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苔科

苦苣苔科

苦苣苔科,是雙子葉植物綱、合瓣花亞綱、唇形目的一科。多為具根狀莖的草本,少數為灌木或喬木。葉對生或基生,稀輪生或互生,通常為單葉,不分裂,稀羽狀分裂或為羽狀複葉。花通常組成聚傘花序,兩性,輻射對稱或左右對稱。萼片4~5枚。花冠鐘狀或輻狀,多數兩唇形,雄蕊全部能育,或4或2枚能育;雌蕊由2枚心皮形成,子房上位,半下位或完全下位,1室,或2室、胚珠多數。蒴果,室背或室間縱裂,稀蓋裂(盾座苣屬)或為漿果。約140屬,2000餘種,分布於亞洲東部和南部、非洲、歐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及墨西哥的熱帶至溫帶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苦苣苔科
  • 拼音:kǔ jǔ tái kē
  • 學名:Gesneriaceae Rich. & Juss. (1816)
  • :植物界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超目:菊超目
  • 唇形目
  • :苦苣苔科
  • 分布區域:分布於亞洲東部和南部、非洲、歐洲南部、大洋洲等地區。
形態特徵,分布情況,進化分類,下級分類,代表植物,化學成分,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常具根狀莖、塊莖或匍匐莖,或為灌木,稀為喬木、一年生草本或藤本,陸幾生或附生,地上莖存在或不存在。葉為單葉,不分裂,稀羽狀分裂或為羽狀複葉唇柱苦苣(Chirita pinnata),對生或輪生,或基生成簇,稀互生,通常草質或紙質,稀革質,無托葉。
花序通常為雙花聚傘花序(有2朵頂生花),或為單歧聚傘花序,稀為總狀花序;苞片2,稀1,3或更多,分生,稀合生。花兩性,明顯,通常左右對稱,較少輻射對稱(輻花苣苔屬Thamnocharis,四數苣苔數Bournea)。花萼(4-)5全裂或深裂,輻射對稱,稀左右對稱,2唇形(扁蒴苣苔屬Cathayanthe,唇萼苣苔屬Trisepalum),裂片鑷合狀排列,稀覆瓦狀排列。花冠紫色、白色或黃色,輻狀或鐘狀,檐部(4-)5裂(輻花苣苔屬,四數苣苔屬),通常筒狀,檐部多少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偶爾上唇4裂(朱紅苣苔屬Calcareoboea, 異唇苣苔屬Allocheilos),或上唇不分裂(圓唇苣苔屬Gyrocheilos),裂片覆瓦狀排列。雄 蕊4-5,與花冠筒多少癒合,通常有1或3枚退化,較少全部能育(輻花苣苔屬,四數苣苔 屬),花絲通常狹線形,有時中部變寬(唇柱芭苔屬Chirita),或膝狀彎曲並上部變粗(蛛毛 苣苔屬Paraboea一些種)或上部分枝(喜鵲苣苔屬Ornithoboea一些種);花葯分生(輻花苣苔屬,馬鈴苣苔屬Oreocharis),通常成對以頂端或整個腹面連著,偶爾合生,圍繞花柱成筒(苦苣苔屬Conandron),2室,藥室平行、略叉開或極叉開,頂端不匯合或匯合,縱裂或偶爾孔裂(細蒴苣苔屬Leptoboea,短筒苣苔屬Boeica)。花盤位於花冠及雌蕊之間,環狀或杯狀,或由1-5個腺體組成,偶爾不存在(石蝴蝶屬Petrocosmea)。雌蕊由2枚心皮構成,子房上位,半下位或完全下位,長圓形,線形,卵球形或球形,一室,側膜胎座2,稀1(單座苣苔屬Metabriggsia,唇柱苣苔屬少數種),偶爾2側膜胎座在子房室中央相遇併合生而形成中軸胎座,並使子房形成2室(獨葉苣苔屬Monophyllaea,異葉苣苔屬Whytockia),或下面一室的胎座退化(筒花苣苔屬Briggsiopsis,半蒴苣苔屬Hemiboea,唇柱苣苔屬少數種),胚珠多數,倒生;花柱1條;柱頭2或1枚,呈片狀、頭狀、扁球狀或盤狀。
果實線形、長圓形、橢圓球形或近球形,通常為蒴果,室背開裂或室間開裂,稀為蓋裂(盾座苣苔屬Epithema),或為不開裂的漿果(漿果苣苔屬Cyrtandra,菱子苣苔屬Besleria)。種子多數,小,通常橢圓形或紡錘形,偶爾在兩端具突出的附屬物(芒毛苣苔族Trichosporeae),有或無胚乳,胚直,2枚子葉等大或不等大,有時較大的子葉發育成個體的唯一營養葉(好望角苣苔屬Streptocarpus一些種,獨葉苣苔屬)。

分布情況

苦苣苔科植物約有140屬,2000餘種,分布於亞洲東部和南部、非洲、歐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及墨西哥的熱帶至溫帶地區。本科有2亞科,其中,苦苣苔亞科Cyrtandroideae(子房上位;種子有少量或無胚乳,子葉2枚不等大)主要分布於亞洲及非洲熱帶地區,少數分布於歐洲南部和大洋洲,只有2種分布於北美洲南部和南美洲北部;另一亞科,大岩桐亞科Gesnerioideae主要分布於美洲熱帶地區,少數分布於大洋洲。
中國有56屬(其中28屬特產中國),約413種,均屬於苦苣苔亞科(只台閩苣苔族Titanotricheae的系統位置尚未明確),自西藏南部、雲南、華南至河北及遼寧西南部廣布,多數屬、種分布於雲南、廣西和廣東等省區的熱帶及亞熱帶丘陵地帶,多生於石灰岩山的陡崖上,向北則屬、種的數目逐漸減少,有少數屬(短檐苣苔屬Tremacron,金盞苣苔屬Isometrum,珊瑚苣苔屬Corallodiscus分布於西南一帶高山地區,只有2種越過秦嶺分布到中國北部,其中,珊瑚苣苔Corallodiscus cordatulus自雲南北部、貴州、四川向北經秦嶺到達太行山北部山地,另一種,旋蒴苣苔Boea hygrometrica自雲南、華南北部山地向北分布到河北北部和遼寧西南部,這裡成了苦苣苔科分布區在亞洲的北界。

進化分類

本科與主要分布於溫帶的玄參科極為相近,後者的子房2室,有中軸胎座,可以區別(但本科中有少數屬也具中軸胎座)。本科與列當科(子房具側膜胎座)也極相近,但後者為無葉綠素的寄生植物

下級分類

漿果苣苔族 Trib. Cyrtandreae Bl.
長蒴苣苔族 Trib. Didymocarpeae Endl.
尖舌苣苔族 Trib. Klugieae Fritsch
苦苣苔族 Trib. Ramondieae Fritsch
台閩苣苔族 Trib. Titanotricheae Yamazaki
芒毛苣苔族 Trib. Trichosporeae Fritsch

代表植物

苦苣苔 Conandron ramondioidesS. et Z.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1.4-3厘米,粗1-1.5厘米,芽密被黃褐色長柔毛。葉1-2 (-3),有長或短柄;葉片草質或薄紙質,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8-24厘米,寬4.5-14.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小牙齒、淺鈍齒、缺刻狀重牙齒,或有時淺波狀不明顯淺裂,兩面無毛,偶爾下面沿脈有疏柔毛,側脈每側8-11條;葉柄長4-19厘米,扁,包括翅寬0.4-2厘米,無毛,除下部外兩側有翅,翅邊緣有小齒。
聚傘花序1條,長3-8厘米,2-3回分枝,有6-23花,分枝及花梗被疏柔毛或近無毛;花序梗長(3-)9-12厘米,被疏柔毛或近無毛,有時有2條狹縱翅;苞片對生,線形,長4-8毫米。花萼5全裂,裂片狹披針形或披針狀線形,長3-7毫米,寬0.8-1.8毫米,頂端微鈍,外面被疏柔毛,內面無毛。花冠紫色,直徑1-1.8厘米,無毛,筒長3.5毫米,裂片5,三角狀狹卵形,長6-8毫米,寬3-5毫米,頂端鈍。雄蕊5,無毛,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0.8-1毫米處,長約0.8毫米,花葯包括藥隔突起,長4.2-6毫米,本身長2.2-3.2毫米,藥隔突起膜質,長1.9-2.1毫米。雌蕊長7.5-9毫米,子房長約2毫米,與花柱散生小腺體,花柱長5-6.5毫米,柱頭小。
蒴果狹卵球形或長橢圓球形,長7-9毫米,宿存花柱長5-7毫米。種子淡褐色,紡錘形,長0.5-0.6毫米。花期6月。
產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浙江、福建北部及台灣。生於山谷溪邊石上,山坡林中石壁上陰濕處,海拔580-1000米。在日本也有分布。

化學成分

1. 黃酮類
黃酮類是本科植物研究最早、最多的一類成分,普遍存在於苦苣苔科的各個屬中。含有黃酮的有16個屬,含有查耳酮的3個屬,含有橙酮的4個屬,含有花色苷元的19個屬,含有二氫黃酮的1個屬。
2. 苯乙醇苷類
此類多與環烯醚萜類共同存在於植物中,在植物體內以咖啡醯苯乙醇苷的形式存在。
3. 醌類
醌類也是本科植物研究較多的一類成分,包括苯醌、萘醌和蒽醌及其苷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