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陵侯國

舂陵侯國

舂陵侯國是個古郡,位於九嶷聖地、德孝之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寧遠柏家坪鎮,據《漢書》載:“長沙王發第十三子買,封於泠道舂陵鄉,屬長沙郡”。西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劉徹 推行“推恩令”以零陵郡泠道縣的舂陵鄉,封長沙定王子劉買為舂陵侯,舂陵侯國成立。轄今寧遠縣北部、新田縣全部以及陽明山金洞等地。

至舂陵戴侯劉仁時,以舂陵地形下濕,上書求徙南陽(郡),得漢元帝同意,於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遷徙到蔡陽白水鄉,舂陵侯國與零陵郡泠道縣合併,歷時79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舂陵侯國
  • 治所:湖南省寧遠縣柏家坪鎮
  • 封立時間:前124年
  • 首任王侯劉買
  • 轄區:今寧遠北部、新田、陽明山金洞等
  • 年代:西漢
  • 民族:漢族
  • 行政級別:縣級
歷史沿革,漢光武帝先祖發跡地,舂陵精神,舂陵現狀,舂陵故城,光武中興之地,舂陵侯國世表,

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以零陵郡泠道縣的舂陵鄉(在今湖南省寧遠縣柏家坪鎮)封長沙王子劉買為舂陵侯。
漢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遷徙劉仁到蔡陽白水鄉為舂陵侯。舂陵侯國治所在今湖北棗陽吳店鎮舂陵村。
漢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舂陵侯國與零陵郡的泠道縣合併。
更始三年(25年)劉秀稱帝,回舂陵侯國大興祖陵。

漢光武帝先祖發跡地

舂陵是個古郡,在秦的風塵里出來,落進浩渺的湘南山地。 
舂陵,在陽明山和九疑山的對視里,在莽莽山林里,先人們鶉衣百結,壘起了城牆。 
一千八百多年前,漢武帝封長沙定王之子劉買為舂陵侯。而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遙遠的強秦或商周。當時的湘南,雖有舜帝教化,仍是偏遠。而一個蠻荒之地,卻迎來了大漢皇族,四山圍合的之地,豎起的是勃勃雄心。西漢齊武王劉演帶領七八千舂陵子弟起事,與王莽爭鬥,所部為劉秀義軍之中堅。舂陵因此,而為歷史長河中一個抹不去的名詞。後雖被畏懼生死的劉仁遷至南陽白水鄉,但故事已經在這片山地寫下,而至今仍四處可見的漢墓,從另一個側面,證實這裡曾經的興旺發達。 
湘南的崇山峻岭,湘南的千山萬水,或許令先人們在當年受盡折磨。前面是九疑山,雖有一天漫捲的白雲,有瀟舂合擊的節拍,北有陽明山作為靠山,能聽到古寺的鐘聲,這裡的黎民百姓、大眾蒼生滿懷信心,勾勒出舂陵城的藍圖。舂陵侯帶來的,是絕望,和絕望之中的振作。巨大的生存壓力和閉塞的交通,人跡罕見的偏僻,令他心灰意冷。而不屈的舂陵的子民,他們已經無路可走,除了團結一心,除了壘起城牆,除了開荒墾地,生命會隨時如一朵山花,在瞬間裡凋亡。 
漢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舂陵侯終究耐不住時艱和疾苦,舍故地而去,留下舂陵古城,和一個歷史的舂陵的名。

舂陵精神

舂陵子弟在這裡分支各處,依山伴,刀耕火種,結廬而居,繁衍生息,而使舂陵為湘南重鎮,柳宗元來過這裡,元結心繫過這裡,駱賓王關注過這裡。在歷史的煙里,為這裡留下了一堆文化薪火,從秦至漢,從漢至唐,代代相傳。歷史的手抹去了歷史的跡,而新的歷史敞開的,是一件黑大氅,又刮來了血雨腥風。經過漢唐文化洗禮的舂陵,其風骨與中華民族的傳統一脈相傳。男女,都有一錚錚鐵骨。 
柏忍,1898年生在舂陵,1929年死在舂陵。她,是這塊土地一個巨大的疼痛,用生命開墾了另一塊歷史蠻荒。1922年,她隨夫家遷居長沙。衝破重重阻力,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並因此於1924年離婚。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當選為縣農協委員,負責清理逆產,取締娼妓等工作。因此被國民黨反動省、縣當局列為“女共首領”懸賞通緝,在平樂被捕。被國民黨政府反動派割去左耳後,仍寧死不屈。在英烈中,她毫不起眼,在舂陵故地,卻為一個傳奇。一如當年的舂陵軍,東奔西突,只為家,只為天下的安寧,生命,只是舂水洪流中的一朵浪花,只要靈魂活著,就會有希望延續。舂陵古城湮滅了,而不滅的是為家為國的精神。 
後來舂陵有了個新名字:北屏鎮。寧遠北部的屏障。 
1949年後,又改作柏家坪鎮,沿用至今。 
原來有名的北屏中學散去,今有舂陵中學呼應。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公元一九五八年,舂陵附近茂密的森林被剃,卻沒有煉出一爐鋼。突然間舂陵原野無比的蒼涼,現代舂陵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受到了極大的考驗。

舂陵現狀

現今的柏家坪鎮,是一個跟清水橋、永安齊名的湘南小鎮。 
做為永州鹽道的一個重要節點,入柏家坪,有一古亭,出柏家坪,有一古亭,兩亭立於大道邊,相隔約三里,可以遙想當年古道風貌。而這一切已被現代建設毀去,不留片瓦,只給當年路過的,留一個回憶,一聲嘆息。誰也看不清未來,但我們有輝煌的歷史見證,這裡,該為後人留怎樣的一個舂陵,才能令人想起“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精神? 
文革之後,舂陵侯墓被盜,只剩下一個空殼。十里長亭已經破敗,湘南古鎮的人文風景一路凋零。舂陵舊貌已經消失,憑悼的地方,只有舂陵侯墓的一塊石碑。這裡,聽不見舂水的濤響,這裡只有喧譁的買賣聲,在爭斤奪兩。 
進入柏家村,透過那些厚實的青磚院牆,才能觸摸到歷史的一些脈搏。尤其是那石橋,河堤上規整的青石,以及高高的飛檐翹角,它們所勾畫的,才是舂陵古鎮的雅致。而周邊新建的房屋,卻如一垛一垛歷史的牆,讓人無法呼吸。 
這裡是寧遠北部最大的一個盆地,舂陵故城曾是湘南最早的城池,在歷史裡與永州、道州比肩。而今古城的院落,像一池浮萍,在過去和未來里飄零,尋找知音。

舂陵故城

舂陵侯國故城坐落在今湖南寧遠縣北30公里的柏家坪與柏家之間。清宗績辰《舂陵碑記》引《漢書》載:“長沙王發第十三子買,封於舂陵鄉,屬長沙郡,後屬零陵郡之泠道。買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仁嗣。元帝時,仁乞封避瘴毒,治遷南陽。”劉仁遷至南陽白水鄉,重建舂陵城池,仍為舂陵侯,而東漢光武帝劉秀乃劉買五世孫,起生命於此,名曰舂陵軍。又據《水經注》載:“縣本泠道舂陵鄉,蓋因舂溪為名矣。漢長沙定王分以為縣,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王中子買為舂陵侯。”由此可見,舂陵故城是公元前124年以後至公元前33年以前的西漢故城。
舂陵故城為長方形,長184米,寬123米,城牆均用黃土築成,殘牆高4至6米,四周城牆清晰可辨。現在,城址內及城牆上均已闢為耕地。故城西北約半里許,原有舂陵廟,現已不存;故城東北里許,有漢舂陵侯墓,墓前原有石碑,刻有“漢舂陵侯墓”等字,今不復存。州志載:“其冢在舂陵故城東北,而世莫能辨。清嘉慶中,邑令曾鈺遂為樹碣。”

光武中興之地

舂陵故城是湘南最早的城池遺址之一,對湖南的考古發掘,研究當時湘南的經濟、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從侯族疏屬到帝系近親--舂陵劉氏的崛起 當年舂陵孝侯劉仁從湖南舂陵北遷南陽舂陵時,整個原舂陵劉氏宗族也都隨同一起北遷。這些北遷的舂陵劉氏分支,在西漢末年的反新莽鬥爭中異軍突起,最後推翻王莽,復興劉氏漢家天下,一躍而為東漢劉氏至尊顯貴。
當更始帝劉玄和光武帝劉秀相繼建國稱帝時,都不但在南、北兩個舂陵故國興修祖陵、建起宗廟,而且都大封舂陵劉氏宗族子弟。這樣,在更始和東漢時期,舂陵劉氏的眾多分支,又都紛紛上升為與皇帝關係親近的皇族帝系、王族藩系和侯族支系。
光武帝劉秀一支和舂陵侯嫡乾支系外,原舂陵劉氏宗族的各支又主要分為三大派:一為第二代舂陵侯劉熊渠的弟弟鬱林太守劉外支派;一為第三代舂陵侯劉仁的弟弟蒼梧太守劉利支派;另一支則是第四代舂陵侯劉敞的弟弟劉慶劉弘劉梁、劉憲支派。

舂陵侯國世表

1劉買
3劉仁
4劉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