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隔物灸法

艾炷隔物灸法

艾炷隔物灸又稱間接灸,是指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物品而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此法首載於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其創立了治霍亂“以鹽內臍中,上灸二七壯”的隔鹽灸;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的隔蒜灸;治毒腫疼痛不可忍的隔椒灸等。

簡介,分類,隔姜灸,隔蒜灸,隔薤灸,隔韭灸,.隔蔥灸,巴豆餅灸,甘遂灸,苦瓠灸,.豆豉餅灸,附子灸,木香餅灸,

簡介

後來又有發展《針灸逢源》治脫肛瀉血“薑片置腧上,艾灸三十壯”的隔姜灸;《壽世保元》有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病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的隔巴豆餅灸。《本草綱目》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仍艾灸三壯”的隔甘遂灸;還有《千金要方》治發背癰腫的隔豆豉餅灸,《外科發揮》治瘡口不斂的隔附子餅灸等。歷代醫籍中所載述的間接灸約有四十餘種,除以上所述外,尚有鋪灸、隔蔥灸、隔附子灸、隔商陸餅灸、隔川椒灸、隔香附餅灸、隔木香餅灸、隔蓖麻仁灸、隔礬灸、隔藥餅灸、隔核桃殼灸、隔黃土灸、隔韭菜灸、隔麵餅灸、隔蠐螬灸、隔甘遂灸、隔葶藶餅灸、隔皂角灸、隔蟾灸、隔薤灸、隔桃葉灸、隔莨菪根灸、隔土瓜根灸、隔苦瓠灸、隔檳榔灸、隔蚯蚓泥灸、隔雞子灸、隔醬灸、隔紙灸及隔麻黃灸等。

分類

下面分別介紹一下豐富多彩的隔物灸法。

隔姜灸

如《針灸大成》卷上,灸聚泉穴治咳嗽,“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又明張介賓《類經圖翼》卷十一治療痔漏,亦用隔姜灸法。又清吳尚先《理瀹駢文》記載:“頭痛有用醬姜貼太陽燒艾一炷法。”

隔蒜灸

這種灸法,在古代流傳甚廣,許多中醫外科書都有論述。最早的記載,見於《肘後備急方》卷五,葛洪云:“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住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為善。勿大熱,但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換用新者,不用灸損皮肉。”
關於葛洪灸法,據宋張杲編的《醫說》稱:“江寧府紫極觀掘得石碑載之”,比《肘後備急方》更詳細(按宋聞人耆年《備急灸法》云:“葛仙翁石刻江陵府紫極宮”,與《醫說》不同。然《政和本草》卷二十九亦指為江寧府紫極宮,當以江寧府為是,在今南京附近)。茲據《醫說》,將此碑文錄下:
“凡人初覺發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候之,其紙先乾處,則是結癰頭也。取大蒜切成片,如當三錢厚薄,安其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即換一片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更要早覺早灸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過七日不可灸矣。
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粟米大頭子,便用獨頭蒜,切去兩頭,取中間半寸厚薄,正安於瘡上,卻用艾於蒜上灸二七壯,多至四十九壯。”宋陳自明《外科精要》把這種灸法叫做“隔蒜灸”。
隔蒜灸法,隨著疾病的不同,又有幾種不同的操作方法。大體有以下三種:
①隔蒜片灸:方法見前。據宋張銳《雞峰普濟方》卷三十云:“艾炷貴虛而大。”
②隔蒜餅灸:適於較大範圍的施灸。除前引葛洪石碑所載者外,《醫心方》卷十八治猘犬齧人引《錄驗方》云:“取大蒜作餅灸瘡上愈。”明陳實功《外科正宗》云:“陰瘡日數多,艾炷恐不及事,以蒜搗爛鋪於瘡上,以艾亦鋪蒜上,點火灸之。”
也有將大蒜同其他藥物共同搗爛,作餅以施灸的。如《類經圖翼》卷十一治療癰疽瘡口開大者,“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明王肯堂《外科準繩》載郭氏治療“有膿水惡物漸漬根深者”,用白面、硫黃、大蒜搗爛作餅,在上施灸。《瘍醫大全》云:“灸身上諸毒並癧串久不收口者,獨蒜一個,加雄黃不拘多少,共搗成餅,貼之,將艾放餅上,灸一壯即愈。”
也有蒜餅與藥餅井用的。如《理瀹駢文》治產後流注及陰毒、腫毒、風毒,“用丁香、木香、沉香,肉桂各等分,麝香減半,加白芷、蘇葉、薑黃、血竭,研末,以米湯調作餅。先鋪蒜泥,再放餅灸。”
③圍蒜泥灸:如《壽世保元》卷十云:“灸疔瘡,用大蒜爛搗成膏,塗疔四圍,留瘡頂,以艾炷灸之,以爆為度。”

隔薤灸

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治惡露瘡方:“搗薤葉敷瘡口,以大艾炷灸藥上,令熱入內即差。”

隔韭灸

如《瘍醫大全》卷八云:“瘡毒潰後,風寒侵襲,作腫痛者,用韭菜杵爛,炙熱,敷患上,冷則易之。或搗成餅,放患上,艾圓灸之,使熱氣入內。”

.隔蔥灸

如明劉純《玉機微義》治諸疝“用蔥白泥一握,置臍中,上用熨斗熨之,或上置艾灼之妙”。又《類經圖翼》卷十一,治陰寒腹痛欲死,主張用隔附子灸法“如倉卒難得大附,只用生薑或蒜白頭切片代之,亦可”。
也有隔蔥灸與隔鹽灸混合施行的,如《普濟方》卷四百二十四,治產後小便不通:“用鹽於產婦臍中填滿,可與臍平。卻用蔥白,剝去粗皮,十餘根作一束,切作一指厚,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子大小,以火灸之,覺熱氣直入腹內,即時便通。”

巴豆餅灸

有單用巴豆一味的,如《壽世保元》卷十,治“腹中有積及大便閉結,心腹諸痛,或腸鳴泄瀉,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可至百壯,以效為度”。《針灸集成》用這種灸法治小兒小便不通。也有用巴豆和以其他物品的,如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九云:“治結胸法:巴豆十四枚,黃連七寸,和皮用。右搗細,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為度。灸了,便以溫湯浸手帕拭之,恐生瘡也。”此法在他書也多見記載,都大同小異。如宋洪遵《洪氏集驗方》主張“黃連七寸,為末,巴豆七粒,去皮,新瓦上出油”,與許氏稍異;《針灸資生經》主張“巴豆七粒,合皮,肥黃連七寸,去須,同搗爛作一團,安在臍心上”,然後施灸。明樓英《醫學綱目》所記類同,惟藥量稍不同,主張用“巴豆十粒去皮研細,黃連末一錢”。此外,《針灸大成》灸陰毒結胸,用“巴豆十粒搗爛”,《理瀹駢文》治傷寒食積冷熱不調者“用巴豆、大黃、唾和餅貼臍,艾燒數炷,熱氣入肚即住”。

甘遂灸

《本草綱目》卷十七“甘遂”條附方云:“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付臍中及丹田內,仍艾三壯。”又《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三引《存仁方》云:“嘗記一人小便閉不通者三日,小腹脹幾死,百藥不效。余用甘遂末、大蒜,搗細和成劑,安臍中,令資以艾灸二七壯。隨後通用此方,無不效。”

苦瓠灸

是《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三所載治懸癰的方法:“早空心,先用井花水調百藥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卻須得秋葫蘆,亦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皮片置瘡上,灸二七壯。”按秋葫蘆即苦葫蘆,《神農本草經》名為苦瓠,所以《串雅外編》把這種灸法叫做“苦瓠灸”。

.豆豉餅灸

以豆豉作餅,墊在艾炷下施灸。最早見載於晉《范汪方》(據《醫心方》卷十五)。《千金要方》記載較詳,該書卷二十二云:“治發背及癰腫已潰未潰方,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強泥。可腫作餅子,厚三分已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餅。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溫溫而熱,勿令破肉。如熱痛,即急易之,患當減快得安穩。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瘡孔,孔中得汁出,即差。”《醫宗金鑒》把這種灸法叫做“豆豉餅灸法”。所用的豆豉,據明汪機《外科理例》稱,當用“江西淡豆豉”。也有用鹽豉的,如陳藏器《本草拾遺》治療“為物所傷,並有諸瘡”,“以鹽豉和面作椀子,蓋瘡上,作大艾炷灸一百壯”(據《政和本草》卷五)。
又《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的豆豉餅灸法,與《千金》略有出入。該書主張:“其瘡若只癢,即宜隔豉餅子灸之,其豉餅子須以椒、姜、鹽、蔥相合爛搗,攤作餅子,厚薄如三錢已來。”按豆豉、姜、蔥,在本草皆為辛溫發散之品,所以只能用於癰腫初起,元齊德之《外科精義》云:“若其膿已成者,慎不可灸。”《千金要方》卷六又用這種灸法治耳聾。方法是:“搗豉作餅填耳內,以地黃長五六分,削一頭令尖,納耳中,與豉餅底齊。餅上著揪葉蓋之,剜一孔如箸頭透餅,於上灸三壯。”

附子灸

將附子墊在艾炷下以施灸。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治癰肉中如眼,諸藥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子,安腫上,以唾帖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復唾濕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熱氣徹內,即差。”又《外台秘要》卷二十二也曾引錄崔氏療耳聾,牙關急不得開方:“取八角附子二枚,釅酢漬之二宿,令潤徹,削一頭納耳中,灸十四壯,令氣通耳中即差。”這都是用附片的灸法。還有一種用附子末作成餅子而施灸的方法。如明薛已《外科發揮》卷三的臀癰附方,治瘡口不收斂者“用炮附子去皮臍,研末,以唾液和為餅,置瘡口處。將艾壯於餅上灸之。每日灸數次,但令微熱,勿令痛”。《串雅外編》把這種灸法名為“附子灸”。
按附子入藥,有生熟之分,隔物灸多用熟者,故崔氏用釅酢漬之《外科發揮》用炮附子。又《瘍醫大全》論瘡久成痿,也主張“用附子制過者,以童便浸透,切作二三分厚,安瘡上,著艾灸之”。
11.葶藶餅灸:是治瘰癧的一種灸法。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灸漏方:葶藶子二合,豉一升。右二味和搗,令極熟,作餅如錢大,厚二分許。取一枚當瘡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餅上。三炷一易,三餅九炷,隔三日,復一灸之。”《外台秘要》也載有此法,並且引《古今錄驗》云:“不可灸頭瘡,葶藶氣入腦殺人。”又《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三,用此法治療痔瘡。
12.商陸餅灸:也是治瘰癧的灸方。如《千金要方》灸漏又方:搗商陸根,捻作餅子如錢大,厚三分。安漏上,以艾灸上,餅乾易之。灸三四升艾,差。”
13.莨菪根灸:《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三云:“治瘰癧結核,宜灸莨菪根法。用莨菪根一兩粗者,切,厚約三四分,安癧子上,緊作艾炷灸之,熱徹則易。五六炷,頻頻灸,當即感退矣。”
14.桃樹皮灸:《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三云:“治卒患瘰癧子不痛方,取桃樹皮貼上,灸二七壯。”15.香附餅灸:清許克昌《外科證治全書》卷五,隔香附餅灸治瘰癧痰毒或風寒襲於經絡紅腫方法:“生香附為末,生薑自然汁和,量患大小作餅,覆患處,以艾灸之。”

木香餅灸

:書又載,隔木香餅灸治撲損閃
,血瘀氣滯方法:“以木香五錢為末,生地黃一兩杵膏,和勻,量患處大小作餅,置腫上,以艾灸之。”17.桃葉灸:《醫心方》卷十四引《集驗方》,治療瘧疾“桃葉二七枚安心上,艾灸葉上十四壯”。18.土瓜根灸:《串雅外編》卷二灸耳聾:“濕土瓜根,削半寸,塞耳內,以艾灸七壯,每旬一灸。”土瓜根即葫蘆科植物王瓜的塊根。
19.蒼朮灸:《理瀹駢文》治暴聾:“蒼朮削下尖上平式,插耳內,艾燒之,耳有微熱為度。”又同書《續增略言》二:“暴聾用菖蒲或蒼朮削尖,插耳灸之。”
20.檳榔灸:前書治暴聾又法“用檳榔削尖,挖孔納麝少許,插耳內,艾燒同”。
21.川椒灸:如《肘後備急方》卷五療一切腫毒疼痛不可忍者“搜麵團腫頭如錢大滿中安椒,以麵餅子蓋頭上,灸令徹,痛即立止”。又明龔信《古今醫鑒》卷十云:“治一切心腹胸腰背苦痛如錐刺方:花椒為細末,醋和為餅,貼痛處,上用艾搗爛鋪上,發火燒艾,痛即止。”又《理瀹駢文》治療氣病、痞氣“花椒末調餅貼,燒艾一炷”。
22.皂角灸:如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救急諸方第九十六云:“解九里,蜂用皂角鑽孔,貼在蜂叮處,就皂莢孔上用艾灸三五壯,即安。”同篇治療蜈蚣或蠍子傷人,也提到用這種灸法。
23.白附子灸:《本草綱目》卷十七白附子條引《楊起簡便方》云:“偏墜疝氣,白附子一個為末,津調填臍上,以艾灸三壯或五壯即愈。”
24.隔礬灸:《神灸經綸》卷四載秘傳痔漏隔礬灸法:“皂礬一斤,用新瓦一片,兩頭用泥作一壩,先以香油刷瓦上,焙乾,卻以皂礬置瓦上,煅枯為末;穿山甲一錢,入紫罐內煅存性為未;木子亦如前法煅過,取末二錢五分;乳香、沒藥各一錢五分,另研。右藥和勻,涼水調,量大小作餅子,貼瘡上,用艾炷炙三四壯。”
25.隔蟾灸:如《類經圖翼》卷十一癧灸法:“用癩蝦蟆一個,破去腸,覆癧上。外以真蘄艾照癧大小為炷,於蝦蟆皮上當癧灸七壯,或十四壯,以熱氣透內方住。”《壽世保元》卷十則主張“用癩蝦蟆一個剝取皮”施灸。
26.雞子灸:《壽世保元》卷十載:“發背癰疽初起未破,用雞卵半截蓋瘡上,四圍用麵餅敷住,上用艾灸卵殼尖上,以病人覺癢或泡為度,臭汗出即愈。”《串雅外編》卷二把這種灸法叫做“雞子灸”,操作方法是將“雞子煮熟,對劈去黃,用半個合毒上,以艾灸三壯”,並且指出“若紅腫根盤大,以鴨蛋如法灸亦可”。
27.隔頭垢灸:如《丹溪心法》治療痔瘡“大蒜一片,頭垢捻成餅子,先安頭垢餅於痔上,外安蒜,艾灸之”。《類經圖翼》卷十一,也載有此法。
28.隔蟲灸:把某種昆蟲墊在艾炷下施灸。如《外科精義》雲:“嘗記疳瘺惡瘡,諸醫不驗者,取蠐螬,剪去兩頭,安瘡口上,以艾灸之,七壯一易,不過七枚,無不效者。又法,用乞火婆蟲灸之,同前法。”乞火婆蟲可能是蟑螂。
也有用蠐螬灸破傷風的,如《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經驗秘方》云:“灸破傷風法,右用蠐螬,蟲口穩於破瘡口上,用艾灸蟲尾,蟲口內乾為效。”《醫宗金鑒》把用蠐螬的灸法叫做“蠐螬灸法”。
《壽世保元》卷十又有“灸痔神法”,是隔尅薄蟲施灸,惜今已不知尅薄蟲為何物。
29.隔鹽灸:如《肘後備急方》治卒霍亂諸急方:“以鹽納臍中,上灸二七壯。”又引錄《徐王方》治蛇毒“嚼鹽唾上訖,灸三壯,復嚼鹽唾之瘡又主張“以細白乾鹽填滿臍中”以施灸。
30.隔醬灸:如清竇夢麟續增金元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卷七治脫肛“取頂上旋毛中百會穴,以醬一匕搽上,艾灸三壯”。
31隔麵餅灸: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治惡瘡方:“面一升作餅,大小覆瘡,灸上令熱,汁出盡差。”32.黃土灸:黃土製成泥餅,墊在艾炷下施灸。此法最先見載於《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發背,如:“小覺背上癢痛有異,即火急取淨土,水和為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帖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子,即差;如榆莢大,灸七七餅炷,即差;如錢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數。”這種灸法,在《太平聖惠方》、《備急灸法》、《外科精義》、《東醫寶鑑》等書皆有記載,《東醫寶鑑》並且正式命名為“黃土灸法”。
又唐陳藏器《本草拾遺》載:“桑根下土,搜成泥餅,傅風腫上,仍灸三十壯,取熱通瘡中。”“床四腳下土,主猘犬咬人,和成泥傅瘡上,灸之一七壯。”都是黃土灸法(據《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卷四)。
33.蚯蚓泥灸:以蚯蚓排泄出的泥土作餅,墊在艾炷下施灸。如《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三治瘰癧,如:“用韭菜畦中蚯蚓糞和水為餅子,量瘡大小用之,過瘡二三錢地位,貼瘡上,外以艾圓灸之。患人覺瘡熱或痛,止火,除去餅子,上以膏藥固定。”《瘡瘍經驗全書》卷三灸初起便毒、髒毒法:“用濕蚯蚓糞捻成餅子,如銅錢厚,放患處。以艾火在餅上灸之覺熱,一二十壯為度,或痛或癢即可。”
34.隔紙灸:《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二載:“治久喘嗽、咯膿血、有痰不愈者,右用白表紙數重折之,於冷水內浸濕了,然後燃艾炷,仍蘸些許雄黃末同燃。艾炷子安在紙上,用火點著,隨即放在舌頭上正中為妙。下手灸人拿著一個銅匙頭,於患人口內上齶隔住艾煙,呼吸令患人如常。”35.椀灸:《串雅外編》卷二所載治乳腫的方法:“椀一個,用燈草四根十字排椀內,頭各露寸許。再用紙條一寸五分闊,用水濕了,蓋椀內燈草,紙與椀口齊。將椀覆於患處,留燈草頭在外,艾一大圓放椀底,火灸之,艾盡再添,至椀內流水氣,內痛覺止方住。甚者,次日再灸一次,必消。”
36.核桃灸:《理瀹駢文》云:“凡肩背腰脅手臂腿膝環跳貼骨等處疼痛,用沉香、木香、丁香、乳香、麝香、山甲末,裹核桃殼,覆患處護住,上用荷葉遮蓋,以防火落,燒艾一二炷,覺熱氣入內即散。”
37.熏臍法:也葉做蒸臍法或煉臍法,是將藥未敷在臍部,再在其上施行艾灸的方法。所用的藥物處方,因病而異。《醫學入門》載煉臍法,治療勞疾,用麝香五錢,丁香三錢、青鹽四錢,夜明砂五錢,乳香、木香各三錢,小茴四錢,沒藥、虎骨、蛇骨、龍骨、硃砂各五錢,雄黃三錢,白附子五錢,人參、附子、胡椒各七錢,五靈脂五錢,共為末。另用白面作條,圈於臍上。將前藥一料,分為三分,內取一分。先填麝香五分入臍眼內,又將前藥一分入面圈內,按藥令緊,中插數孔,外用槐皮一片蓋於藥上,艾火灸之。灸至遍身大汗為度。《理瀹駢文》所載太乙真人熏臍法與此大體相同,只是沒有白附子、人參,而另有兩頭尖而己,據云:“通治勞傷、失血,及陰虛、遺精、白濁、陽痿、精神倦怠、痰火、婦人赤白帶、子宮冷諸症”。
又《針灸大成》卷九載蒸臍治病法,用來予防疾病。方法是用生五靈脂八錢,生青鹽五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夜明砂二錢微炒,地鼠糞三錢微炒,乾蔥頭二錢,木通三錢,麝香少許。這些藥共為細末,水和莜麵作圓圈置臍上,將前藥末以二錢放於臍內,用槐皮剪錢放於藥上,以艾灸之,每歲一壯。
《醫學入門》又載溫臍種子方,用五靈脂、白芒、青鹽各二錢,麝香一分,施灸方法同前。《理瀹駢文》指出:“溫暖即止,過則生熱”。
《理瀹駢文》另有濟眾熏臍法,用川烏、草烏、乳香、沒藥、雄鼠糞、續斷二錢,麝一分。灸法同前。又治氣虛體倦,肚腹畏寒“用五靈脂、夜明砂、枯礬、麝香,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