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美學

舞蹈美學

舞蹈美學(aesthetics of dance )是研究舞蹈審美特質的一門科學,也是一般美學和舞蹈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蹈美學
  • 外文名:aesthetics of dance 
  • 性質:研究舞蹈審美特質的一門科學
  • 特點:至今還在初創階段
基本信息,學科簡介,舞蹈理論,舞蹈歷史,理論,舞蹈藝術,其他,美學思想,理論發展,研究範圍,舞蹈鑑賞,

基本信息

學科簡介

舞蹈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至今還在初創階段,然而舞蹈卻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態之一。自原始部落社會起始,舞蹈在人們的生活中就具有巨大的意義。關於舞蹈美的探討,在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的著作中早已有所涉及;在近現代的舞蹈理論中,愈來愈趨向對舞蹈的特殊規律及其本質的探求,為舞蹈美學從一般美學和舞蹈理論中獨立出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舞蹈理論

重點研究舞蹈藝術和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舞蹈藝術的特徵、舞蹈藝術的發展規律等問題。舞蹈和其他藝術一樣,都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舞蹈和其他藝術的主要區別在於藝術表現工具和表現手段的不同。舞蹈藝術的主要表現工具是人的身體,主要表現手段是人體的舞蹈動作。舞蹈是一種以人體的動態形象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舞蹈起源於對生產勞動、戰鬥、社會生活動作的模擬再現,圖騰崇拜和表現、交流思想感情的內在衝動。從簡單的模擬再現,到複雜的概括表現,是舞蹈藝術發展的必然進程。從民眾自娛性、社交性、禮儀性的抒發單一情緒的生活舞蹈,到表現繁複多樣的社會生活內容,形成多種舞蹈形式和體裁的藝術舞蹈,是舞蹈藝術從初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在舞蹈藝術的歷史發展中,舞蹈家們為了擴大表現生活題材的範圍和豐富舞蹈藝術的表現能力,不斷從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中汲取滋養,逐步形成高度發展的綜合性舞台表演藝術。舞蹈源於生活,又對生活予以積極的作用和影響。舞蹈藝術具有認識、教育、審美、娛樂、交誼、健身等功能和作用。
舞蹈理論的研究又分為基本理論和套用理論兩個主要門類。舞蹈基本理論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關係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藝術的本質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發展、舞蹈的內容和形式、舞蹈的種類和體裁、舞蹈和其他藝術的關係等基本問題。舞蹈套用理論主要包括:舞蹈創作理論(或稱舞蹈編導理論)、舞蹈表演理論和舞蹈教育理論等。舞蹈創作理論主要研究舞蹈創作的一般規律和創作各類體裁舞蹈的特殊規律、舞蹈創作的過程、舞蹈的創作方法,以及舞蹈編導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能力和技巧。舞蹈表演理論主要研究舞蹈演員如何以自己身體為工具和手段,塑造出鮮明、生動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現廣闊和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以使觀眾在舞蹈的審美活動中思想上受到強烈的感染和鼓舞、情感上受到陶冶和淨化;以及舞蹈演員所應具備的條件、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巧能力。舞蹈教育理論主要研究訓練和培養創作、表演、教學、理論研究等各種專業舞蹈人才的方法,必修的主要專業課程的設定和教學大綱制定的原則等,通過對各種舞蹈人才的培養,以期達到在繼承、保存、創造、發展、提高和普及舞蹈文化方面保持其科學性和系統性。

舞蹈歷史

這門學科既屬於歷史學的範疇,又是舞蹈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藝術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歷史發展規律,並對歷史上促進舞蹈藝術前進和發展的一些著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作出客觀的歷史的評價。任何時代的舞蹈藝術的存在和發展都受其社會的經濟基礎的制約,同時還受其社會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審美意識、文化藝術思潮等的影響。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舞蹈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的發展和當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係,以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動,對促進舞蹈藝術的繁榮發展也是舞蹈歷史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理論

舞蹈歷史,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就要從舞蹈的歷史現象出發,理出舞蹈的歷史發展線索,展示出舞蹈歷史的發展過程;從舞蹈學的角度來研究,就要求通過舞蹈歷史的發展進程,進一步探索舞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其作出理論的說明,從而達到歷史的研究和邏輯的研究相結合。研究過去舞蹈藝術的歷史進程及其發展規律,就能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今天舞蹈發展的現狀,並從舞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中,預示出未來舞蹈藝術發展的方向。

舞蹈藝術

由於舞蹈藝術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也由於各人研究方法和側重面的不同,舞蹈理論的研究必然要向多方面發展,產生各種不同的新科目。如從社會學(包括民俗學、倫理學)、美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來對舞蹈進行研究,就形成和發展起舞蹈社會學、舞蹈美學、舞蹈心理學、舞蹈解剖生理學等一些新的學科。進入80年代以來,中國有些舞蹈理論家已經開始從事這些學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發表了一些學術論著,目前仍處於開創建設階段。
舞蹈藝術是人類極為豐富多樣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研究它的歷史,必須分類來進行。如以國家和地區來劃分,就有國家、地區和整個世界的舞蹈史。例如中國舞蹈史、歐洲舞蹈史;世界舞蹈史等。如以舞蹈藝術的形式和體裁來劃分,就有中國舞劇史、中國民間舞蹈史、世界芭蕾史、歐美現代派舞蹈史等。如以時代來劃分,就有舞蹈通史、舞蹈斷代史;中國舞蹈史則可分為中國舞蹈通史、中國古代舞蹈史、中國近現代舞蹈史等;再細分,中國古代舞蹈史還可分為唐代舞蹈史、宋代舞蹈史等。

其他

美學思想

在探討舞蹈美的歷史過程中,一個值得重視的事實是,古代文獻中有關舞蹈的論述,往往是融合在音樂和戲劇中求其真善美的關係。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晚年的著作《法律篇》中,把舞蹈的美和善等同起來,認為表現出身心德行的那些形象和曲調,就毫無例外是好的,好的就是美的(好壞在希臘文里往往是指善惡),美在道德內容而不在技巧。柏拉圖以貴族統治的倫理觀點,把善作為審美的絕對標準。他雖然承認藝術是現實世界的模擬,但在他心目中的現實世界卻是理性世界的影子,藝術不過是“影子的影子”。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主張樂舞應當盡善盡美,而善則是美的主要標準。在儒家美學思想影響下編寫的一部《樂記》,提出了以善為準則的審美標準。在物和心的關係上,認為人心被感動是受客觀事物的刺激,表明了樸素唯物論觀點,這和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是有區別的。儒家美學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有統治地位,把樂舞納入了禮的範疇,強調禮樂的社會功能,把它作為鞏固封建統治的手段之一。印度古代的《樂舞論》(又稱《演劇論》,古代印度舞蹈與戲劇不分,梵文是用同一個字表達兩種意思。作者婆羅多)中認為舞蹈是神創造,為神服務的。《樂舞論》中提出了情和味的關係,即情感所至,味隨之,也是一種舞蹈美學思想。以上從古希臘、中國、印度具有代表性的論著中,可以看出舞蹈美學的萌芽思想。
美學中涉及舞蹈美感問題的研究門類。舞蹈以人體作為美感的物質基礎和藝術的表現媒介,通過人體的造型和有節奏的、程式化了的動作來塑造形象,以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給人以美的感受,成為美學研究的對象之一。
舞蹈起源於史前時代,它是最早出現的藝術形式之一,曾長期占據社會藝術活動的中心地位。最初,與圖騰崇拜和巫術活動結合在一起。原始社會中狩獵舞、戰爭舞、祭祀舞既是巫術時代社會活動的組織方式,又是生產和戰爭的技術準備。巫術在舞蹈藝術的形成中起了中介的作用。通過巫術活動的模擬操演,形成了有別於實際生產的動作形象系統,它不再具有實踐的物質功能,只具有精神功能。當巫術觀念逐漸淡漠以後,這種形象系統就成為審美欣賞的對象。在《尚書·堯典》中描述了中國上古時代的歌舞場面:“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在中國,自周朝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統治階級開始制定出一套包括樂舞在內的典章禮制。樂舞不僅用於宗廟的祭祀、朝廷的饗宴,而且作為鞏固政權、歌頌統治者文德武功、實施倫理教育的手段。表演時載歌載舞,造成一種莊嚴肅穆而又和諧的氣氛。孔子在觀賞《大韶》樂舞之後,曾深受感動,讚不絕口,說是三月不知肉味。到隋唐時代歌舞藝術達到了鼎盛。當時中原舞蹈吸收了龜茲等西域樂舞的雄健之風,具有剛柔勁健的造型韻律。在敦煌石窟及克孜爾千佛洞等處的壁畫中,都有對當時舞姿的描繪(見彩圖)。中國古典舞蹈的發展與戲曲、書法、詩歌及繪畫等藝術有密切的關係。 舞蹈美學思想
舞蹈美學思想
舞蹈美學思想
舞蹈美學思想
舞蹈的動作語言是表現形象的主要手段,它源於日常生活的情感動作,是體貌表情語言的集中與發揮,又是操演鍛鍊動作的概括和提煉。舞蹈的單一動作大都沒有固定、確切的具體內容,動作語言在情感和精神素質的表現上具有類型性、概括性的特點,在風格和手法上具有寫意和虛擬性。由於舞蹈的藝術媒介是人體,所以表現對象必須人格化。例如,《天鵝湖》中小天鵝的舞蹈並不是表現某種動物的天然屬性,而是表現俄羅斯少女的動人形象。舞蹈的主要美學特徵不在複寫人物的行為,而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不是模擬,而是比擬;拙於敘事,而長於抒情。舞蹈語言雖然具有寬泛性和多義性,然而通過程式化和人體的形象,增加了限定性和再現性因素。但是,在舞蹈中一切模擬性、再現性的描寫敘述因素,如虛擬的各種生活動作、情節、事件等都應該服從於表情因素,通過表達人們內心情感活動的變化來反映現實。
舞蹈美的特徵在於富有情感意蘊的形式和意境,它體現出不同舞蹈的風格特色。這種形式的意境由舞蹈的節奏、動律、線條和神韻所構成。時間和空間的節奏、力度和動律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感情特色,線條的變換、舞姿的俯仰起落以及動作的斷續,體現出一個民族所特有的心理和審美情趣。
在現代生活中,舞蹈分化為觀賞性的和體驗性的兩類。觀賞性舞蹈包括民族舞、民間舞、芭蕾舞和現代舞等多種類型。它不僅與戲劇文學相結合產生了舞劇、與體育表演相結合形成了藝術體操、冰上芭蕾、水上芭蕾等,而且與詩歌、音樂相結合產生了現代的“優律動”藝術。體驗性舞蹈包括民間集體舞、交際舞和現代集體舞等。體驗性舞蹈不僅是社會文化娛樂的重要形式,而且對於培養青少年的實踐能力和主動性能、活動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舞蹈使人的心理表現與生理運動、美感愉悅與快感享受融為一體,因而具有強烈而活躍的藝術感染力。
不僅在具有舞蹈歷史傳統的民族中,而且在世界各地,舞蹈是一種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藝術形式。中國各兄弟民族,如維吾爾族、朝鮮族、藏族、蒙古族等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歌舞。舞蹈藝術的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

理論發展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哲學、科學和藝術的發展,舞蹈逐漸成為一門獨立藝術關於藝術起源及其本質,在美學史上有過種種解釋:例如G.W.F.黑格爾認為是絕對理念”發展的結果; H.泰納認為是由心理活動產生的;H.斯賓塞認為產生於遊戲;還有的學者認為藝術產生於巫術等。..普列漢諾夫從唯物史觀出發,闡明了勞動先於藝術,功利先於審美的觀點。這些一般美學的發展,影響並促進了關於舞蹈本質的探討。由於舞蹈美學尚未形成一門獨立的科學,僅僅是在各種舞蹈理論中涉及舞蹈本質探討。 “模擬論”認為舞蹈是以它的動作來模擬客觀世界的各種現象,如狩獵耕種戰爭戀愛以及其他。這表現在古希臘羅馬的許多啞劇大師的論著中強調舞蹈的再現性。德國美學家E.格羅塞,在他的《藝術起源》一書中以大量的篇幅探討了舞蹈的特質,在他看來,舞蹈是對於動物和人類動作的節奏的模仿,但也有一些舞蹈(格羅塞稱之謂“操練式”的舞蹈)的動作並不模擬任何自然界現象。他認為這兩種舞蹈在最原始的部落里是並駕齊驅的在18世紀法國啟蒙思潮中,“模擬論”得到發展,如法國舞蹈家J.-G.諾韋爾針對文藝復興以來,舞蹈愈來愈走向宮廷娛樂的傾向,主張舞蹈是大自然的忠實摹寫,他說:“一幅美麗的圖畫是自然的摹寫,而一出美好的舞劇則是自然本身,是為這一藝術的全部魅力所美化的自然本身。”他為舞劇的創立作出了重大的貢獻。20世紀初出現的一種機械美學,認為工業上大生產的出現,機器成為客觀現實的中心,自然美和藝術美應當讓位於機械美了。於是模仿大生產中機器的舞蹈風行一時。“模擬論”在揭示舞蹈和現實的關係中,肯定了客觀現實是第一性的,舞蹈是第二性的,但它對於舞蹈的表現性的本質估計不足。機械美學的形上學,在於將主觀完全消融在客觀中,否定或削弱了藝術思維的能動作用。19世紀30~40年代,浪漫主義舞派興起,他們認為舞蹈的本質在於表現人類的情感,強調舞蹈的表現性,崇尚想像和幻想,反對啞劇式的模擬。積極的浪漫主義擴大了舞蹈和舞劇表現生活的視野,豐富了審美的情感色彩。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情感論”普遍發展。情感論者高度肯定自身的情感價值,強烈要求衝破舊傳統的束縛,解放身體、解放精神。如I.鄧肯從古希臘文化中發現了與她崇尚的真善美極其相似的東西,她強調從音樂中尋求靈感,認為舞蹈發源於個人的感覺和心靈的衝動。之後,鄧肯的追隨者,將鄧肯的精神無限擴張,把舞蹈的情感因素強調為舞蹈的“源泉”,來自“內心的衝動”,甚至認為“舞蹈是由於生命力的爆發所產生的無意識的動作而產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形形色色的現代舞派風起雲湧。按評論家J.馬丁的說法,現代舞的目的在於“個人經驗的外化”。由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悲觀,他們試圖重新回到最原始、最基本、最有人性的情感中去,並產生了使人感到醜陋、粗俗、扭曲等表達抽象感情的人體動作。這種美學思想愈來愈脫離樸素的“情感論”,將客觀完全消融在主觀中,在審美意識上陷入主觀唯心論。
舞蹈美學舞蹈美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給美學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反映論為基礎的舞蹈美學思想,在蘇聯、中國以及其他各國逐漸發展起來。
我們認為,舞蹈和其他藝術一樣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中國舞蹈美學思想,自古以來就具有樸素唯物論觀點。“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些話揭示了舞蹈是人們內心情感的表現的本質。
舞蹈和其他藝術的區別,在於它是以人的身體作為物質材料這一特質所決定的。但人的身體動作,只能是舞蹈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的身體動作一旦成為舞蹈藝術的表現手段,就必然和人的審美意識,即感知美、認識美、判斷美以及表現美等等審美活動發生密切關係,而人的審美活動是受一定社會、一定階級、一定民族的條件所制約的。情感是人們審美的主要動力,但情感本身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和思想認識分不開的。審美首先取決於直觀能力,但在審美活動中,直觀能力和邏輯能力往往交替出現。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才能激起情感,產生藝術創造的衝動,舞蹈也不例外。只是舞蹈側重於表現性,善於抒發情感,開拓想像,運用舞蹈的語言表情達意,喚起人們精神上的共鳴。

研究範圍

關於舞蹈美學的研究範圍和對象,總體上是和一般美學有共同性的,基本上分為哲學的、心理學的、社會學的 3個方面,但它們都必須以舞蹈的審美特質為基點,自始至終要把握住舞蹈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規律,這是構成舞蹈美學這一學科的中心對象。從哲學方面揭示舞蹈的本質,是舞蹈美學中的根本問題,因為它是其他一系列問題的基礎。近現代心理學的發達,為舞蹈審美心理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對於舞蹈的創作、表演和欣賞從審美心理方面提供了科學的借鑑。舞蹈的起源、舞蹈的社會功能、舞蹈和宗教,以及民族舞蹈的形成和它的繼承發展等等,屬於社會學範疇。中國的舞蹈美學應當有中國的特色,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作指導,認真研究西方、東方和中國的舞蹈思想史,並探求中國舞蹈的特殊規律,乃是中國舞蹈美學研究範圍中的重要課題。
直接和舞蹈美學有著密切聯繫,用理論中,舞蹈史學、舞蹈評論中,都可以體現出舞蹈的美學思想。但舞蹈理論主要是研究舞蹈創作、欣賞、表演、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並給予理論上的指導,而舞蹈美學則是從總體上高度概括、抽象,上升到揭示舞蹈規律及其本質。舞蹈美學必須建立在對大量可靠的資料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才能體現出和實際相聯繫,又並非直接說明某個具體的實際問題的科學的概括和抽象。
舞蹈美學還處於幼稚階段,許多問題,包括它的研究對象和範圍,都需要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完善。

舞蹈鑑賞

舞蹈鑑賞是舞蹈學中最活躍、最有民眾性和社會性的一個方面,是研究舞蹈欣賞、舞蹈評論和舞蹈作品如何取得和加強其社會效果的一門科學,它和舞蹈編導、舞蹈演員的創作、表演以及廣大民眾舞蹈審美藝術實踐有著最為密切的聯繫。舞蹈欣賞主要研究舞蹈欣賞的性質和作用,舞蹈欣賞和舞蹈創作、舞蹈評論的關係,舞蹈欣賞活動所應具備的主客觀條件,舞蹈欣賞中的共鳴現象以及心理特徵等。舞蹈評論是對具體的舞蹈作品的創作和演出的評價活動。它的研究對象雖然應當以當代舞蹈藝術實踐為重點,但同時也要對過去的舞蹈藝術給予歷史的評價,總結它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並給以理論上的說明。每個時代的舞蹈評論,都受那個時代人們的舞蹈歷史觀和舞蹈審美趣味的制約,因此舞蹈評論活動必然以一定的舞蹈理論和舞蹈歷史觀為基礎,同時舞蹈評論又反過來影響舞蹈理論和舞蹈歷史觀的發展。舞蹈評論的主要任務是對具體的舞蹈作品(某個作品、幾個性質相同或近似的作品、某個舞蹈家創作和表演的作品等)進行思想和藝術分析,作出客觀的評價,指出成就與不足,從而影響觀眾,提高觀眾對舞蹈藝術的欣賞和鑑別能力;同時又反映出觀眾的要求和呼聲,使舞蹈編導和演員了解觀眾的愛憎、好惡、重視客觀的社會效果,對以後的舞蹈藝術實踐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舞蹈評論是舞蹈工作者和廣大觀眾之間的橋樑,是發展和繁榮舞蹈創作重要的一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