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諾森三世

英諾森三世

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1161年2月22日—1216年7月16日)羅馬天主教教皇(1198年1月8日—1216年7月16日在位)。

巴黎大學攻讀神學,並曾閉門研修神學理論,1198年當選教皇。在位期間教廷權勢達到歷史上的頂峰,積極參與歐洲各國的政治鬥爭,曾迫使英國丹麥葡萄牙瑞士等國王稱臣。

曾發動過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鎮壓異端阿爾比派,批准天主教多明我會與方濟各會成立,1215年主持召開第四次拉特蘭公會議,頒布了聖餐變體說教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奧瓦尼·羅塔里奧·德·康提
  • 外文名:Lotario dei Conti di Segni
  • 別名:英諾森三世
  • 國籍:義大利
  • 民族:義大利人
  • 出生地:義大利,阿納尼
  • 出生日期:1161年2月22日
  • 逝世日期:1216年7月16日,義大利佩魯賈
  • 職業教宗
  • 信仰:天主教
  • 主要成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皇之一
生平介紹,當選教皇,擴張,教務,後世影響,背景,人物介紹,改革,貢獻,負面影響,評價,

生平介紹

當選教皇

英諾森三世,羅馬教皇。原名吉奧瓦尼·羅塔里奧·德·康提。義大利阿納尼城特拉西蒙伯爵之子。
英諾森三世英諾森三世
曾先後在巴黎和波洛尼亞攻讀神學和教會法。
1190年任樞機主教。
1198年當選為教皇後,承襲格列高利七世的教權觀點,認為教皇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表,皇帝和國王應臣屬於教皇,並由教皇授予世俗權力。他致力於建立歐洲基督教封建神權的大一統帝國。

擴張

1210年,他利用霍亨斯陶芬家族韋爾夫家族爭奪皇位之機,在德意志挑起內戰,排斥了德意志在義大利的勢力,收復了過去為德意志和義大利封建主所占的教皇轄地,鞏固了教皇在轄地內的統治。
他利用西西里王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二世年幼,以監護人身份統治西西里王國;他干預英法間的關係,乘英格蘭諸侯反對國王約翰之機,迫使約翰向教皇稱臣,並繳納年貢。
英諾森三世又是多次十字軍的發起者。1207年他組織十字軍鎮壓阿爾比派,開教廷用武力鎮壓異端之先例。

教務

在教會事務方面,他制定了教皇大權獨攬的神職人員任免制度。
1215年,他主持召開第四次拉特蘭公會議,頒布了聖餐變體說教義和一系列教會改革條規。
在英諾森的扶植下,天主教內出現標榜清貧的托缽僧團,主要派別有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他還加強異端裁判所,並命多明我會士主持。
英諾森三世統治時期是教皇權勢的鼎盛時代,教廷勢力在當時的歐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後世影響

背景

自從8世紀矮子丕平送給教皇一個國家之後,這個教皇國便成為歐洲制衡力量的其中一環。
到了耶穌誕生後第1000年之際,教皇國的權勢和影響漸入高峰期,格列高里七世進行了一系列提升教皇地位的努力,並曾逼得德皇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烏爾邦二世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挑起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這個瘋狂的年代裡成了整個西歐的精神核心。
但將這一切帶入登峰造極的,則是號稱“萬皇之皇”的英諾森三世。

人物介紹

英諾森三世原名賽尼·洛泰爾,出生於有德意志血統的羅馬貴族世家。
曾學過神學和教會法,寫過著作《論人的貧苦條件》,後來憑著他的叔叔——教皇克萊門特三世的關係成為教廷高級人員。38歲時終於當選為羅馬精神世界的最高領袖。
他稱自己是介於神和人之間的存在,位於神之下,人之上,扮演著神人之間溝通的角色。他說:“教皇是太陽,世俗國王是月亮。”(這句話原話是格里高利七世說的,是中世紀有名的日月論)、“國王如不能誠心侍奉基督的代理人,就不能正確地治理他的國家。”、“國王擁有肉體上的權利,祭司擁有精神上的權利,由於精神統治著肉體,教皇也應高於國王。”
這些言論是英諾森三世向世俗王者開戰的檄文,但他並非因此而成為世界歷史上最有影響的統治者,類似的言論實際上在他之前已存在過。他被列入《影響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之中主要是由於他因此付出的雷厲風行的行動。

改革

英諾森三世首先在教皇國之內推行中央集權,他利用羅馬城和教皇國內的貴族王公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來自德意志的威脅,使他們服從了自己的權威。他調整擴大了教皇的宮廷機構,向各地派遣樞機主教以監督各地教會(在此之前,一直由各地大主教兼任教皇使節的監督職能)。各地主教又必須監督其屬下的教區和修院,隨時撤換不稱職者,使西歐的教會系統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在教皇的掌控之下。
1199年,英諾森三世第一次向整個西歐的教會徵稅,這個制度後來固定了下來,成為壓在人民頭上的“十一稅”。教皇的腰包鼓了,說話行事也更有底氣了。

貢獻

英諾森三世對基督教最大的貢獻在於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蘭宗教會議”。
這是繼君士坦丁時代尼西亞會議以來最重要的宗教會議之一,對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所應遵守的規範作了許多解釋,其中最重要的是規定了七項基督教聖禮,包括洗禮、成年堅信禮、婚禮彌撒、懺悔、神職敘任禮和臨終塗聖油禮。每個教徒每年至少應向神父懺悔一次,做彌撒一次。
美國眾議院內的英諾森三世浮雕美國眾議院內的英諾森三世浮雕
像他的前輩一樣,英諾森三世也積極介入德意志事務,作為一個手中沒有軍隊的政客,他的武器除了開除敵手的教籍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外交手腕,拉攏一方打擊另一方,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英諾森三世初登大位之時,正趕上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和韋爾夫家族激烈爭奪王位之際,由於霍亨斯陶芬家族在南義大利擁有領地,出於阻止南義大利同德意志統一在同一君主之下的目的,英諾森三世支持了韋爾夫家族。在這場長達12年的戰爭中,真正的大贏家是這位幕後的教皇,他利用雙方的許諾,奪取了斯波萊托安科納等地,使教皇國北達波河下游,南抵那不勒斯邊境,可謂盛極一時。
但當英諾森支持的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登上皇位之後,新皇帝立即翻臉,不承認教皇在戰爭中獲得的好處,甚至準備兵戎相見。於是,英諾森抬出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孤兒、已被他收為教子的腓特烈(後稱皇帝腓特烈二世),並讓其與法國國王腓力二世結盟,終於在布汶戰役中殲滅了背信棄義的奧托四世腓特烈二世在向教皇許諾放棄西西里王位和進行十字軍東征之後,在英諾森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寶座。
與此同時,英格蘭國王約翰(即無地王)在多件事情上明目張胆地違抗教皇,特別是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權上衝突激烈。於是,教皇在1207年將無地王開除了教籍,還將英格蘭排除出基督教區長達6年之久。英諾森還準備支持法王腓力二世進攻英格蘭,無地王終於被迫屈服,接受了教皇的大主教人選,並向教皇稱臣納貢。

負面影響

英諾森三世奠定的西歐政治格局早已被歷史的後浪所淹沒了,但他開創的對異教徒的迫害政策及由此形成的傳統則長久地在歷史上發揮影響。在仁慈的上帝的旗幟下,英諾森三世乾盡了不仁慈的勾當。
最典型的是他對法國南部的“清潔派”(也稱阿比爾派)的迫害。清潔派是信奉善惡二元論的基督教苦行派,當他們被定性為異端之後,就遭到了滅頂之災。教皇組織的聖戰軍團攻克了清潔派的中心貝濟耶城,隨即展開了大屠殺,有兩萬多人遭到殺害。在米內爾瓦,100多位清潔派領袖被燒死在火刑台上。
在英諾森三世死後不久,他的侄子、繼任教皇的格列高利九世就創辦了宗教裁判所,並宣稱迫害異教徒是教廷的職責之一。而英諾森三世創立的用火刑燒死異教徒的做法也被沿襲了下來,火刑柱後來成為無數堅持真理不盲從教廷的志士的殉難標誌。
1202年,英諾森三世發動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是歷次十字軍東征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次,十字軍沒有到達聖地與異教徒作戰,而是在君士坦丁堡奸淫擄掠了自己的基督教兄弟。致使拜占庭帝國中斷了57年之久。他還組織了“兒童十字軍東征”,結果使3萬多個小孩成為北非奴隸市場上的新貨。

評價

英諾森三世在政治上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歐洲大國離岸平衡手的君主,而他的教皇身份使他對歷史有著比世俗君主更深一層的影響。
英諾森三世能夠在歷史上發揮巨大的影響力,除了通過教會改革加強教皇的權力外,他的主要武器是煽動宗教狂熱、使用“開除教籍”之權,以及利用世俗君主間的矛盾,巧妙地發揮作用,坐收最大的漁利。實際上,在中世紀歐洲政治秩序紛繁錯亂的情況下,一個有實力能發揮制衡作用的教皇的存在,還是很具有合理性的。
天主教會職銜
羅馬主教
教宗
1198年—1216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