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心理學名詞)

興趣(心理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趣
  • 外文名:Interest
  • 義項:心理學
  • 定義:認識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
釋義,心理學基礎,種類,品質,作用,特徵,培養,

釋義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獲得知識的興趣是直接的,為了獲得知識而學外語的興趣則是間接的。興趣有個體在生活中長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對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發出來的。
興趣會對人的認識和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卻不一定有利於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興趣具有社會制約性,人所處的歷史條件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其興趣就會有不同的特點。

心理學基礎

著名知覺學家吉布森(Gibson)曾經指出:早期嬰兒由知覺和注意指引的行為在沒有任何學習的情況下就可以產生。人類嬰兒在出生後就顯示出了對外界物理刺激或社會性刺激的反應傾向,因而它一方面被認為是動物的感情性喚醒狀態在人類身上的延續(興趣被認為是由低等動物的趨避行為逐漸內化成一種腦的狀態),另一方面被認為是人類興趣和好奇心的內在來源。
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Allport)認為人類有一種“自主性功能”,就是興趣,興趣是感情狀態,而且處於動機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驅策人去行動。早期嬰兒對外界新異刺激的反應就是由興趣這種內在動機驅策的身體運動興趣。從嬰兒出生就以機體的功能表現出來,嬰兒的看、聽、發出聲音和動作都是興趣情緒所激起和指導著的;興趣還支持著感覺與運動之間的協調和運動技能的發展,為生長和發育打下基礎;缺乏興趣這類感情性喚醒會導致嚴重的智力遲鈍或冷漠無情。
赫而巴特對於興趣的心理狀態作過分析。他認為在興趣狀態卜可以產生兩種心理活動,一種是“專心”,是一種“集中於任何主題或對象而排斥其它思想”的心理活動;另一種是“審思”,是關於“追憶與調和意識內容”,即協調、同化新舊觀念的一種統覺活動,他認為只有通過審思活動,把那些被專心活動所接受的新觀念與兒童原有的觀念調和起來,才能保證兒童意識的統一性,因此,審思活動應當在專心活動後進行。專心活動和審思活動的交替進行,就構成了所謂的“精神呼吸活動”。他認為:“人必須有許多這種無數的變遷,然後一個人才有豐富的審思活動,並有能力完全隨自己的意思進入每一種專心活動,如此才稱為多方面的。”

種類

人的興趣是多種多樣的,但概括起來又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物質興趣和精神興趣。物質興趣主要指人們對舒適的物質生活,(如衣、食、住、行方面)的興趣和追求;精神興趣主要指人們對精神生活,(如學習、研究、文學藝術、知識)的興趣和追求。就中學生來說,由於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無論物質興趣和精神興趣都需要師長進行積極的引導,以防止在物質興趣方面的畸形發展,在精神興趣方面的消極發展和追求。
第二,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指對活動過程的興趣。例如,有的中學生想像力豐富,富於創造性,喜歡製作各種模型,在製作過程中,全神貫注,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間接興趣主要指對活動過程所產生的結果的興趣。有的中學生業餘喜歡繪畫,每當完成一幅畫,他都會對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現極大興趣。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如果沒有直接興趣,製作各種模型的過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沒有間接興趣的支持,也就沒有目標,過程就很難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持之以恆,目標明確,取得成功。
第三,個人興趣和社會興趣個人興趣是個體以特定的事物、活動及人為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和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度和情緒。社會興趣指社會成員對某一領域的普遍興趣,或社會某一領域對社會成員的普遍需求。

品質

興趣有4種品質,包括:
興趣的傾向性,指興趣所指向的內容。是指向物質的,還是指向精神的;是指向高尚的,還是指向卑劣的內容。
興趣的廣度,指興趣的範圍大小。有人興趣廣泛,有人興趣狹窄。一般說來,興趣廣泛的人能獲得廣博的知識。
興趣的穩定性,指興趣長時間保持在某一或某些對象上。只有具備了穩定性,一個人才可能在興趣廣泛的背景上形成中心興趣,使興趣獲得深度。
興趣的效能,是指興趣對活動發生作用的大小。凡是對實際活動發生的作用大的興趣其效能作用也大,反之,對實際活動發生作用小的其興趣的效能作用也小。

作用

興趣對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對一個人的生活和活動有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未來活動的準備作用。例如,對於一名中學生來說,對化學感興趣,就可能激勵他積累各種化學知識,研究各種化學現象,為將來研究和從事化學方面的工作打基礎,做準備。
第二,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興趣是一種具有濃厚情感的志趣活動,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獲得知識,並創造性地完成當前的活動。美國著名華人學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經深有感觸地說:“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事業心,這不能有任何強迫。……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實驗室里,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所要探索的東西。”正是興趣和事業心推動了丁教授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並使他獲得巨大的成功。
第三,對活動的創造性態度的促進作用。興趣會促使人深入鑽研、創造性的工作和學習。就中學生來說,對一門課程感興趣,會促使他刻苦鑽研,並且進行創造性的思維,不僅會使他的學習成績大大提 高,而且會大大地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由此可知,人的興趣不僅是在學習、活動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且又是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開放,知識得以豐富,眼界得到開闊,並會使人善於適應環境,對生活充滿熱情。興趣確實對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起巨大作用。

特徵

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或某項活動時,就會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每個人都會對他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先注意和積極地探索,並表現出心馳神往。例如,對美術感興趣的人,對各種油畫、美展、攝影都會認真觀賞、評點,對好的作品進行收藏、模仿;對錢幣感興趣的人,會想盡辦法對古今中外的各種錢幣進行收集、珍藏、研究。
興趣不只是對事物的表面的關心,任何一種興趣都是由於獲得這方面的知識或參與這種活動而使人體驗到情緒上的滿足而產生的。例如,一個人對跳舞感興趣,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尋找機會去參加,而且在跳舞時感到愉悅、放鬆和樂趣,表現出積極而自覺自愿。
興趣不只是和個人的認識和情感密切聯繫著的。如果一個人對某項事物沒有認識,也就不會產生情感,因而也就不會對它發生興趣。相反,認識越深刻,情感越豐富,興趣也就越深厚。例如集郵,有的人對集郵很入迷,認為集郵既有收藏價值,又有觀賞價值,它既能豐富知識,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豐富,就越投入,越情感專注,越有興趣,於是就會發展成為一種愛好。興趣是愛好的前提,愛好是興趣的發展和行動,愛好不僅是對事物優先注意和嚮往的心情,而且表現某種實際行動。例如,對繪畫感興趣,而且由喜歡觀賞發展到自己動手學繪畫,那么就對繪畫有了愛好。
興趣和愛好是受社會性制約的,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階級、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文化層次的人,興趣和愛好都不一樣。有的人興趣和愛好的品味比較高,有的人的興趣和愛好的品味比較低,興趣和愛好品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和表現一個人的個性特徵的優劣。例如,對公益活動感興趣,樂於助人,對高雅的音樂、美術有興趣和愛好,反映了一個人個性品質的高雅;反之,對占小便宜感興趣,對低級、庸俗的文藝作品有興趣和愛好,則表現了一個人個性的低級。
興趣和愛好有時也受遺傳的影響,父母的興趣和愛好也會對孩子有直接的影響。
年齡的變化和時代的變化也會對人的興趣產生直接影響。就年齡方面來說,少兒時期往往對圖畫、歌舞感興趣,青年時期對文學、藝術感興趣,成年時往往對某種職業、某種工作感興趣。它反映了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興趣的中心在轉移。就時代來講,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物質和文化條件,也會對人的興趣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不管人的興趣是什麼,都是以需要為前提和基礎的,人們需要什麼也就會對什麼產生興趣。由於人們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或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興趣也同樣表現在這兩個方面。人的生理需要或物質需要一般來說是暫時的,容易滿足。例如,人對某一種食物、衣服感興趣,吃飽了、穿上了也就滿足了;而人的社會需要或精神需要卻是持久的、穩定的、不斷增長的,例如人際交往、對文學和藝術的興趣、對社會生活的參與則是長期的、終生的,並且不斷追求的。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在需要的基礎上發展的。中學生需要知識,他的知識越多,他的興趣也就越廣泛,越濃厚。

培養

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例如,一些體育迷,一談起體育便會津津樂道,一遇到體育比賽便想一睹為快,對電視中的體育節目特別迷戀,這就是對體育有興趣。一些老京劇票友們,總喜歡談京劇、看京劇,一遇京劇就來勁,這就是對京劇有興趣。所謂“打鑼賣糖,各愛各行”,就是說人們的興趣是多種多樣、各有特色的。在實踐活動中,興趣能使人們工作目標明確,積極主動,從而能自覺克服各種艱難困苦,獲取工作的最大成就,並能在活動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愉悅。
那么,怎樣培養良好的興趣呢?興趣的培養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⒈增加知識儲備,培養興趣的基礎
知識是興趣產生的基礎條件,因而要培養某種興趣,就應有某種知識的積累,如要培養寫詩的興趣,就應先接觸一些詩歌作品,體驗一下詩歌美的意境,了解一點寫詩的基本技能,這樣就可能誘發出詩歌習作的興趣來。可以說,知識越豐富的人,興趣也越廣泛;而知識貧乏的人,興趣也會是貧乏的。
⒉開展有趣活動,培養直接興趣
所謂直接興趣就是人對事物或活動本身的外部特徵發生的興趣。是學生對新鮮的事物或內容在感官上產生的一種新異的刺激。這種刺激反應表現為強烈但比較短暫。我們每上一堂新授課時,學生往往表現為極大的興趣,而且也較容易激發,但自上了複習課起,學生的興趣就大不如前,有的甚至隨著教學的深入,難度的增加,導致失去興趣。直接興趣是對活動本身感興趣,因而要培養這種直接興趣,應使活動本身豐富而有趣。例如,有趣的遊戲活動,能引起幼兒參與群體活動,體驗社會角色的興趣;新穎的教學內容和有興趣的教學方法,能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生動的課外實踐活動,能培養學生學習實踐操作、動手動腦、發明創造的興趣;開展勞動競賽、體育比賽、文體活動,能激發學生對勞動、學習、體育、文體活動等的熱情與興趣。
⒊明確目的意義,培養間接興趣
所謂間接興趣就是人對活動的結果及其重要意義有著明確認識之後所產生的興趣。這種興趣是由於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而引起了求學的狀態,既有理智色彩,與個人的指向密切連帶,既有遠景行,又持久的定向作用,且不會偶遇挫折便輕易悔改。在教學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這樣的情形:教一個班的學生籃球,剛開始學大家一樣的表現出很高的熱情,但遇到相對枯燥一點的練習,有點學生在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注意力開始不集中,感覺籃球也沒有那么好玩,而參加過籃球訓練,經歷過重要籃球比賽洗禮的學生則並不因此感到無趣,相反對他來說學起來更有挑戰性,更能提高自己球技而感到有意義。這就是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的最大區別。間接興趣是對活動的結果或意義感興趣,因而,要培養人們間接的穩定的興趣,就應讓人們明確活動的目的與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要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我們應當追求的是哪種興趣呢?毫無疑問是後者了。我們在教學中其實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興趣的真正內涵。一般只是發展了學生的直接興趣,這種興趣更多的考學生的本能,老師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就能激發的,他靠得是一種新異的刺激,是事物本身的屬性。也有教師為了滿足學生的直接興趣就採用“放羊”式的教學方式,其實是非常不可取的,這種方式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間接興趣。實踐可以看到“放羊”放到最後多數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下降,不是去聊天就是回教室做作業。從直接興趣過渡到間接興趣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就是教師教授的過程,也是學生通過反覆甚至枯燥練習達到掌握技術,提高技能的過程。當學生利用了他掌握的技能去獲得的運動和成功的快感,感受的體育運動的無窮魅力,他就能對此項技能的意義產生了認知,那么這就能使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發生了遷移,學生的興趣才是真正的建立起來。
看來,興趣的激發主要在於學生的直接興趣,而培養是對於學生的間接興趣。我們平時往往重視了學生的直接興趣而忽略了學生額間接興趣,導致學生興趣並沒有真正的建立起來,比如,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訪就是一個例子。
⒋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培養優良的興趣品質
由於所有的人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及主體條件各不相同,所以學生的興趣都帶有個性特點,因而要根據自身條件進行興趣愛好的自我培養。例如,有人興趣廣泛而不集中,就應加強中心興趣的培養;有人興趣單一而不廣泛,就應加強興趣廣泛性的培養;有人興趣短暫易變,就應加強興趣穩定性的培養;有人興趣消極被動,就應加強興趣效能性的培養;有人興趣在網路世界,容易沉糜,那么就要加強引導,同時又要注意培養這些年輕人的高尚的人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