文系(重慶)教授教《西洋文學概論》,兼社會部(重慶)社會行政計畫委員會研究室編譯組長,編輯《社會行政叢書》、《社工通訊月刊》。 論文:《關於社會建設的幾個原則》范任,《中央周刊》,1942。
論文:中國民族性之研究范任《東方雜誌》,1941-1943連載
中華民族之年齡 39(1),34-36
再論中華民族之年齡39(2),19-21
中國人的團結力 39(3),22-25
中國人的社交性 39(4), 30-32
中國人的組織力 39(5),20-24
再論中國人的組織力39(6),34-37
三論中國人的組織力39(7),17-21
中國人的同情心 39(8),13-16
中國人的保守精神與創辟精神 39(9), 21-24
論“文”與“質” 39(17)
論古希臘羅馬之“文”與“質” 39(18)
義大利民族之“文”與“質” 39(20)
1945年秋-1949年春
安徽省政府委員、社會處長主管黃泛區救災、社會服務工作。1949年2月辭職。
論文:《社會工作與大同之治》范任,重慶《社會建設》,1948年復刊。
1949年春-1952年夏
  上海震旦大學法文系任教。與徐中年合編《簡明法漢辭典》(A-M部分)。1951年秋,調蘇州革大政治研究院學習,結業後返原校。應上海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李青崖之請將法文的太平天國史料翻譯成中文,其中第一、二部分收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的《上海小刀會起義資料彙編》(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三部分收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太平天國史料研究室編的《江浙豫皖太平天國史料選編》(1983 江蘇人民出版社 383-514)。
譯著:《這裡是〈美國之音〉》范行,上海知識出版社,1950 ;
《人民的上海》(中譯法)范行,江文新合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51。
1952年夏-1971年夏
  1952年院系調整至南京大學外國語言與文學系任教。1954年妻孫其節在上海病逝。1958年4月眾所周知的原因被判十年。1961年中央宣傳部長陸定一同志提出和支持的一項國家重要的文化建設工程:《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馬克思主義理論叢書》“三套叢書”的編選計畫落實,由於在編選計畫選目中,譯者是由編委會與工作組從全國的翻譯界中慎重研究確定的、學風嚴謹的一流翻譯家。其中世界名著羅梭《懺悔錄》列入《外國文學名著叢書》,《聖伯夫文學批評文選》和《波瓦洛文學理論文選》列入《外國古典文藝理論叢書》(後改為《外國文藝理論叢書》)的出版計畫,並確定譯者由范任承擔。1962年經中宣部、文化部周揚副部長的批示,是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所所長、三套叢書編委戈寶權先生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三套叢書編委鄭效詢先生專程赴南京,先後與江蘇省公安廳、南京大學交涉,是年6月以保外就醫為由回家,作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特約翻譯。開始整理、修訂初版布瓦洛詩的藝術》,並按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所的建議增譯了布瓦洛《讀龍穰感言》和《諷刺詩》等若干內容,將書名改為《布瓦洛文藝理論文選》。文革期間,這部分內容在出版社遺失,2009年《外國文藝理論叢書》出版時,仍以波瓦洛《詩的藝術》列入《外國文藝理論叢書》。1964年秋,應人民文學出版社要求,對盧梭懺悔錄》上卷六章的組譯稿重新作了一次校訂和潤色工作,提出了400多條修改意見。後來出版社提出重譯上卷,范任鑒於尊重原譯者的勞動,未肯予以重譯,僅接受出版社要求翻譯了下卷,該書自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來一直發行至今。2011年10月第二次印刷時,《懺悔錄》署名為范希衡等譯,第一部黎星譯范希衡校,第二部范希衡譯,恢復了歷史的原貌。《聖勃夫文學批評文選》(約120萬字)向人民文學出版社交稿後適逢十年動亂,之後由於三套叢書計畫未及時落實,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因編審和經費問題而擱淺,現南京大學出版社將於2014年出版。
1970年被下放到安徽桐城掛車河公社勞動並堅持譯作。於1971年8月2日病死在農村。1979年5月江蘇省高等法院撤消原判,宣布無罪。南京大學黨委也恢復了其名譽。這一時期的譯作“是他在長期的人不堪其苦和憂其憂的逆境的折磨之下”(賈植芳先生語)忍辱負重地完成的。
新華新聞載懺悔錄譯本署名背後故事插畫新華新聞載懺悔錄譯本署名背後故事插畫

主要譯著

1、《拉伯雷》范希衡 上海四聯出版社,1954 。
2 、儒勒·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知人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文化大革命後改為范希衡譯,至今仍在出版。該譯本開創了科普幻想小說翻譯之新路(朱光潛先生語),被選為教育部《大綱》新課標中學生語文課外必讀書目。  3 、《布封文鈔》任典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2002年改名為《動物素描》由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散文《馬》、《松鼠》、《天鵝》《鷹》三十多年來至今都被分別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及中國小教輔書籍中。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新版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新版
4 、波瓦洛的《詩的藝術》任典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200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並列入國家社會科學發展規劃的“六五”、“七五”重點項目《外國文藝理論叢書》中,署名范希衡。
5 、《法國近代名家詩選》范希衡譯 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1。該書中絕大部分詩已被一些出版物轉載。
6 、盧梭的《懺悔錄》第一部范希衡校,第二部范希衡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該書列入國家社會科學發展規劃的“六五”、“七五”重點項目《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中,至今仍在出版。  7、《上海租界當局與太平天國運動》梅朋著 范希衡譯《江浙豫皖太平天國史料選編》 383-468,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書名為譯者手跡,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書名為譯者手跡,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
范希衡翻譯布封散文《馬》選入中學語文課文范希衡翻譯布封散文《馬》選入中學語文課文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第二次印刷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第二次印刷
8 、《維克多·雨果》范希衡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綜合褒貶各家之說、兼顧其作家和思想家之全貌。
9、《論“九歌”的戲劇性》范希衡 江漢論壇 9,1983。
10、《中國孤兒與趙氏孤兒》繁體字版 范希衡 台灣學海出版社,1992。簡體字版 范希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聖伯夫的文學批評文選》范希衡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2、波瓦洛的《詩的藝術》增補本范希衡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08。該書列入《外國文藝理論叢書》中。
范希衡著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台灣學海出版社范希衡著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台灣學海出版社
《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上海古籍出版社《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上海古籍出版社
《詩的藝術》增補本,人民文學出版社。《詩的藝術》增補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此外,還翻譯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法郎士的《企鵝島》,法國著名漢學家葛蘭言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參考資料,《歐洲民族心理素描》等,在1968年動亂期間被查抄而殘缺。
譯者的晚年是在十年動亂的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工作的,直至臨終之夜還在精心潤色著他的遺著《法國近代名家詩選》,他期待著“為中國新詩鑄型工作提供一種模樣”。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的安貧樂道、忠於所業、死而後已的高潔晶瑩靈魂。

社會評價及作品的社會影響

1、范希衡先生是翻譯界老前輩,譯筆很有特色。
2、范希衡先生《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比較文學學術論文是他對歷經劫難又重新掘起的我國比較文學研究事業的一個嶄新的高質量的貢獻。
3、從范希衡先生身上可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的安貧樂道、忠於所業、死而後已的高潔晶瑩靈魂。
4、范希衡先生翻譯的布封《動物素描》中散文《馬》、《天鵝 》、《松鼠 》、《鷹 》三十多年來均選入中國小課文。
5、儒勒-凡爾納《格蘭特船長的兒女》范希衡譯本被列為教育部新課標大綱指定初一年級語文課外文學名著必讀書目。
6、著名美學家、文藝家朱光潛這樣評價范希衡先生”無錫才子是錢鐘書,桐城才子是范希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