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餅灸

隔物灸法之一,是指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上由等量的白鬍椒末和麵粉,用水調和而成的椒餅而施灸的一種方法。適用於胃寒疼痛、嘔吐、腹痛泄瀉、風寒濕痹、面部麻木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椒餅灸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在皮膚和艾炷之間隔上由等量的白鬍椒末和麵粉,用水調和而成的椒餅而施灸的一種方法。

解讀

隔物灸又稱間隔灸、間接灸,是在艾炷和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古代的間接灸法種類繁多,且廣泛套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襯隔物品多屬中藥,既有植物,也有動物、礦物,因證、因病而定,有單方也有複方。施灸時既發揮艾灸的作用,又發揮藥物的功能,因而具有特殊的療效,故適應證候擴大。因火力溫和,患者易於接受,臨床上較直接灸為常用。椒餅灸屬於隔物灸的一種,胡椒別名味履支、浮椒、玉椒,味辛,性熱,歸胃、脾、腎、肝、肺、大腸經,功效溫中散氣,下氣止痛,開胃,止瀉,解毒。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成分有胡椒辣鹼、胡椒脂鹼、揮髮油和脂肪油。適用於胃寒疼痛、嘔吐、食欲不振、中魚蟹毒等等。

中醫套用

方法詳解
將白鬍椒研成細末,加適量白面,用水調和製成硬幣狀圓餅,厚約0.3厘米,中央按成凹陷,再取丁香、肉桂、麝香等分研成細末,置胡椒餅中央凹陷處,將凹陷填平,然後將圓餅放在施灸穴位上,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5-7壯,以內里覺溫熱舒適為度。
適應病症
主要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痛泄瀉、風寒濕痹和面部麻木等症。
使用注意及禁忌
1、椒餅的薄厚,宜根據部位和病症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椒餅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椒餅可做得薄一些。
2、施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以免造成皮膚、衣物的損毀。灸後若局部出現水皰,小水皰可不作處理,任其自然吸收,注意不要擦破;若水皰過大,可用消毒針從皰底刺破,放出水液後,塗龍膽紫藥水。
3、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乾毛巾覆之輕揉,使其汗孔閉合,以利恢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