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自然村(雲南省綏江縣新灘鎮興隆自然村)

興隆自然村(雲南省綏江縣新灘鎮興隆自然村)

興隆自然村,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3.00公里,距離鎮15.00公里, 國土面積2.94平方公里,海拔670.00米,年平均氣溫17.01℃,年降水量895.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水果等農作物。有耕地501.00畝,其中人均耕地0.90畝;有林地2711.00畝。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42戶,有鄉村人口554人,其中農業人口546人,勞動力32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5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16.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65.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二.三產業為主。

該村截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 、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116戶通自來水,有20 戶飲用井水,有6戶飲水困難,有14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04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7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5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5 戶(分別占總數的 7%和 62.5%)。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3 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 公里。全村建有小水窖10 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19 畝,有效灌溉率為55.6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5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9畝。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6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隆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綏江縣新灘鎮
  • 面積:1654 畝
  • 人口:655 人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水稻,疏菜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產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村兩委成員以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為先導,又致力於發展瓜果,蠶桑,木材,白肉等市場的開發,目前己成為全縣最大的白肉批發市場,村內建有金寨第一蠶種場,分布於西河,南橋,西莊,染坊四居民組,縣冷庫座落於南橋組。國家投入近二百萬元,為民眾購置的蔬菜大棚鋼架使我村的蔬菜生產上台階,成規模,現己成為大城關蔬菜生產基地。境內豐富的黃沙資源為大城關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以水稻,蔬菜,瓜果,蠶桑種植,批發零售,木材收購,加工及外出務工為經濟發展主產業的今天,村兩委正在以穩健的步伐引領全體村民向小康生活邁進。

自然資源

全村2009年有耕地總面積1654 畝(其中:田66 畝,地1588 畝),人均耕地2.5畝,主要種植糧食水果等作物;擁有林地262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8 畝,主要種植李子、梨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 畝,荒山荒地 畝,其他面積 畝。石灰石等資源。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1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0萬元,占總收入的29 %;畜牧業收入203萬元,占總收入的39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50頭,肉牛15頭,肉羊120頭);林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1 %;第二、三產業收入119 萬元,占總收入的30%;工資性收入39萬元,占總收入的10 %。農民人均純收入301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4人(占勞動力的20%),在省內務工20 人,到省外務工44 人。

特色產業

該村2010年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 縣內、省內、省外。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7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竹子、畜牧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42戶,共鄉村人口655人,其中男性 324人,女性331人。其中農業人口655人,勞動力313人。該村全為漢族。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96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1%;享受低保44 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石溪國小,中學生就讀到鳳池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12 公里。2010年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8人,其中小學生43人,中學生25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移民工作、計畫生育、民政救濟、法律法規等 。主要以 (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4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54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4 個,黨員總數 11人,黨員中男黨員10人,女性黨員1人, 2005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等等。該村設有團支部1 個設在本村,團員11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脆弱。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建養殖示範基地;種竹7500畝;勞務輸出達到30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