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魚

芒魚

芒魚,為無鱗魚,主生於越南湄公河入海口,為鹹淡水魚類,肉質腴美,體色灰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芒魚
  • 拉丁學名:Pangsius suthi
  • 別稱:芒魚、巴沙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鯰形目
  • :鷶科
  • :圓腹鷶屬
  • 分布區域:東南亞
基本介紹,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養殖技術,藥理特徵,

基本介紹

作為魚類的一種,芒魚兼具了魚類所共有的營養價值,含動物蛋白和鈣、磷及維生素A、D、B1、B2等物質,比豬肉、雞肉等動物肉類都高,且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吸收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由於芒魚肉肌纖維較細,有多量可溶性成膠物質,結構柔軟,這些就更適合病人、中、老年入和兒童食用。芒魚還富含一種只有水生動物才含有的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它能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脂,防止血液凝固,對冠心病和腦溢血病的防止有很好作用。食用芒魚的益處在越南民間得到了很好的驗證,有調查發現在越南境內心肌梗塞和腦血管梗塞的死亡率也有明顯差異,湄公河入海口處漁民血液中的比率為2.12%,農民為12.24%。後來,調研人員偶然發現,芒魚中含有大量軟化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的有益物質,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芒魚有助於預防心肌梗塞和腦血管梗塞。
與其他的魚不同的是,芒魚的口感也大大異於其他魚類,在芒魚的主產地,芒魚肉以“肥胖”馳名。整魚只有中間正骨,無小刺,肉質細膩嫩滑,放入口中,不用咀嚼隨即化開,看似油膩的魚肉到了口中竟然沒有一絲油膩的感覺,竟然還有一股海味特有的鮮香。讓食者回味無窮,充分體會到的亞熱帶海洋中的勃勃生機和別樣風情。
由於芒魚的特殊使用價值和良好口感,當地人親切的稱芒魚為“魚品中的狀元郎”。

形態特徵

體長側扁、體色青灰、腹部銀白、體表光滑無鱗。頭部圓錐形、扁平。吻短、口亞下位,上下頜具小齒。下頜須、觸鬚各一對,眼中等大小。背部隆起,腹圓無腹棱。鰓膜發達,在頰部聯合,鰓耙長,成條狀。背鰭位於背部的最高處。胸鰭胸位;腹鰭小;臀鰭較長。正尾形,分叉。

生活習性

喜靜,一旦受驚即會在水中亂竄。正常生長水溫20~34℃,最適生長溫度26~32℃,當水溫降至14~16℃時,一般不攝食,水溫12~13℃以下時易凍傷死亡。

養殖技術

雜食性。苗種階段主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蟲、水蚯蚓、鰻料等。成魚飼養可投餵麥麩、豆餅、魚蝦螺蚌肉、畜禽下腳料、發酵畜禽糞便及人工配合飼料。在池塘養殖條件下當年苗種經4~5個月飼養個體重達0.4~0.6㎏;投放體長12~15㎝冬片當年可長至1.5~2.0㎏,其生長速度1~3齡最快。

藥理特徵

同時,芒魚的肚也有很高的治療價值。古代的越南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國文化對越南的影響異常深遠,中醫的博大精深深深的震撼著越南人民,在接受中醫思想的同時,也用當地的生活經驗印證著中醫的理論,芒魚的肚就是一大重要發現,是越南漁民在長長的歷史長河中用自身行為對流傳到越南本土中醫藥食同源理論的有機補充。中醫講“吃哪補哪”,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芒魚肚的確實有著驚人的效果。漁民們常年風餐露宿在外勞作,有時可能幾天不能好好吃上一頓飯,但是在醫療相對不是很發達的那個年代,越南漁民的胃疾病發作率極低,這裡面芒魚肚功不可沒。
魚肚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達80%,還含有脂肪、鈣、磷、鐵等物質,具有強腎、益精、平火、補氣等功能,加上它滋味鮮美,故是人們喜愛的佐膳佳品及筵席上的珍品。有些珍貴的魚肚,如黃唇肚還是奉獻給皇帝的貢品。用魚肚可制蟹粉扒魚肚、蝦籽燒魚肚、雞茸魚肚、雞絲魚肚、三絲魚肚等名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