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禮(一種宗教儀式)

洗禮(一種宗教儀式)

洗禮這個詞來自於希臘詞baptizein,意思即“洗”或“洗淨”。在新約中,這個詞最初是指施洗約翰在約旦河中施的洗,它是一種悔改的記號。耶穌自己受過約翰的洗禮。對基督徒來說,洗禮的必要性部分地來自於復活的基督對門徒的命令,即要他們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給人們施洗(太28:17-20)。在新約中,洗禮既被看作是成為教會成員的條件和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洗禮
  • 外文名:baptism
  • 注音:xǐ lǐ
  • 釋義:一種宗教儀式
詞語解釋,概述,分類,程式,

詞語解釋

(1)基督教的入教儀式,行禮時主禮者口誦規定的禮文,用水浸、澆或灑。主禮者口誦經文,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額上,或將受洗人身體浸在水裡,表示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並賦予“恩寵”和“印號”,使其成為教徒。
(2)比喻教育和薰陶。
沈從文 《主婦集·大小阮》:“我是個受科學洗禮的人,不相信瞎子知道我的事情。” 臧克家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那時,我是一個中學生,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開始接觸新文藝,對 魯迅 先生很崇敬。”
(3)比喻鍛鍊和考驗。
柯岩 《奇異的書簡·陽光和風雨譜寫的歌》:“這些八九歲就參加了革命的孩子曾受過解放戰爭和土改風暴的戰鬥洗禮。” 王群生 《奇妙的旅程》:“她在 朝鮮 戰地經歷過炮火洗禮。” 峻青 《秋色賦·夜宿靈山》:“在那光禿禿的褐紅色的山坡上,哪一寸土地,哪一塊石頭,沒有經過戰火的洗禮。”

概述

洗禮是基督教入教儀式。以色列人很早就有用水取潔的傳統禮儀,後來,猶太教規定異教徒皈依者必須誦讀《妥拉》(即《摩西律法》)、行割禮、行沐浴禮(即洗禮,表示洗淨在異教環境中沾染的污穢)。施洗約翰傳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是要求一切人(包括選民在內)悔改,作為迎接彌賽亞到來的準備。基督教從一開始就把洗禮作為莊嚴的聖禮,認為這是耶穌基督復活後留下的重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28:19)從此,洗禮不僅是正式入教的儀式,也是悔改與信心的表示,是將自己奉獻、交託給耶穌基督的決定性的一步,而且是“罪得赦免”接受聖靈的證明。所以,《威斯敏斯特信綱》指出:“洗禮是‘新約’的聖禮,由耶穌基督設立的,不僅是嚴肅地接納受洗者進入有形的教會,而且對他乃是一種記號和印證,以表明恩典之約,與基督的聯合,重生,罪得赦免,和因耶穌基督而對上帝有新生的奉獻;基督自己指定這聖禮應在教會中舉行,直到世界的末了。”

分類

洗禮分注水洗禮(Infusion)和浸禮(Immersion)兩種。
其中,注水洗禮是基督教洗禮方式的一種,行禮時,主禮者(一般為神父或牧師)給受洗者額上傾注少量的水,讓水從額上流下,同時口誦規定的禮文,“我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你施洗”或“我奉基督耶穌的名給你施洗”。
浸禮是基督教洗禮方式的一種,行禮時,主禮者口誦規定禮文,引領受浸禮者全身浸入水池中片刻。早期基督教會在行注水洗禮外,也常舉行這種儀式,有些古老教堂的旁側設有水池,稱洗禮池(或浸禮池)。8世紀以來,因感到浸禮有種種不便,尤其是對體弱患病者不便,西部教會行注水禮者日增,到12世紀幾乎全部用注水洗禮。現今有些東部教會和新教的某些教派如浸禮會等,仍舉行“浸禮”。

程式

受洗前受洗者在教室(堂)座位上禱告預備心靈。
1、唱名:受洗者等唱名後立即走出位置按次序跪在聖台前面已擺好的墊子上。
2、牧師請全體為受洗者禱告,小組長或輔助者緊接著為受洗者祝福禱告。
3、施洗者:XX弟兄(姊妹)你願意接受耶穌基督作你個人的救主嗎?
受洗者答:我願意。
施洗者:現在我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你受洗。
4、受洗:施洗者指頭蘸水在受洗者額頭畫十字
5、服侍人員用乾淨毛巾為受洗者擦臉。
6、見證:準備一分鐘的見證,述說信主前光景、如何信主及信主之後的改變,不可冗長,可於小組中分享。
7、領用聖餐並接受祝福。
嬰兒洗禮
洗禮(一種宗教儀式)
嬰兒施洗的做法在公元2世紀末就普及開了。由於基督是全人類的救主,因此所有的人——包括嬰兒——都需要救贖,而受洗至少部分地將這種救恩賦予了受洗者。
第一個階段。嬰兒期受洗。這時嬰兒本人無信仰,因此它是依賴於教會的信仰和雙親的委身,讓這個嬰兒在基督教的環境中成長,在家庭中教導和體現出基督教的信仰。
第二個階段。在堅振禮中,孩子已經能夠以他或她自己的權力來確認基督教的信仰。在天主教的傳統中,洗禮是由當地神父來施行的,而堅振禮則由代表了整個教會的主教來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