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開族

若開族

若開族又稱阿拉乾族,是聚居在西部若開沿海地區的一個民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人口190萬,屬何種語支至今仍有爭議

基本介紹

簡介,形成發展,語言文字,服飾,飲食文化,居住文化,傳統節日,摔跤會,賽船節,潑水節,家庭習俗,生育習俗,生子習俗,命名習俗,剃度習俗,

簡介

若開族是緬甸的第四大民族,占緬甸總人口的5%,主要分布在若開邦境內,共有5個支系:若開、仰別、曼昂、昌達、丹兌。這5大支系分別分布於實兌地區、仰別島、曼昂島、加拉丹河流域、丹兌地區。各支系均有自己的土語,相互之間可以通話。若開邦境內還有一些講孟加拉語,信仰佛教,風俗習慣類似於若開族的民族,他們是德人、岱乃人、繆人、緬瑪基人。緬甸政府認為他們與若開族同源,是若開族的支系民族。若開族沒有單獨的語言,他們使用的是緬語的一種方言(若開方言)。
若開族人口為232萬(1997年),占緬甸總人口的5%。主要居住 在緬甸西部沿海的狹長地帶。若開族共有7個分支,即若開(Yakhain)、克曼(Kaman)、卡密(Khamwi)、岱奈(Dainnet)、瑪爾瑪基(Malamargyi)、謬(Myo)和德(Thet)。
若開族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捕魚業、製鹽業、畜牧業、紡織業、手工業等也比 較發達。農作物有稻穀、玉米、芝麻、花生和豆類。此外,還種植辣椒、大蒜、洋蔥、咖啡 、香蕉、芒果、檸檬和菸草等。
若開族由於地理位置與印度接近,其文化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若開族最有名的傳統佳節是 一年一度的划船節。每年4、5月間,正是若開人的秋收時節。若開人在此時舉行划船節 也有慶賀豐收之意。若開人的划船節前後歷時3天,非常熱鬧。
若開族與緬族在緬甸獨立以後產生了矛盾,若開族不滿緬甸政府對自己的管理,要求 自治願望強烈。1973年,緬甸聯邦政府終於同意若開邦變為若開族自治邦。

形成發展

若開人屬於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人體特徵與緬族相近。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現代若開人應是古若開人與緬族融合後形成的。古若開人是雅利安人與黃種人的後裔,他們於公元前20世紀從印度東北地區遷入若開境內,文化上帶有雅利安文化特徵。古若開人曾依照雅利安人的制度文化模式在若開境內建立過多個古代王朝。9世紀,隨著古緬人在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發展壯大,少數緬人開始從安敏巫、洞峽--卑謬通道越過若開山脈進入若開境內。
葡萄牙人在馬六甲忙於自衛之際,盧濟塔尼亞(Lusitanian)傳教士和冒險家則設法在緬甸海岸附近的阿拉乾(Arakan)與勃固建立據點。自從1404年獨立以降,阿拉乾在16世紀和17世紀捲入與印度莫臥兒王朝爭奪孟加拉灣(Bayof Bengal)上游的控制權之中。1459年,阿拉乾占有吉大港(Chittagong),這是阿拉乾人襲擊駛往恆河三角洲(Ganges delta)船隻的中心。16世紀,數百名葡萄牙海盜憑藉在阿拉幹活動,擁護阿拉乾、抗擊勃固的戰爭,以及海盜式地突襲孟加拉的貿易,發展了他們自身的利益。1 557年以來,多明我會方濟各會傳教上已經在勃國開展工作;1560年前後,葡萄牙人先是獲準在沙廉(Syriam),接著是在勃固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建城堡。1599年至1600年,在葡萄牙僱傭兵的助戰下,阿拉乾國王明耶娑只(Minyazagyi,1592 1612年在位)擊敗了東吁人(Toungoos),焚燒勃圃首都,使該城人口銳減。此後,傳教士湧進孟加拉或阿拉乾。H利1600年前後,許多耶穌會士即與葡萄牙海盜一同在緬甸建立基督教殖民地,這些耶穌會士的數量之多在孟加拉或勃固從未有過。
1600年年底,耶穌會印度巡閱使尼古拉斯·皮門塔(Nicholas Pimenta)從果阿寄了一批書簡到羅馬,這些書簡由其教省的耶穌會士們傳至他的總部,他們在孟加拉灣地區工作。其中3封轉自兩位神父,他們是1598年離開果阿赴孟加拉的四名神父中的兩位。1599年,弗朗西斯科-費爾南德斯(FranciscoFernandez,約1547—1602年)派人從吉大港南部的第安加(Dianga)稟報皮門塔。大約一年後,他又從馬達班(Martaban)向皮門塔傳送報告。另一份來自墨西拿(Messina)人安德里亞·博韋斯(Andr6a Boves,1569—1634年),他的報告於1600年3月28日寫自勃固沙廉。1602年,這些長信首次在羅馬發表,收錄它們的書簡集名為《神父尼古拉斯·皮門塔訪問印度各省書簡全本》(Copiad’una del戶Nicolo Pimenta…)w,此卷的義大利語和拉丁語譯本很快再版。[481最後兩封書簡的摘錄後來被譯為英語,1625年載於《珀切斯遊記大全》(Purchas所s Pilgrimes)。H 9。在寄自第安加的書札里,費爾南德斯稟告阿拉乾的統治者,他已致函要求派遣傳教士到阿拉乾。在另一封信中,這位耶穌會士特別提到馬達班曾經是個大國,但“如今因閃米特人的戰爭而荒涼,這些戰爭的破壞性不亞於勃固戰爭帶來的災害”。馬達班國王只在兩三座築有防禦工事的城市稱雄,其20萬“居民則隱藏在群峰叢林之中”。除了每年生產三季水稻之外,這片沃土還能出產足夠的“柏油和木料,每年可以造20艘最大的船”。在勃固首屈一指的港口——沙廉,寺廟和建築變為廢墟,屍首遍布大地江河,“其狀慘令人忉怛”。
在其他寄往歐洲的信函中,耶穌會士稱阿拉乾或“馬格人的王國,(kingdoms ofthe Mogos[Mughs])是孟加拉(Bengala)所有國家中最強盛的。吉大港有位駐紮官和一座要塞,於此,葡萄牙人享有極大的服務優惠,事實上控制了港口。摧毀勃固之後,明耶娑只國王奏捷歸來,帶著豐厚的戰利品與勃固珍貴的白象回到他的都城,其都亦稱阿拉乾(或妙烏[Mrauk.U])。這座首都的人多於里斯本人,兩名耶穌會士和一位葡萄牙紳士奉迎獲勝的統治者。侍衛長陪同這些歐洲人登上泊於萊姆羅河(Lemro River)的皇家遊艇。盤問耶穌會士的信仰之後,國王結束了會晤,使他們確信自己會欣然接納耶穌會士留存吉人港和阿拉乾,並將支付後者生活費和薪俸。旋即,在葡萄牙僱傭兵和一名耶穌會士的陪駕F,這位阿拉乾國王決定重返勃固,收集早先錯過的所有戰利品。這次隨行的耶穌會士安德里亞·博韋斯觀察了下緬甸所罹蹂躪,斷定此地已成為“叢林之國”,無法維持一個傳教區。受暴虐、內戰和外來侵略之害,“無以計數的勃固居民,還有阿瓦(Ava)、卑謬(Prome)、馬達班、毛淡棉(Moulmein)以及其他鄰國的居住者都被殺戮,整個地區闃無一人”。
蒲甘王朝建立後,1784年,阿奴律陀王征服了若開,緬人大量湧入,加上佛教在若開地區影響日盛,緬人與古若開人的融合加快。1785年緬王孟雲臣服若開,半數居民(其中一大部分為伊斯蘭教徒)逃到了孟加拉的吉大港地區,使得若開地區的佛教徒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文化習俗上更加趨同於緬族,從而完成了從古若開人到現代若開入的歷史轉變,成為一支完全緬化了的民族。

語言文字

若開方言有5種次方言,語法上若開方言與標準緬語基本相同,僅在發音和用詞上稍有差別。若開族使用的文字為標準緬文。

服飾

若開族緬化程度較深,其服飾與緬族基本相同。男子服裝主要有崗包、立領襯衣、對襟上衣或大襟上衣、若開紗籠、拖鞋。女子服裝有大襟上衣或對襟上衣、女式紗籠、拖鞋。若開女式對襟上衣一般為長袖、短腰、緊身、紗質。衣襟上無扣,僅縫兩根布帶,內著深色胸衣。若開女式紗籠多為橫條紋圖案。若開女子喜好堆髮髻、插釵頭。現代女子好化妝、戴金銀飾物。若開傳統的男子服飾為紅色或粉色長紗籠、緊身短袖上衣,30歲後開始戴紅色或粉色崗包。古代男子戴耳飾、留鬍鬚、扎髮髻、紋身。傳統女子服飾為長袖緊身短腰上衣,兩襟垂有菱形飄帶,胸衣顏色多為黑色或紅色,喜歡束銀制腰帶或紅綢腰帶,下穿橫條紋紗籠,頭束髮髻,戴飾物。女子上廟拜佛、守戒時常著一身白服。
若開族

飲食文化

若開族的飲食習慣與緬族相似,以大米飯為主,每日兩餐。口味喜酸、喜辣。由於靠海,若開族人喜食海產品。其中最有名的是乾鱈魚。做乾鱈魚時要先將魚骨去掉,將魚肉切成所需形狀和大小,用藤圈將魚肉繃緊曬乾。食用時將鱈魚乾搗碎,用油爆炒即成。每逢布施,乾鱈魚是若開人必不可少的布施品。
與緬族人一樣,若開族人也喜歡吃魚蝦醬。若開魚蝦醬與緬族的魚蝦醬做法不盡相同,若開族人常將新鮮辣椒切碎後加入新鮮魚蝦醬、酸果、魚鬆炒制而成。或者把辣椒、新鮮魚蝦醬烤焙之後加入鹽、洋蔥、酸果搗碎而成。若開的名小吃有若開米線、油炸餅、竹筒糯米飯等。待客食品有檳榔包、菸捲、澤茶。

居住文化

若開族房屋為乾欄式建築,多為竹木結構、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為進行手工勞動的場所。房屋結構類型與緬族相同。若開族房屋一般為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梯子級數必須為奇數。若開族建房時有許多規矩。他們在選房梁、房柱時要選沒有木結的原木,認為有木結的原木不吉利。房梁運到建房地點後要給木柱潑香水,晚上要在柱子附近點燈敬神。建房前宅基地要用犁犁過,要撒上寶石以敬土地神。建房時要先立正房東南角的柱子,柱子上要繫上紅布,掛香蕉、弓、椰樹葉柄、椰子、棗樹枝。房子放上橫樑,橫木後要先隔中間的牆壁。隔牆時要在一個纏線的水罐里插上番櫻桃樹枝,在屋子裡立一支船槳,之後要向牆壁潑灑香水。如果建三居室房屋,房柱要從中間立起,之後再上房梁、托粱、房檁。若開族人建房時寨子裡的所有人都會來幫忙,主人管飯但不付工錢。建好房子後要舉行喬遷禮。舉行喬遷禮之前,要擇定吉日向和尚布施,再在新居念消災經,用糕點飯食招待客人。只有消災祈福後,新房子才可以住人。

傳統節日

摔跤會

摔跤會是若開人的一項傳統節會活動,不單獨舉行,常作為廟會、僧侶火化升天儀式和賽船節的一個娛樂項目在主項目結束後進行。時間一般定在中午至下午5點之間。摔跤時兩人—組,分攻方和守方,一次兩個回合。摔完一個回合後要互換攻防。摔跤以倒地無反抗能力時為輸。

賽船節

若開邦臨海,江河較多,船舟十分普及。賽船因而也就成了若開人民最喜愛的一項活動。若開各地都有頗具民族特色的賽船活動。各地舉行賽船節的時間不統一,實兌和仰別地區一般在緬歷三月間舉行,丹兌地區在緬歷六月舉行。賽船節要4天時間,多在緬歷三月初二至初五、緬歷三月十七至二十日舉行。賽船節前夕,各村寨、街區的熱心人士要成立賽船籌備組,負責賽船節的有關事物,如制定賽船規則、確定比賽時間、參賽人數、賽船方式、賽船尺寸等等。

潑水節

與緬族、孟族、撣族等民族一樣,若開族在緬歷一月過新年潑水節。離潑水節還有3-4天時,寨子裡的長者、頭人就會召集村民們開會商討過節事宜,籌資在寨子裡搭建牌樓、彩棚。彩棚、牌樓必須在潑水節前日搭建完畢。當日傍晚全村男女老幼要聚集於彩棚中研磨檀香水,子夜時分要將磨好的檀香木水收集起來裝入桶中,全村人敲鑼打鼓迎接潑水節的到來。潑水節第一日全體村民一大早就要挑著頭天晚上磨好的香水前往村頭的廟裡、佛塔浴佛,打掃廟堂衛生,行善積德。

家庭習俗

若開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以父係為主,父親為一家之長。子女婚後可以繼續跟父母一起生活,也可以分開另過。若開族家庭常有三世四世同堂現象。家庭內部父親有極大的權威,他負責全家的生活,代表家庭參加社會活動。父母去世時長子或長女要代替父母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在某些若開家庭中,叔叔或者姨母也可以照料侄子、外甥的生活。
若開族家庭有外甥避舅的風俗。外甥成年後舅舅不能去看望外甥,外甥也要迴避舅舅。這一風俗可能出於對舅舅的極度尊敬。因為若開族有姑表結親的習俗,舅舅與外甥構成翁婿關係,故雙方應儘量迴避。若開青年的婚姻由父母來決定。由於若開青年十分尊重父母,對父母包辦自己的婚姻大事,他們大多都默默地接受。
若開族盛行姑表結親,即兄弟的子女可以與姐妹的子女結婚,但兄弟間的子女(堂兄妹間)不能結婚。若開族人一般不與其它家族聯姻。父母去世時,一般由長子長女負責平分父母的遺產,但多數人對自己的弟弟妹妹都比較照顧。如果弟弟妹妹在父母去世時沒有成年,長子長女要承擔撫養的責任。此時他們可以分得父母一半的遺產,父母留下的土地則不作分割,採取輪耕的方法。離異者再婚時也要給其子女分出一塊地。
若開族十分重視家庭的穩定。傳統上不鼓勵離婚,對離婚者也遠而敬之,認為他們晦氣。離婚者只能在父母家住1個月,他們不能串門,不得參加別人的婚禮。若開社會普遍歡迎家庭和睦的結髮夫妻。人們也很重視維護家庭的穩定,很少有離婚的。如果夫妻雙方實在過不下去了,他們需徵得村寨頭人的同意後方可離異。

生育習俗

生子習俗

若開族孕婦生產時常會請接生婆照料。若孕婦難產,就必須給孕婦喝消災符水,或者在蓋房子的棕樹葉寫上字母na,後倒插在孕婦的髮髻上,同時要打開孕婦的箱子、房門、水罐蓋以求助產。若孕婦第一胎生的是男孩,則要立即在房子四角插上棗樹枝,在房子內插上番櫻桃樹枝,防止鬼怪來搗亂。同時親友中的女性要在產房裡生火,夜晚要輪流陪護產婦。產後第三天火堆要換火,要將火盆中的火和灰倒掉換上新柴。產房裡的火不能作它用。產婦坐月子時要吃髯須姜、喝薑黃酒,不能吃鮮魚、土豆、竹筍、蘑菇、辣椒、大豆、豬肉,不能接觸蜂蜜。產婦生孩子後要用熱水洗澡。浴後全身要抹上薑黃,小孩滿月後方能洗頭。
產婦在生產後第五日或第七日(一般是生長子時為第七日,次子為第五日)要出產房。出產房時要丟棄生產用具,拆掉火爐。要在整個房間裡撒上稻穀,揮動棕櫚樹枝驅鬼。當日還要象徵性地給嬰兒剃一撮頭髮。主人家還要準備一個米篩,在裡面放上皂角、一把拌有薑黃和油的大米、一塊石頭、一根鐵棍。客人來後要碰一下米篩里的皂角,並說一些吉祥話語,之後將嬰兒放入搖籃中,要心中念記佛祖恩德,搖動搖籃祝願嬰兒長命百歲。

命名習俗

按照若開族的風俗,產婦出產房的當日要請親友吃飯,給小孩命名。命名一般在小孩出生後的第五日或第七日進行。命名時先由一位婦女抱著小孩下樓讓小孩見日月,並在嬰兒腳上抹些許泥土以示吉祥,之後將小孩抱回樓上。若嬰兒為男孩就要擺上鏡子、崗包,若為女孩則要擺上梳子和鏡子。女孩同時要穿耳。然後宣布給小孩起的名字,並用飯菜或其它食品招待來賓。若開族與緬族一樣沒有姓氏。他們在給頭個孩子起名時名字中常要帶一個“烏”(u)字,意思是“第一個”“頭一個”。在給其他孩子取名字時喜歡在名字中加上“瑞”(shwe)字,意思為“金子”。若開族入愛起3個音節的名字。人名前可根據人的性別、年齡、職位高低等加上相應的人名冠詞,方法與緬族完全相同。

剃度習俗

若開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便是剃度出家了。剃度也是其父母的心愿和最大的功德,其重要性非同一般。若開族男子常在7-20歲之間進行剃度。剃度的規模視家庭的財力而定。剃度後至少要在寺廟中待上一周,否則功德不會圓滿。沒有剃度過的男子在若開族社會中是要受歧視的。
一個家庭在確定為兒子剃度後就要搭彩棚,著手準備布施物品了。孩子剃度前要先去廟裡學習一些基本的禮儀知識。寨子裡的小夥伴們這時也會自動來幫忙。他們會挨家挨戶送鹽茶包或糖果包,通知村人參加剃度儀式。孩子剃度前兩日,父母要去廟裡存放剃度用的袈裟、法器。剃度前日下午長者帶領全寨子的婦女領著戴王冠的剃度者在樂曲的伴奏下載歌載舞地來到寺廟中討法器,法衣由母親頂著,法器由父親拿著,浩浩蕩蕩地回到其屋前的彩棚里。按習慣在隊伍快要到達彩棚時,村里人要將受剃度的男童藏起,然後由其父母用錢贖回。
剃度日早晨,事主家要齋僧、聽法、布施,受剃度男童要在三面長鼓的敲擊聲中開始巡遊。巡遊時受剃度男童騎著馬,由星相相合的男青年撐著華蓋,星相合的婦女頂著剃度後沐浴要用的消災罐走在最前頭。男童的母親頂著袈裟,其他婦女頂著鋪蓋卷,男童父親拿著僧侶用具依次而行。巡遊隊伍到達寺廟後要按順時針方向圍著廟轉三圈。之後要將受剃度男童藏起,同來的男士則猛擊長鼓大聲嚷嚷要聽法。受剃度男童的父母給錢後,剃度方得以進行。
剃度開始時先由星相相合者象徵性地剃一下頭髮,然後由年和尚或特請的理髮師接著給男童剃髮。男童的父母這時要用白布將頭髮接住以便保存。剃髮後男童要沐浴淨身,將袈裟置於僧侶前,由僧侶給剃度男童穿袈裟,接著就是聽和尚宣法、灑水祝福、男童受戒成為沙彌。此後,家長每日要為其送齋飯,直至還俗。剃度期間,事主家要負責用飯菜、若開米線招待來賓和幫忙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