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橋宮

花橋宮

花橋宮位於福建泉州市中山路塗山街。 花橋慈濟宮始建於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祀北宋泉州名醫吳夲(979-1036軍)字華基、號雲沖。閩台尊稱吳真人、大道公、花橋公、保生大帝。據史志載,其一生“以醫名天下,以濟人救物為念,而義不取人一錢”、“業醫無貴賤,按病授藥,如矢破的”。花橋為其生前行醫故址。

基本介紹

修築歷史,典故傳說,

修築歷史

光緒四年(1878年),泉州紳士及商民於花橋宮內倡設泉郡施藥局,博採藥源,廣施民眾,以弘揚吳真人業醫濟世、扶危濟困之精神。光緒六年(1880年)改稱泉州府施藥局。
花橋宮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泉郡鼠疫猖獗,花橋宮施棺舍藥、恤孤扶貧,做了大量救死扶傷、濟困賑災公益善舉。是年,改稱花橋宮善舉公所。施藥局隸屬善舉公所下轄單位,以贈藥施醫為主,兼辦施棺、度歲(年關救濟)、平糶賑災等慈善事業。百餘年來深獲社會各界善信、熱心家和海內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及宗教界人士支持贊助,常年不斷捐款送藥奉獻愛心。五十年代,曾易名泉州市愛國贈藥處。1978年恢復花橋舊名,稱為花橋贈藥處。1985年3月18日恢復義診,則沿用今名為泉州花橋贈藥義診所,贈藥施醫迄今己歷121個春秋。

典故傳說

不少老泉州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家裡的孩童有個頭疼腦熱的常會來這裡求診尋藥。這裡有經過配方精製埋入地下15年以上的傳統特效藥“金汁”,還有珍貴的“犀角”粉末,對貧苦百姓“不分貴賤,不取分文”。花橋慈濟宮自宋以來已擁有近千年歷史,近日新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花橋慈濟宮建在泉州府城鬧市中心,建築的琉璃瓦屋面,在其周圍建築群中顯得光輝奪目。
花橋宮
步入有著一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花橋亭,抬眼望見宮大門上方的石匾,上面鐫刻的正是明代大書法家泉州人張瑞圖所書“真人所居”四字,熠熠生輝。
據說,清末曾經在花橋慈濟宮周圍的四條街發生火災,附近房屋全被燒毀,惟獨花橋慈濟宮安然無恙。虔信者說是“花橋公顯靈,火神不敢侵犯”,另一說是“張瑞圖(號二水)水神的筆跡嚇退火神”。經過多年曆代整修重建,我們依然能看到保留完好的石匾字跡。
吳真人在泉懸壺濟世
宋朝時吳真人來泉懸壺濟世的事跡在民間廣為傳頌。當時泉州城疫病流行,吳真人兩次帶門徒前來,夜以繼日救治患者。吳真人懸壺於花橋亭,或穿街走巷,或前往農村,不辭勞苦,門徒隨其左右,貧者分文不取,救人無數,有口皆碑。
吳真人的門徒弟子帶動廣大善信,獻藥、施藥,直到有組織地施藥、贈藥,以至各項慈善活動,繼承和弘揚真人德術雙馨的精神,成為花橋慈濟宮的優良傳統。
堅持一百多年贈藥義診
光緒四年,泉州後城黃摶扶與進士吳桂生、黃懋烈發起首創“泉郡施藥局”,開始花橋慈濟宮善舉事業,較之所謂“世界第一”成立於1896年的英國倫敦“組織慈善救濟抑制行乞協會”還早18年,後更名為“花橋善舉公所”、“花橋贈藥義診所”。
現花慈濟橋宮大殿的後落為贈藥義診大樓,一樓為贈藥處。一百多年來,花橋贈藥義診所不僅贈藥,災年還濟糧、贈寒衣。現在,平均每年為離退休幹部、職工、城鄉貧民和下崗職工、外來工診病贈藥2萬-3萬人次,給弱勢群體送去深情關愛。歷代擔任花橋贈藥義診所董事會董事長的人都是德高望重的社會賢達,現任董事長、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副會長黃德鵬稱讚他們是“自甘淡薄、自行儉約、自願奉獻”之人。
泉州花橋宮蜚聲海內外,無數名人墨客造訪後留下墨寶。一個自發的民間慈善機構,能夠歷經百年滄桑仍舊風采依然,這是花橋精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延續,也是民間慈善事業“獻出一片愛,人間真情在”的生動訴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