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餐(基督教的聖事)

聖餐(基督教的聖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聖餐(The Lord’s Supper或Holy Communion),亦譯“神交聖禮”。基督教的主要儀式之一,也是一種特殊的崇拜儀典。關於這項禮儀的稱謂,基督教會以不同的名稱來稱呼這一慶祝和紀念的行為,這包括彌撒、交聖餐、主餐和祝謝餐,其中天主教稱聖體聖事,對其禮儀稱彌撒;東正教稱聖體血;新教稱之為聖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餐
  • 外文名:Holy Communion&The Lord’s Supper
  • 別稱:聖體
  • 適宜人群:基督教教徒
聖餐的介紹,聖餐的形式,聖餐禮的程式,施行者,領受者,意義,材料,世界聖餐主日,

聖餐的介紹

“聖體(Eucharist)”有兩種解釋,一是源於拉丁文eucharist,原意為“感謝祭”或“感恩祭”;二是源於拉丁文hostia,意為“犧牲”。因而聖餐禮儀來源於古代宗教中的獻祭與獻祭之後將祭品吃掉的風俗。天主教東正教同將此作為“聖事”,但具體方法上東西教派又有所不同。宗教改革運動後,新教各派亦繼續持守此禮,但在禮儀方式和神學見解上與天主教和東正教相異。
天主教認為,聖體是一件聖事,在這聖事之中,基督用他的體與血,真正地、實在地、體質地隱身在麵餅與葡萄酒的外形下,以非流血的方式自獻於聖父作為祭物,並且把自己賜給信徒,作為信徒靈魂的“神糧”。
東正教將此禮儀稱“聖體血”。認為系耶穌受難前夕同使徒共進晚餐時建立。據《新約聖經》“福音書”記載,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拿起餅和葡萄酒祝禱後分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和血,是為眾人免罪而捨棄和流出的。”《哥林多前書》中說,耶穌指示門徒以後應當常這樣做,以紀念他。
首先,其他聖事只是在施行和領受時才可完成和賦聖寵,所以具有臨時和過渡的性質,而聖餐則在祝聖餅酒中,把餅、酒“變成”耶穌的身體和血液,這一過程喻示著聖寵的完成。只要餅、酒的外形還存在,聖體也就存在,所以聖體聖事具有恆在性。其次,其他聖事領受者只是領受聖事賦予的恩寵,而聖餐的領受者不僅領受恩寵,而且還領受了恩寵的主宰創造者。最後,聖餐體現出耶穌基督融入聖體聖事之中的神聖意境。

聖餐的形式

聖餐儀式講究使用的物質材料和應念的經文。
聖餐
材料:麵餅與酒。
根據教會的傳統,只可用麵餅祝聖為聖體,而不可用其它材料。但東西教會使用聖體材料時又有微小的區別:西方拉丁教會用未發酵的麵餅製成聖體,東方希臘教會則用發酵的麵餅製成聖體,但兩者都是有效的,而且在歷史的發展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不可隨意改變。
聖體第二種材料是葡萄酒,是由葡萄酒釀成的自然葡萄酒。因為耶穌基督在晚餐中用的就是這種葡萄酒,以後教會在聖餐中也如此效法。聖餐中,兩種材料必須同時使用,用麥麵餅祝聖成為耶穌基督的聖身;用葡萄酒祝聖成為耶穌基督的聖血。不過酒形中又有耶穌的聖身,面形中也有耶穌的聖血。

聖餐禮的程式

1、儀式開始前,信徒先要對神父懺悔,神父會告訴信徒需要齋戒幾天,然後做好齋戒的準備。
2、接受聖餐前,虔誠的信徒進入教堂,劃十字,向聖像鞠躬,唱詩,然後神父將聖餐送到信徒的嘴裡。

施行者

祝聖聖體的權力僅屬於有效地領受神品的司鐸,而且他們也只能在彌撒中祝聖聖體。祝聖聖體是彌撒聖祭的高峰,是聖祭的圓滿完成。分施已祝聖過的聖體俗稱送聖體,通常由司鐸施行,經主教或本堂神父的許可,六品副祭也可分送聖體。

領受者

經過洗禮的信徒可有效地領受聖體。基督教會對於聖體儀式,起初是施行給兒童甚至嬰兒送聖體,後來西方教會廢止了這一做法,規定只準給有正常理智的人分送聖體,以避免在聖體儀式中可能發生的不敬事件或突發情況。
在領受聖體時,信徒們常把聖餐看作是代表著耶穌的一段動人的往事和不平凡的經歷,領到聖餐,心中就有了耶穌,因為耶穌為了拯救人類而犧牲了自己。領聖餐意味著耶穌對虔誠所給的回報,就走近了耶穌;在領受聖餐的過程中,麵包和葡萄酒酒變成了耶穌的身軀和血液,於是耶穌與信徒們同在一起。

意義

聖餐中的餅和酒是表明主的死,也就是預表著主的身體,但是這餅和酒並不是主的身體,餅就是餅,酒就是酒。並不像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餅和酒經過祝福,經過禱告已經變成主的身體了,這都是人們對聖餐不明白的緣故。聖餐僅僅是預表著主的身體,但它們並不是主的身體,而主耶穌基督設立聖餐的目的,在於當我們看到這個儀式的時候,叫我們想起主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舍己。餅被掰開,預表著主為我們捨去他自己的生命;酒倒出,預表著主的血為我們罪人而流。當我們領受了這餅和酒之後,我們就應當感謝我們的主——那坐在天父右邊的主,並不是我們心中的主。如果我們感謝我們心中的主,並向他禱告,這樣,我們就落在偶像崇拜當中了。
我們不要把這餅和酒當成偶像,它們不是主耶穌。雖然這餅和酒不是基督的身體,但是它們預表著基督的身體,因此就比世上任何一件事物更尊貴,所以我們更當尊重,不要看為平常。就好比看到我們去世的親人的照片,我們決不能因為這照片僅僅是我們的親人的留影,並非其本人,而毫不尊重地踩在腳下。對按理領受聖餐、憑信心領受的人就等於是吃喝主的身體,飲嘗主的血了,就得著了聖餐的益處。因為主的身體和主的寶血可以養育我們的靈命,與主的話能夠供養我們的靈命是一樣的。
聖餐也正是如今的新約時代的逾越節,可見主耶穌就是羔羊了。
在主耶穌基督為我們所設立的聖經、聖禮、禱告這三大外部的蒙恩之法都是圍繞並見證救恩這一主題:“耶穌照著父神的旨意,為我的罪舍己,並救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又叫我在凡事上榮耀神,以神為樂。”聖禮中聖餐和洗禮所表明、印證的正是主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舍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

材料

聖餐的主要材料是無酵餅葡萄汁
無酵餅用麵粉加製作而成,不加酵粉或其他的調味料,因為基督徒認為酵代表罪惡(他們的根據是哥林多前書5:6-8);無論人多人少,只作一個無酵餅,以此來代表會眾是一體(林前10:17和合本])。一些基督徒聲稱必須用葡萄制葡萄汁(太26:29),而不可用葡萄酒,因酒是經過發酵製成的,且又用一杯,代表同領一個杯。
新約哥林多前書 11:23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11:24 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11:25 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11:26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11:27 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乾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11:28 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 11:29 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餅和葡萄汁象徵著主的身體、主的血,吃這餅,喝這杯的意義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獻祭,是一次完成的,也是永遠有效的,不需要屢次的被獻為祭。希伯來書 10:10 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他的身體,就得以成聖。 10:11 凡祭司天天站著事奉 神,屢次獻上一樣的祭物,這祭物永不能除罪。 10:12 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 神的右邊坐下了。 10:13 從此等候他仇敵成了他的腳凳。 10:14 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
而天主教徒徒認為,經祝聖后的餅和酒已經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液,稱之為聖體聖血。他們不再稱呼這些為餅和酒。
東正教:用有酵餅、紅色酒、水。謂此三者,乃紀念耶穌當日血湧出之狀。
天主教:用特製的許多小圓薄無酵餅為聖體,一人分領一個。另有白或紅葡萄酒為聖血。較正式的彌撒中,輔祭會持裝有聖血的聖爵立於司鐸側。
信義宗路德會):用餅和酒,餅的材料不拘,不論是大麥,小麥或米做的,有酵的,無小酵的,甜的,鹹的均可,或是刀切或手擘均無所謂;酒其分量,性質,顏色都可以。近來通用者大致是無酵薄餅,與葡萄酒。
改革宗(此宗派以慈運理加爾文的神學為主,其中有長老會浸信會及其他教派):一些改革宗派主張,用一般的餅和葡萄汁。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用餅和清水,餅的材料沒有限制。

世界聖餐主日

每年的十月第一個主日,是世界聖餐主日,全球的新教基督徒都會在這一天舉行聖餐儀式,紀念主耶穌。
世界聖餐主日於1936年由長老會倡導設立,其後主流的新教教派紛紛加入。雖然東正教天主教並沒有加入世界聖餐日的活動,但東正教和天主教在每個主日都有聖餐儀式,因此實際上,在十月的第一個周日全球的基督徒都在這一天,共同參加了聖餐儀式,這場全球性的聖餐儀式,象徵著普天教會的合一,和全球基督徒共同紀念主的恩典。
聖餐的傳統可以追溯到猶太民族的逾越節的晚餐。
初期教會,聖餐就一直延續下來,自從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後,新教基督教的宗教禮儀僅剩下洗禮和聖餐,而每個教會的習慣上並不一樣,並不是每個教會都是每主日進行聖餐儀式的,有些教會每月一次,有的甚至是每季才一次。
雖然所有的教會都同意聖餐的目的是紀念主的死和主的復活,但有關聖餐的神學含意卻是爭執不休。天主教認為,每一次聖餐,主的靈都真正降臨,並讓聖餐轉型為神聖的靈糧。是主的身體,但浸信會和五旬節教派的教會則認為聖餐只不過是一個符號,象徵主的身體,而並非真的是主的身體,而路德宗的教會則介於兩者之間,即聖餐並非主的身體,但是聖餐上有主的同在,已經不是普通的餅和酒了。
無論哪一種神學觀點,所有的基督徒都認為聖餐是與主相遇,與眾聖徒相交的重要活動,都是象徵著教會合一和教會與主的合一,從這點看,世界聖餐主日經歷了70年的歷程,被越來越多的基督徒所接受,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