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廟廟會

花神廟廟會

花神廟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花神廟坐落在北京市豐臺鎮東紀家廟村北。花神廟建於元未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據考證,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後,得知鳳得門附近有一處山清水秀,林木蔥籠之地,便調集國內的種花匠人,專門種植花草以供皇室使用。廟門上端懸有“古蹟花神廟”的匾額。廟的前殿供有花王神及諸路花神的牌位。這裡是花農們祭祀花神的場所,也是豐臺附近各處花行同業公會的會址和會館。花神廟廟會具有獨特的傳統藝術風格,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神廟廟會
  • 地區:北京市
  • 分類:傳統民俗活動
  • 起源時間:明朝
廟會習俗,主要活動,花朝節,賞紅、種花、撲蝶會,花神傳說,相關活動,

廟會習俗

花神廟廟會
據說,洛陽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在天上犯了罪,被玉皇大帝貶到人間,因此人間變成了萬紫千紅的花鄉。為感謝花神的恩賜,京城各花行便集資修建了這座花神廟。
舊曆二月十二日為花王神誕辰,謂之“花朝”,素有北京花鄉的豐臺一帶的花農都到此進香獻花。三月二十九日,附近各檔花會照例到此獻藝,謂之“謝神”。
前清好年景時,要搭台唱“野台子”戲,少則一台,多則數台,有河北梆子、評戲、什不閒蓮花落等,城裡的“幽人韻士”也來看戲,並即興賦詩唱和。屆時,廟外的空地上有賣鮮花、花籽、薰香草的花農,有賣條柳什物等山貨和農具的老鄉,一時形成集市,熱鬧非凡。
風得門內形成了花卉種植園區。鄭和數次下西洋,從馬來西亞等地又帶回了熱帶觀賞植物,更豐富了這一地區的花卉品種。
花匠們為了保平安獲豐收,出錢在風得門旁修建了花神廟,供奉百花神。廟內供奉著花神唐明皇,騎白馬,執白扇,雙目炯炯有神;牡丹仙子楊玉環儀態萬方,豐滿動人;一百個塑像神態各異、惟妙惟肖。
每年的二月十二日和十一月十二日,是花神廟廟會日,請來了戲班子唱大戲,各色人等聚集花神廟,摩肩接超,熱鬧非凡。花農之間相互交流種植技術,結賬定貨,花卉交易十分紅火。
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是花神廟的鼎盛時期。每月初一、十五遊人如潮。達官顯貴、平民百姓都來賞花消遣。文人雅士紛紛吟詩潑墨,刻碑留念,有名之士的碑刻達數十塊。太平天國時,花神廟毀於戰火。但人們十分信奉百花仙子,將花神廟與善恩廟合併。
傳說中善恩廟供奉的是一個其面極醜、其心極善的神仙,兩廟合併後,名定為花神廟,有二進大殿,九十九間廂房。
既供百花仙子,又供善恩聖人,香火漸旺,解放後為建國小,即在廟址上堆土,建成了現今的花神廟國小。

主要活動

花朝節

花朝、月夕,這是中國歲節之中安排最妙的兩個節日,由此,不難看出民眾在此動用的心力。仲春百花盛開、繁花似錦的時候安排一個花朝,仲秋天高氣爽、月朗星稀的時候點綴一個月夕,其間,人的心智的美潔,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體現得淋漓盡致。
與月夕相對,花朝的節期應該是仲春之中,即二月十五。" 二月望為花朝節。蓋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也"。(《中華全國風俗志。浙江杭州》)不過,由於歷史的和地理的原因,花朝節期諸說歧出,有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說。不過,後來人們提到花朝,基本上固定在了二月十二,這一天也叫百花生日。
花朝節俗至晚在宋代已經形成,南宋的《西湖遊覽志余》、《夢粱錄》就有相關節俗的記載。《夢粱錄》" 二月望" 條說:" 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望之時,最堪游賞。" 花朝節的信仰基礎是所謂百花生日、花王誕辰、花神誕辰。
關於花王、花神,歷來說法不一。又傳說花神不止一位,因而有" 十二位花神" 之稱。《鏡花緣》等書還把花神和唐代女皇武則天聯繫起來。
據傳,洛陽牡丹等十二花神在天上犯了罪,被玉皇大地貶到了人間。又說十二花神為十二月花神,分別掌管一年十二月的花卉。民間為紀念享祀花神,有的只是設神位,有的地方則建有花神廟。
花朝節的節俗活動也和其節期一樣,因時代和地點而異。主要的活動有紀念享祀花神,有賞紅、種花,還有獨特的節日遊戲" 撲蝶會".紀念、享祀花神,除設神位敬香祭祀外,更有盛大的花神廟會。北京西南郊有花鄉,這個鄉有北京著名的花神廟。
此廟始建於明代,廟門上懸有" 古蹟花神廟" 匾額,前殿供有花王諸神及各路花神的牌位。花農都在花神誕辰的二月十二到花神廟進香獻花;三月二十九,附近各檔花會照例到此獻藝,謂之" 謝神" ,甚至要搭台唱" 野台子"戲。
南京每年二月十二百花誕辰和九月十六菊花誕辰為祭神廟會之期,屆時花農打著旗子,攜香燭祭品到廟裡頂禮膜拜,祈花神保佑花事興盛。寄託了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賞紅、種花、撲蝶會

花神廟廟會
花朝種花,其邏輯就如同蓮誕植蓮、竹醉日移竹一樣,民眾認為在這個特定的日子裡插種、移接花木容易成活,所以就多有種花之舉。由此,花朝也被稱為"種花期" 、"插花節"。撲蝶會是甚至在花朝形成節日以前就存在的一種春季遊戲。
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就記載說:" 長安二月間,士女相聚,撲蝶為戲,名曰' 撲蝶會'," 這裡只說在二月,未提及花朝,但時間基本上吻合。
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誠齋詩話》則明確指出是在花朝:" 東京(開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 後來的杭州地方志也說:" 是北宋時有撲蝶之戲" ,所說應該是在南宋都城臨安(杭州)。
從自然物候來看,春暖花開時節,是鶯歌燕舞之時,更是蝶舞蜂飛之時。
而蝴蝶不僅與花相戀,又十分美麗,性情也很是溫婉宜人,所以人們就必然要作撲蝶之戲了;而參加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撲蝶之會。
擬想二八少女身著羅裙,手執紈扇,皓腕凝雪,嬌態可掬,這撲蝶該是怎樣的旖旎動人!不過,儘管《荊楚歲時記》所記撲蝶會的參加者為" 士女" ,但這種遊戲還是以少女少男為宜,大老爺們兒參與總有些煞風景。當然,大老爺們兒也不甘心在這樣的日子裡枯寂終日,於是出門去賞紅
賞紅也就是賞花,是一種很有韻致的節俗。正如《帝京歲時紀勝》所記:"十二日傳為花王誕日,曰花朝。幽人韻士,賦詩唱和。春早時賞牡丹,惟天壇南北廊、永安門內張園及房山僧舍者最勝。" 更有用彩色布條、紙條掛於花枝的。
《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述江蘇吳中此俗說:" 二月二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色彩繪,粘花枝上,謂之賞紅。" 又記述江蘇吳中此俗說:" 十二日花朝,閨中裁紅,系之花木,風來招展,紅綠參差,亦春光之小點綴者。" 而在雲南大理,人們則要在花朝把自家的盆栽花木擺在門口,搭成一座座花山,形成一條條花街。而當地、附近的人們盛裝觀賞,人眾興濃,蔚然大觀。
賞紅習俗,大約起源於唐代的護花幡。據唐人小說記載,當時有位叫崔玄微的文人遊園時碰到幾位美人,美人們說她們怕惡風,經常乞求十八姨庇護,後來得罪了十八姨,不再能依恃其庇護,因此請求崔氏在每年的二月初一作一個紅幡掛於花枝,上面畫日月星辰等,如此即可免難。崔氏如法照辦,到那天,暴風把樹都拔了起來,唯獨苑中的繁花安然無恙。後來,這種紅幡就被稱作護花幡花朝節的來歷傳說:花朝日期——花朝節是民間的歲時八節之一,也叫花神節,俗稱百花生日。花朝節與氣候時令關係密切,故而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我們中學課文學過袁宏道的《滿井遊記》,其中提到“花朝節後,余寒猶厲”這么一句,各地花朝,均在夏曆的2月份,正是早春時節,咋暖還寒。論節氣,大約在“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這天,各地的百姓,尤其是花農,都要祭百花以求庇佑。而花朝具體在哪一日卻說法各異。唐代花朝定為二月十五,還成為和“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並列的三個“月半”佳節;到了宋代,花朝節於某些地方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或許是對春的迫不及待吧。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翰墨記》有:“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楊萬里說“唐二月十五為花朝”,而“東京以二月十二為花朝”。不過,在介紹南宋都城臨安風貌的《夢粱錄》則依然因循舊習:“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望之時,最堪游賞。”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氣候差異而已。

花神傳說

花神傳說: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春秋的《陶朱公書》:“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晉人周處《風土記》言:“浙江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竟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花朝節的民間傳說大致有這樣幾個:“崔元徽懸彩護花”故事:《博異志》載:唐天寶年間一個早春二月之夜,崔元徽於園中品茗賞花,忽見一群容貌艷麗的女子來謁,其中有個小巧玲瓏的姑娘,自稱石氏,但大家都叫她醋醋。女子們稱要藉此地與封姨相見。接著,便來了一位明眸皓齒的少婦,眾人起身行禮,並恭稱封姨。崔氏命上酒菜果餚,盡地主之誼。眾女謝過之後,把盞暢飲,高聲談笑,封姨不意碰翻酒盅。醋醋的紅羅裙被沾污,她粉面含怒,拂袖便走。眾女子相顧驚慌,封姨板起面孔,恨恨地說:“小奴婢竟敢無禮!”夜宴不歡而散。
次日晚,那位醋醋姑娘竟然前來——原來昨晚那些美女皆是花精,醋醋本人是石榴,她們要來人間花苑迎春怒放,可是那位叫封姨的風神出頭阻撓。花精們本想藉機向封姨求情,不料醋醋壞了事。如今眾花精都埋怨她,只好求助於崔元徽,她要崔準備一些紅色錦帛,畫上日月星辰,在二月二十一日五更懸掛在園中的花枝上。崔元徽依言行事,屆時果然狂風大作,可是枝上的花卉有了彩帛,沒被吹落。當夜,眾花精又變成一群麗人來花園裡向崔元徽致謝,還各用衣袖兜了些花瓣勸他當場和水吞服,崔元徽因此延年益壽至百歲,且年年此日懸彩護花,最終登仙。後來此事流成習俗。由於懸彩的時間安排在五更,故名“花朝”,至於日期如何衍變為其他的,可能與各地花信的遲早有關。
女夷、花姑、花仙。“便賦新詩留野客,更傾芳酒祭花神”,這是朱熹詠花神的詩。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幾乎都有花神的形象,而我們的花神長什麼樣呢?中國的花神也有多種傳說,但她為女性的形象卻歷來是一致認可的。《淮南子.天文訓》載:“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穀禽鳥草木”,女夷者,主春夏長養之神,世所謂花神也。《月令廣義》謂:“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即花神也。”又有書中說花神女夷是魏夫人的女弟子,名叫花姑,她餐風飲露,統領群花。《花木錄》稱:“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神。”
花神傳說:灌園叟晚逢仙女:明末馮夢龍的《灌園叟晚逢仙女》,講了一個花神懲治惡霸、扶助花農的故事。大宋仁宗年間,江南平江府東門外長樂村中位名為秋先的老者,他妻子亡故,膝下無兒女,因自幼酷好栽花種果,把田業都撇棄了,專於其事。日積月累,便建成了一個大花園。秋先是個花痴,不僅對自己滿園的花呵護備至,對他處的花木也常常流連忘返。城中有一名張委的宦家子弟,為人奸狡詭譎,殘忍刻薄,常常和手下一班如狼似虎的奴僕及幾個無賴子弟危害鄰里。一日,他帶了四五家丁及惡少,遊蕩至秋公門前。話說秋公正好澆灌完盛開的牡丹,於花前獨酌,不想張衙內破門而入。一番尋釁滋事,最後竟把個好端端的花園子踐踏得只蕊不留,狼藉遍地,還意猶未足。待風捲殘雲後,秋公走向前,望著滿園的雕殘零落,塵垢沾污,心中頓時悽然淚下。正哭之間,只聽得背後有人叫道:“秋公為何恁般痛哭?”原來是一個女子,年約二八,姿容美麗,雅淡梳妝,卻不認得是誰家之女。秋公將張委打花之事說出。那女子笑道:“我祖上傳得個落花返枝的法術,屢試屢驗。”按照她的要求,秋公取水出來,發現殘花果然重上枝頭,而且各種花瓣色彩摻雜,比從前更好看了。這件稀奇事很快就傳到了好惹是生非張衙內耳朵里,於是再次上門施展辣手摧花,還找藉口給秋公套上了枷鎖。惡少們一直打砸到晚上,忽然捲起一陣風,化作一位姿容美麗的紅衣女子,原來,她就是花仙,只見她長袖翻飛,掀起一股刺骨的冷風,將張衙內一夥像螻蟻一樣吹走。狂風大作,張衙內本人也一頭栽進了沼池…秋公也被從牢獄中解救了出來。
在這個故事裡,花仙已經成了正義和力量的化身,寄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與正義力量相結合的心愿。明代以後的花神形象,愈加栩栩如生,她風姿嫵媚,手持中國的花魁芍藥、牡丹,或手提盛有這兩種花的花藍,安詳地守衛著善良勞動人民心中的美好宿願。

相關活動

花朝的節物風俗祝神廟會: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於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於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東北一帶還講究用素饌來供奉。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通常是由十二伶優分扮每年十二越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詩,也可以看出人們對花神的感情。人們紛至沓來,就此形成廟會。這天夜裡,要提舉各種形狀的“花神燈”,在花神廟附近巡遊,以延伸娛神活動。
遊春撲蝶: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餘,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縱觀二三月間的傳統佳節會發現,這一時期會有一系列遊春的節日——春節拉開了迎春的序幕,花朝節前後構成遊春的高潮。撰有名劇《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寫有竹枝詞形容花朝踏青歸來的盛況:“千里仙鄉變醉鄉,參差城闕掩斜陽。雕鞍繡轡爭門入,帶得紅塵撲鼻香。”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遊藝活動。
種花挑菜:這一天,各地還有栽花種樹的習俗,有點今天植樹節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薺菜正是鮮嫩的時候。“採薇採薇,薇亦柔止……”
曬種祈豐: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預卜的方法很簡單:是日忌雨,晴則帶來百物豐熟的吉兆。
製作花糕:唐代的節日文化與飲食文化都十分發達。據傳武則天嗜花,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這種糕有著花瓣的馥郁和穀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