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軍(反政府武裝)

叛軍(反政府武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叛軍[rebel army;rebel forces;insurgent troops] 進行武裝叛變的軍隊。

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The 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rm—LTTE),已向斯里蘭卡政府軍投降,成立於1972年,首領布拉巴卡蘭。猛虎組織是泰米爾人30多個反政府武裝組織中最大最活躍的一個。1975年以來與政府軍展開游擊戰。1994年8月,人民聯盟政府成立,決定與猛虎組織舉行和談,經過兩輪談判後,終於1995年1月3日,簽署停火協定,1月8日正式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叛軍
  • 時間:1972年
  • 全稱: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
  • 性質:組織
亞洲部分,非洲部分,獅子山,賴比瑞亞,塞內加爾,查德,蘇丹,安哥拉,索馬里,利比亞,奈及利亞,歐洲部分,南美洲部分,北美洲部分,海地,尼加拉瓜,

亞洲部分

猛虎組織
1995年4月,該組織單方面撕毀協定,退出和談,雙方衝突再起。該組織現任領袖韋盧皮萊·普拉巴卡蘭,高級指揮官:維納亞加莫蒂·穆拉利塔蘭。2009年5月17日,反政府武裝泰米爾猛虎組織當天承認與政府軍長達25年的戰爭以失敗告終,宣布放下武器,結束與政府軍的戰鬥。2009年5月18日,泰米爾猛虎組織最高首領普拉巴卡蘭及其24歲的兒子被擊斃,由此結束長達37年、造成超過7萬人死亡的血腥爭取反國家獨立運動。:
自由亞齊運動
(武裝分裂主義組織) 成立於1976年,它要求在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端的亞齊特區成立一個伊斯蘭國家。1976年12月以來,雙方衝突已經造成1萬多人死亡,僅2003年一年就有1700人在衝突中喪生。
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
(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菲最大穆斯林反政府民族武裝組織。1978年從摩洛民族解放陣線分離後建立。初期力量極小,90年代後逐步壯大,1996年9月摩洛民族解放陣線與政府簽署和平協定後,部分不願接受政府軍警整編的人員陸續加入,其力量大增。現有成員15400人,各式武器11300餘件。該陣線一直堅持分離主義武裝鬥爭,主張在棉蘭老島建立一個獨立、嚴格的伊斯蘭國家。拉莫斯總統任內,與政府共進行了六輪低級別談判,但因雙方立場迥異而無實質進展。埃斯特拉達就任後,雙方於1998年8月簽署《關於推動棉蘭老和平進程協定》,9月,又簽署將各自前沿陣地部隊後撤5公里並實行停火的協定。但上述協定並未得到執行,武裝衝突時有發生。1999年,政府軍警部隊與摩伊游擊隊之間不斷發生衝突與交火,和談因菲參議院批准《菲美訪問部隊協定》等因素一再延遲至10月才開始。雙方和談小組於12月就談判規則與程式達成一致,決定2000年1月開始正式談判。
菲律賓共產黨
(Communist Party of the Philippines)1968年12月建立。1969年3月該黨建立了軍事組織——新人民軍,進行武裝鬥爭,目標是奪取國家政權。該黨及其組織長期以來被政府宣布為非法,總書記何塞·西遜長期以來流亡在荷蘭。90年代以來,菲共內部矛盾不斷加深,1992年形成“抵制派”(列寧主義)和“效忠派”(親西遜派)。前者另成立菲工人革命黨。1994年,從新人民軍分裂出來的“亞歷斯·文加瑤派旅”與“抵制派”聯合。但西遜仍代表菲共主流。1986年8月,由該黨領導的全國民主陣線與阿基諾政府舉行和談,11月達成停火協定。1987年2月協定到期後,雙方重開戰火。拉莫斯政府成立後,1992年9月,雙方在荷蘭海牙舉行了探索性會談。1997年,雙方在荷蘭重開和談。新人民軍嚴重受挫,1999年兵力約9400多人。1999年5月,菲共因菲參院批准《菲美訪問部隊協定》單方面終止和談進程,菲政府轉而使和談地方化,同時繼續對流亡海外的菲共主流派領導人敞開談判大門。6月菲總統發布政令,建立“全國和平論壇”,負責解決和談有關問題,制訂與和平進程有關的改革措施,下設“地方和平論壇”,在呂宋、維薩亞和棉蘭老負責建立政府與菲共地方組織間的聯繫。
印度
阿薩姆邦聯合解放陣線成立於1979年,以實施暗殺、綁架、襲擊軍警等暴力活動而著稱,其宗旨要把阿薩姆邦從“印度統治下解放出來”。主席:阿拉賓達·拉吉柯瓦。
另外,在印度還有幾個種族分離極端武裝組織(反政府武裝組織),它們是波多民族民主陣線、卡塔普爾解放組織和卡爾比國家志願軍。
緬甸
克倫民族聯盟:該聯盟是緬甸獨立初最有實力的組織之一,他們領導的克倫民族解放軍兵力僅次於緬共人民軍。克倫民族聯盟還聯合了一些地方民族武裝組織並組成了“民族民主統一戰線”。1994年該聯盟中,信仰佛教和信仰基督教的人員發生矛盾和衝突,導至聯盟一分為二。一派是以波妙為首的基督教派繼續沿用“克倫民族聯盟”名稱。另一派改稱“克倫進步佛教協會”。1995年初,緬政府軍趁其內訌之機,向克倫民族聯盟發起了大規模進剿,一舉攻克其總部馬納普洛並占領了其控制區。迫使該部轉移至緬泰邊境西線一帶開展游擊戰爭。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成立於1964年5月。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軍。1995年初其主席賽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撣族頭人甘約率部脫離坤沙的蒙泰軍另立山頭,重新組建“撣邦民族軍”。現主要活動於緬甸東枝以北的南蘭、板法、孟蓋和賴卡等地區。控制區面積510平方公里(不含游擊區),控制區人口4.5萬人,總兵力3200餘人,總部設在孟蓋,該部曾先後10多次與緬政府進行了談判,但均未能達成和解協定。
撣邦聯合革命軍:成立於1960年,莫亨任首領。1985年該部與坤沙的蒙泰軍合併。1996年初,原莫亨歸部團長約色率2000餘人,脫離坤沙自立門戶,重新組成“撣邦聯合革命軍”。堅持反政府武裝鬥爭。該部現主要活動於景棟以南,邦弄以東地區,以及孟乃、蘭科、孟班、賽芒滾、萬達果、刀辛和孟裴等地。總兵力約5000餘人,編成756、757、758和759四個旅,總部設在景康(景統)。該部現仍繼續堅持反政府武裝鬥爭。
羅興伽穆斯林團結陣線:該陣線是緬甸若開邦的穆斯林反政府武裝組織,成立於1978年,同時建立了“羅興伽穆斯林游擊隊”,並在該邦的貌奪和布帝洞等地區建立了根據地。1991年緬政府對其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清剿,該部武裝和穆斯林難民大批逃往孟加拉國。外逃的穆斯林團結陣線仍繼續在孟加拉國堅持反緬政府的鬥爭,並向伊斯蘭國家請求援助,現該陣線由昭鮑任主席,努爾·伊沙林任副主席,肖丁任總書記,武裝力量約3000餘人,總部設在孟加拉國境內。
坤沙餘部和其他較小的民族武裝組織:坤沙餘部包括張維綱的自衛隊、麻哈三的佤民族解放軍、趙蘇來部、戴康部和明少本部等。總兵力約1萬人。其他較小的反政府組織還有若開民族解放軍、若開解放黨和欽族解放軍等。
佤邦聯合黨與佤邦聯合軍(MNSA):是1989年4月從緬共中部軍兵變後分離出來的,原名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1989年11月改名為佤邦聯合黨。該黨領導的武裝稱“佤邦聯合軍”簡稱“佤聯軍”。佤聯軍控制區分南、北2部份。北部與中國接壤,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南部與泰國和寮國相鄰,面積1.8-1.9萬平方公里,人口22萬。佤聯軍現已發展到3.5萬人,是緬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現黨總書記趙尼萊,副總書記肖明亮、鮑有義。佤聯軍總司令鮑有祥,副總司令李自如、布萊康。總部設在幫康(原名邦桑)。南部指揮機關“行政事務管理部”設在萊三哨。部長魏學剛(兼南部軍區司令),書記鮑有義(兼南部軍區政委)。
克欽新民主軍(NDA):是1989年10月由緬甸共產黨101軍脫離緬共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制區6000平方公里,分為片馬、昔董、拖角和落空4個區,人口7萬餘人。武裝力量有軍隊500餘人,民兵1000餘人。主席兼司令丁英,副司令澤龍。總部設在板瓦。
新孟邦黨(NMSP):成立於1962年,由奈瑞景任主席,1980年黨內出現矛盾發生內訌,分成兩派。1987年兩派經過協商又重新統一。1993年-1995年該黨與緬政府舉行過4次和解談判。1995年6月雙方簽訂了政治和解協定。1998年以來,由於緬政府在孟族聚居區推行同化政策,新孟邦黨聲稱要中止與緬政府和平協定。現該黨總兵力7800餘人,各種武器8300餘件,總部設在耶羌帕。
撣東同盟軍(NDAA):是1989年4月由緬甸共產黨815軍區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制區面積4950餘平方公里,分為小勐拉、南板和薩洛三個行政區。人口7.4萬人。總兵力3300人,主席兼司令林明賢,副司令蔣志明、羅常保。總部設在小勐拉。
果敢同盟軍(MDNA):是1989年3月由緬甸共產黨東北軍區兵變另立山頭的武裝組織。1992年該部發生內訌,司令彭家聲和參謀長楊茂良大打出手,結果楊茂良驅出了彭家聲,任主席兼司令。1995年彭家聲又打回去,重任主席,其弟彭家富任司令,魏超仁任參謀長。現控制區面積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武裝力量2700餘人。其中軍隊500餘人,總部設在老街。
撣邦軍(SSA):領導人色廷,兵力2100人,總部盛加。
克欽保衛軍(KDA):領導人木吐諾,兵力2000餘人,總部崗卡。
勃歐民族組織(PNO):領導人昂坎迪,兵力1400餘人,總部椒得龍。
崩龍邦解放軍(PSLA):領導人吳埃孟,兵力1400餘人,總部楠瑪都。
克洋民族保衛軍(KNG):領導人格巴耶邦,兵力80人,總部孟別。
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KNLF):領導人美桑達、吳吞覺,兵力1600餘人,總部霍雅。
新克洋邦黨(KPP):領導人吳瑞埃,吳丹梭奔,兵力150人,總部彬瀧。
撣幫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SSNPLO):領導人吳達格雷,兵力3100人,總部瑙都。
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領導人昂丹雷、吳庫貼布佩,兵力7800人,總部多達瑪基。
若開共產黨(CPB):領導人沙吞吳,兵力300人,總部布帝洞。
寮國
寮國先後出現的武裝組織有仍在繼續活動的主要是民族聯合陣線(又名重八支集團組織),近些年在老泰邊境地區進行武裝騷亂活動。該武裝組織成立於2014年,是由寮國末代國王西薩旺·瓦達納孫子,小切·西薩旺領導,其亦是寮國國家第一任主席蘇發奴馮,又稱“紅色親王”侄孫,主張恢復寮國君主制。1975年寮國人民革命黨軍隊推翻寮國王國,同年12月2日寮國人民革命黨建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西薩旺·瓦達納垮台後被寮國人民革命黨送去勞改。他於1978年5月13日在桑怒去世。小切·西薩旺是其第五子2001年在法國所生。小切·西薩旺在其父去世後繼承“親王”銜。該組織常年接受歐美等國分裂組織援助,成員1300人,武器精良。

非洲部分

獅子山

革命聯合陣線(聯陣)是獅子山共和國的一個叛軍組織,在企圖推翻政府的獅子山十一年內戰(1991年-2002年)中最終失敗。 1991年,革命聯合陣線在獅子山東部發動了叛亂以推翻政府,並於1992年成功實現政府更替。在非洲統一組織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工作特使的幫助下,衝突以談判的方式得以解決。但在1997年,革命聯合陣線再次發動了軍事政變,控制了政府。而後,戰爭一直斷續地進行著,獅子山的人民陷於苦難之中。其領導人為福迪·桑科

賴比瑞亞

賴比瑞亞人和解與民主聯盟(利民聯) 成立於賴比瑞亞前總統泰勒時期,領導人:喬治·德維 (George DWEH),現正被逐步解除武裝。

塞內加爾

卡薩芒斯民主力量運動(卡民運)(武裝分裂主義組織) 塞內加爾南部的卡薩芒斯地區的反政府分裂武裝組織,成立於1982年左右。由於對是否執行2007停火協定無法取得一致意見,該組織已經處於分裂局面。

查德

查德民主與公正運動(Mouvement Pour La Democratte Et La Justice) 成立於1998年左右。領導人:多戈伊米(2002年9月觸雷身亡)。
查德全國抵抗聯盟:成立於1996年,主要活動在查德東部地區,領導人穆罕默德·格拉法 。

蘇丹

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蘇丹南方最大的反政府武裝,領導人是約翰·加朗。該運動又稱“加朗運動”、“人運”、“主流派”,其武裝力量稱“蘇丹人民解放軍”(SPLA)。主張以武力推翻現政府,建立世俗社會,廢除伊斯蘭法,公平發展各地經濟,與政府共享國家財產。2005年1月與蘇丹政府達成正式的和平和解協定。其黨主席約翰·加朗出任蘇丹第一副總統,但在7月底墜機身亡。蘇丹第一副總統由“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主席兼任南方政府主席薩爾瓦·基爾·馬亞爾迪特出任。
蘇丹叛軍蘇丹叛軍
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NDA),蘇丹反政府運動的聯合組織,2005年1月與蘇丹政府達成正式的和平和解協定。主席-奧斯曼·米爾加尼。
正義與公平運動:蘇丹達爾富爾地區反政府武裝,2005年1月與蘇丹政府達成正式的和平和解協定。

安哥拉

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Uniao Nacional Para Independencia Total de Angola),簡稱安盟(Unita)。主要反對黨。臨時領導人、總書記保羅·魯坎巴·加多(Paulo Lukamba Gato)。成立於1966年3月。1967年開始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武裝鬥爭。1975年初同安人運、安解陣和葡當局組成過渡政府。安內戰爆發後,轉移到農村和叢林山區,開展反對安人運政府的游擊活動。1991年與安政府簽署《比塞斯和平協定》。1992年註冊成為合法政黨並參加當年的大選。1994年與政府簽署《盧薩卡議定書》。1998年9月,內部分裂,部分高級成員成立安盟革新委員會,公開反對黨主席薩文比。2002年2月22日,薩文比被政府軍擊斃。總書記加多成為安盟臨時領導人。

索馬里

索馬里救國民主陣線(Somali Salvation Democratic Front):簡稱救陣,成立於1979年,系最早成立的反政府組織。成員以達羅德族下屬的米周提尼和杜爾亨特次部族為主。控制索東北部及中部地區。1993年分裂為兩派,一派以救陣前任主席穆罕默德·阿布希爾·穆薩(Mohamed Abhsir Musse)為首,另一派以前任軍事首領阿卜杜拉希·尤素福為首。1998年7月,尤素福聯合東北部索馬里民主聯盟和索馬里聯合黨等小派別,成立“邦特蘭”自治政權,自任“總統”。2001年6月27日,尤操縱邦特蘭議會表決,將其任期延長三年,遭到邦最高法院反對。11月14日,邦特蘭全國代表大會選舉賈馬·阿里·賈馬為邦特蘭第二任主席,艾哈邁德·馬哈穆德·古恩萊為副主席。尤素福拒絕承認選舉結果,雙方發生武裝衝突。2002年8月,尤將賈及其支持者逐出邦特蘭並宣布組成新一屆"內閣"。
索馬里民族聯盟(Somali National Alliance):簡稱民盟,1992年成立,由索馬里聯合大會(已解體)的法拉赫·艾迪德派、索馬里愛國運動的艾哈邁德·奧馬爾·傑斯派、索馬里民主運動和南方民族運動聯合組成,成員主要為哈維耶族。控制中部和南部三分之一地區,有統一的政權機構,系索南方實力最強的組織。反對西方國家和聯合國干預索內部事務。1995年6月,民盟分裂為以奧斯曼·哈桑·阿里·阿托(Osman Hassan Ali Ato) 為首的民盟/阿托派和以法拉赫·艾迪德為首的民盟/艾迪德派。1996年8月,艾迪德在衝突中受傷致死,其子海珊·穆罕默德·艾迪德繼任其位。1999年,艾派支持埃塞反政府武裝奧羅莫解放陣線,與埃塞發生衝突,遭受重創,但目前仍為索南方實力最強的武裝派別。
索馬里民族運動(Somali National Movement):簡稱民運,1981年成立於倫敦,1982年在衣索比亞的迪雷達瓦設總部。成員大部分為伊薩克族。系北方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武裝派別。1991年西亞德政權垮台後,控制整個西北部地區,宣布北方"獨立",成立"索馬里蘭共和國"。首任領導人阿卜杜拉赫曼·艾哈邁德·阿里·圖爾。1993年5月,穆罕默德·易卜拉欣·埃加勒當選"總統",1997年2月連任。2001年5月31日,索馬里蘭舉行全民公決,通過含有獨立條款的新憲法。7月,埃加勒因與反對派發生矛盾而在哈爾格薩成立"聯合人民民主黨"(Allied People's Democratic Party,索語簡稱UDUB,意為支柱),通過了黨章並建立了中央委員會。2002年4月埃病逝,原"副總統"達希爾於5月1日就任"代總統"。
索馬里愛國運動(Somali Patriotic Movement):簡稱愛運,1989年成立,成員主要為達羅德族下屬歐加登次部族,是推翻西亞德政權的主要力量之一。控制南方的基斯馬尤港及其附近地區。後因內訌分裂為兩派。一派以艾哈邁德·奧馬爾·傑斯(Ahmed Omar Jess)為首,成為民盟的組成部分之一,另一派以阿登·阿卜杜拉希·努爾(Aden Abdillahi Nur)為主席,由前總統西亞德的女婿摩根任副主席和軍事首領(掌實權)。1999年6月,傑斯派與艾迪德派聯手,從摩根手中奪取基斯馬尤。摩根派主力被消滅。

利比亞

利比亞全國民主聯盟:反卡扎菲政府的反政府組織,成立於1977年左右,領導人:馬哈茂德·蘇萊曼·馬格里比(利前總理)。
伊斯蘭戰鬥集團(Fighting Islamic Group-FIG),謀求建立伊斯蘭政權,聲稱對1996年的顛覆活動負責。
利比亞變革運動(Libyan Movement for Change and Reform-LMCR),總部在倫敦。
利比亞全國聯盟(Libyan National Alliance-LNA),1980年在開羅成立;領導人-曼蘇爾·基基亞。
利比亞全國拯救陣線(National Front for the Salvation of Libyan-NFSL),1981年在蘇丹首都喀土穆成立;旨在推翻卡扎菲政權。領導人-易卜拉欣·阿卜杜勒阿齊茲·薩哈德。
利比亞民主運動(Libyan Democratic Movement-LDM),1977年成立,基地在國外。

奈及利亞

尼日三角洲人民志願軍(The Niger Delta People's Volunteer Force)領導人:穆賈希德·多庫波·阿薩里
尼日三角洲警衛軍,尼日三角洲的一支地方民兵武裝,多年來一直尋求自治並要求與奈及利亞政府共享石油收入。

歐洲部分

俄羅斯
車臣反政府武裝(武裝恐怖分裂主義組織),即車臣國民衛隊,成立於1991年11月,是蘇聯空軍少將、車臣人杜達耶夫組織的武裝分裂組織。俄羅斯當局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於1994年12月出兵車臣。但是車臣武裝一直拒絕放下武器,致使這場內戰持續了20個月之久,杜達耶夫在這場戰爭中被打死。1996年底,在車臣非法武裝在俄境內先後製造兩起重大劫持人質事件後,俄軍被迫撤出車臣。為徹底解決車臣問題,俄聯邦當局於1999年出動10萬軍人,對車臣進行封鎖和展開軍事打擊。經過空中轟炸和地面圍剿,大股車臣非法武裝被消滅,俄軍幾乎控制了車臣全境。但是,車臣剩餘的非法武裝化整為零,在車臣內外採取游擊戰術,頻頻進行暗殺和恐怖活動。特別是近兩年來,車臣非法武裝分子活動猖獗,不斷製造恐怖攻擊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南美洲部分

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uerza Armada Revolucionaria de Colombia-FARC) 成立於20世紀60年代,現有兵力1.7萬人,是南美洲規模最大、歷史最長的反政府游擊隊組織,同哥政府軍以及右翼準軍事組織仍處於交戰狀態。領袖:阿爾方索·卡諾。
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Ejercito Liberal Nacional de Colombia-ELN) 成立於1964年,現有成員4500人,是哥國內僅次於“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的第二大游擊隊組織。在古巴政府的協調下,哥倫比亞政府和“民族解放軍”1月29日至31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召開了有哥國內各界人士以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參加的哥倫比亞“和平大會”。據認為,這是雙方在結束國內武裝衝突、實現永久和平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領袖:安東尼奧·加西亞
哥倫比亞聯合自衛力量(Autodefensas Unidas de Colombia-AUC) 是哥國內第一大反政府武裝,成立於上個世紀60年代初,現擁有成員1.7萬。它與該國第三大反政府武裝、擁有4500人的“哥倫比亞民族解放軍”雖然於上個世紀90年末與哥倫比亞國政府開始了和平談判,但由於兩個組織沒有誠意以及與政府分歧過大,因而和談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並且經常中斷。

北美洲部分

海地

阿爾博尼塔抵抗陣線,1998年成立的反對前總統阿里斯蒂德的武裝組織。2004年2月,該武裝組織與其它一些軍事力量合併,更名為“解放海地全國抵抗陣線”。

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民主力量,約8千人,多為原索摩查政權的國民警衛隊隊員, 1981年在宏都拉斯建立,以洪為基地,並受美國支持;
革命民主聯盟,約2千人。
印第安人反政府武裝,約2千人。
1990年6月27日,持續8年的尼加拉瓜內戰終於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