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櫧樹

苦櫧樹

苦櫧(zhū),所屬植物界山毛櫸目殼斗科,其壽命非常長,葉常綠,枝葉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抗性很強。可以製作食品。多生於海拔1000m以下低山丘陵地區。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植物文化,賞之美,感之趣,食之樂,尋訪路線,

形態特徵

喬木,高5-10米,稀達15米,胸徑30-50厘米,樹皮淺縱裂,片狀剝落,小枝灰色,散生皮孔,當年生枝紅褐色,略具棱,枝、葉均無毛。葉二列,葉片革質,長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兼有倒卵狀橢圓形,長7-15厘米,寬3-6厘米,頂部漸尖或驟狹急尖,短尾狀,基部近於圓或寬楔形,通常一側略短且偏斜,葉緣在中部以上有鋸齒狀銳齒,很少兼有全緣葉,中脈在葉面至少下半段微凸起,上半段微凹陷,支脈明顯或甚纖細,成長葉葉背淡銀灰色;葉柄長1.5-2.5厘米。花序軸無毛,雄穗狀花序通常單穗腋生,雄蕊12-10枚;雌花序長達15厘米。果序長8-15厘米,殼斗有堅果1個,偶有2-3,圓球形或半圓球形,全包或包著堅果的大部分,徑12-15毫米,殼壁厚1毫米以內,不規則瓣狀爆裂,小苞片鱗片狀,大部分退化並橫向連生成脊肋狀圓環,或僅基部連生,呈環帶狀突起,外壁被黃棕色微柔毛;堅果近圓球形,徑10-14毫米,頂部短尖,被短伏毛,果臍位於堅果的底部,寬7-9毫米,子葉平凸,有澀味。花期4-5月,果當年10-11月成熟。

生長環境

見於海拔200-1 000 米丘陵或山坡疏或密林中,常與杉、樟混生,村邊、路旁時有栽培。喜陽光充足,耐旱。

分布範圍

產長江以南五嶺以北各地,西南地區僅見於四川東部及貴州東北部。模式標本采自福建。

主要價值

種仁(子葉)是制粉條和豆腐的原料,製成的豆腐稱為苦櫧豆腐。
環孔材,僅具細木射線,木材淡棕黃色,屬白錐類,較密緻,堅韌,富於彈性。

植物文化

賞之美

苦櫧樹也叫櫧樹的壽命非常長,葉常綠,枝葉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抗性很強。
苦櫧樹
苦櫧樹結出的堅果為褐色,上有細毛。從開花到結果,苦櫧樹的花期一般在5月,
10月果子就熟了,會自然脫落。童麗麗博士說,牛首山發現的苦櫧樹是一個群落
,在南京地區比較少見。樹的葉子呈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頂端逐漸變為針刺形
,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或中部以上有銳鋸齒,背團蒼白色,有光澤,枝葉常以
螺旋狀排列上升,有很大的觀賞價值。苦櫧樹的樹皮深灰色,呈現出縱裂狀。

感之趣

成片的苦櫧樹林是牛首山獨有的品種。湯庚國教授說,苦櫧樹是長江南北的
“分界樹”,因為它是長江最南段的特有植物,再往北,就沒法生長了。牛首山
苦櫧樹林中,樹的胸徑一般在15—30厘米,樹高在10—20米左右。登山過程中,
專家還發現在苦櫧樹群落里的下方土壤里,已長出了一棵棵苦櫧樹幼枝,細細的
根,大大的葉,非常可愛。

食之樂

童博士告訴記者,苦櫧樹結出的果子,外表類似板栗,但裡面含有澱粉,可以做“苦櫧豆腐”。記者得知,“苦櫧豆腐”的製法很簡單:把果肉磨成細粉,篩掉粗渣。煮一鍋水,待其稍滾時倒入苦櫧果磨的粉,並攪拌均勻,等變稠凝固後,取出攤涼,切成塊狀即大功告成,“苦櫧豆腐”是防暑降溫的佳品。如果去掉硬殼,將果仁磨成槳,加熱調成塊狀軟糕,再加佐料精煮,就是有名的“苦櫧糕”,吃在嘴裡,味道清滑可口又略帶苦澀。
苦櫧樹

尋訪路線

苦櫧樹群落分布在牛首山陽坡的中、上地段,在登山的台階邊隨處可見。專
家說,這一個天然的次森林,林內還混生有落葉闊葉林,林下的灌木生長也十分
良好。有一點需要說明,在苦櫧樹群落下,長出很多幼苗,這些幼苗需要保
護,千萬不要在登山過程中踐踏。
桃花色彩鮮艷,花開時節,一樹紅霞把大好春光映襯得淋漓盡致。觀賞桃中最優
美的品種是碧桃,碧桃中又以紅碧桃與花碧桃最美艷。我國南北各地有許多著名
桃花勝地,把祖國大好河山裝點得格外美麗。如每年三四月間北京香山的“桃花
節”,便是觀賞桃花的好去處。在一樹樹桃花的海洋中拍照,不僅留下了倩影,
也留住了春光。
金陵晚報記者 于飛 王君【金陵晚報報導】苦櫧樹,號稱標誌長江南北的“分
界樹”。專家們介紹說,苦櫧樹應該在森林中推廣種植,因為它防火性能好,又
能防止水土流失,生態效益作用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