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葉

臭梧桐葉

臭梧桐葉的原植物為海州常山馬鞭草科,生於山坡灌叢中。葉表面多皺縮、捲曲。臭梧桐葉含海州常山黃酮甙(clerodendrin),內消旋肌醇,生物鹼,刺槐素-7-雙葡萄糖醛酸甙,植物血凝素,臭梧桐素A和B,海州常山苦素A和B,洋丁得酚甙。可祛風除濕、平肝降壓、解毒殺蟲。功能主治風濕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壓病、偏頭痛、瘧疾、痢疾、癰疽瘡毒、濕疹疥癬。本主題包括:臭梧桐葉的歷史、原植物、鑑別方法、鑑別圖片、入藥毒性、入藥選方、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套用及用藥禁忌。同時,文中實驗圖片可點擊後查看成比例後的原圖。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降壓作用,鎮靜作用,鎮痛作用,抗炎作用,臨床運用,歷史,鑑別方法,性狀鑑別,顯微鑑別,理化鑑別,入藥毒性,入藥選方,化學成分,用藥禁忌,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m以上,皮孔縱向細小,棕褐色,多而明顯,枝內髓部有淡黃色橫隔。葉片廣卵形、卵形、三角狀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5cm,寬6~13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全緣或有波狀齒,兩面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葉柄長2~8cm。聚傘花序排成傘房狀,頂生或腋生。花萼紫紅色,5裂,幾達基部;花冠白色,稍帶粉紅色,冠筒細長,約2cm,頂端5裂,裂片狹橢圓形,長5~10mm,寬3~5mm。雄蕊4枚。花絲與花柱同伸出花冠外,花柱長不超過雄蕊,柱頭2裂。果實為漿果狀核果,直徑6~8mm,包藏於增大的紫紅色宿萼內,成熟時外果皮藍紫色。花、果期6~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灌叢中,路旁或村邊。

分布範圍

分布於遼寧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等省區。

主要價值

降壓作用

莖、葉煎劑對慢性腎形高血壓狗,每日灌胃10g/kg,給藥第二周降壓作用開始顯著,繼續給藥降壓更多,降壓作用緩慢而持久。以其提取物給麻醉犬和大鼠靜注時,呈現二次降壓作用:第一次降壓作用強而短,給藥後立即發生,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45分鐘;第二次降壓作用溫和持久,多在給藥後30~50分鐘出現。肌注或經口給藥時出現第二次降壓作用。開花前的臭梧桐比開花後者降壓作用強,長期保存後作用亦減弱。
臭梧桐葉臭梧桐葉
臨床以臭梧桐葉為末,每日10~16g,分3~4次服。大多於服藥5周內顯示明顯療效,療程越久,療效越佳,同時頭痛、頭暈等症狀改善,停藥後1~2周內血壓即回升。若用小量(每日2~4g)維持,則可不回升。又臭梧酮與地龍配伍,療效較臭梧桐單用為高。

鎮靜作用

臭梧桐有鎮靜作用,且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但本身無催眠作用。與地龍合用,在對抗咖啡因引起的驚厥方面有協同作用。

鎮痛作用

電刺激鼠尾法證明,臭梧桐有鎮痛作用。

抗炎作用

臭梧酮、鬼針草和豨薟草分別單味套用時,對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腳腫都無抑制作用。但臭梧桐與鬼針草配伍(稱"關節靈")或與豨薟草配伍(即"豨桐丸"),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單味無效,而兩藥配伍時有效,看起來並非由於配伍時形成更有效的新物質,而是由於互相增強的結果。臨床上以臭梧桐與豨薟草相配伍,稱為豨桐丸,或與鬼針草配伍稱為針桐丸,對風濕性關節炎有良好的療效。

臨床運用

治療高血壓病
臭梧桐具有和緩而持久的降壓作用,並有解除高血壓病症狀,恢復心臟功能,對抗小動脈痙攣等作用。據數十例至數百例的治療結果,降壓的總有效率自56.69-81.4%不等。配合地龍套用,療效有所提高,有效率可達81%以上。一般服藥後顯著降壓出現較晚,大多數在第四、五周血壓始明顯下降。血壓下降後,若停止服藥,血壓可在1-2周內迅速回升;如給予較小的維持劑量,則血壓常可維持在已下降的水平上。臨床症狀如心悸、氣急、頭痛、頭暈、失眠及夜尿等大多有明顯改善或消失,個別有心絞痛的病例,服藥後亦消失。部分病例經檢查證明:凡顯著降壓看心臟增大幾乎完全恢復,期外收縮消失,但心串、心音無明顯變化,心電圖有冠狀動脈硬化所引起的缺血現象亦可恢復;大多數眼底小動脈的痙攣可解除削。實踐中還觀察到,療效與年齡、病期等有一定關係。40歲以上者降壓作用較佳。對早期高血壓及晚期高血壓尚無嚴重併發症者均有療效,對急進型高血壓和晚期高血壓伴有併發症者,療效不佳;有動脈硬化者亦有療效。但也有報告,對三、三期高血壓或有明顯之動脈硬化著,療效並不顯著,並伴有不適、噁心、嘔吐、便秘或稀便等,部分病例有軟弱無力感。一般均能忍受,繼續服藥或酌情減量後可自行消失。
用法
1.臭梧桐片劑,每日10-16g,分3-4次服。
2.採用臭梧桐葉提取物二-臭梧桐甲索內服,開始每日60-90mg,待降壓後可減至每日40-60mg為維持量;分3次服。
取新鮮臭梧桐莖葉吐兩製成煎劑,為1日量,分3次服。10天為一療程。88例患者於7-8月份經三個療程後,總有效率達81.8%,其中顯效以上為46.6%。初步觀察,在止咳、化痰、平喘等方面有一定的近期療效;但消炎作用較差,有的療效還不鞏固,顯效時間較慢。
治療瘧疾
內服八角梧桐片(每片重0.25g),成人每6小時1次,每次14片,共8次,以後日服3次,每次5片,連服5天。7天為一療程,總劑量在2O0片左右。小兒劑量酌減。226例各型瘧疾(三日瘧96例,間日瘧88例,惡性瘧24例,混合感染18例)患者,服藥後4天內,全部控制症狀發作,觀察3月未見復發。血檢結果:服藥後2天原蟲消失者186例(82.3%);第4、7天的陰轉率分別為97.3%和98.6%。藥物反應較少,少數出現心律不齊、噁心、嘔吐;個別發生全身及下膠浮腫、蕁麻疹,但多不嚴重。

歷史

《圖經本草》所載蜀漆(常山苗)名下,蘇頌提及“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月開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本草綱目拾遺》載有臭梧桐,又稱臭牡丹,據引《百草鏡》云:“其葉圓尖,不甚大,槎之氣臭,葉上有紅筋,夏開花,外有紅苞成簇,色白五瓣,結實青圓如豆,十一月熟,藍色,花葉皮俱入藥。”按《圖經本草》蘇頌所指為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本草綱目拾遺》所記載的臭梧桐既非海州常山,也非臭牡丹ClerodendronbungeiSteud.,而為臭茉莉ClerodendronfragransVent.。因海州常山聚傘花序疏散排列不呈頭狀,而為紅苞成簇,其葉上無紅筋。臭牡丹花為紅色,粉紅色,而非白色。
臭梧桐葉

鑑別方法

性狀鑑別

本品多皺縮、捲曲,展平後葉片呈廣卵形或橢圓形,長約5~16cm,寬3~13cm,上表面綠黑色,下表面黃棕色,先端極尖,基部寬楔形或楔形,全緣或略有波狀齒,兩面均被茸毛,尤以葉脈處為多,葉柄長2~8cm,具縱溝,密被茸毛。枝類圓柱形或類方柱形,直徑約3mm,黃綠色,有縱向細皺紋,並分布黃色細點狀皮孔,密被銹色短柔毛,稍老則毛茸脫落。質硬而脆,折斷面木部淡黃色,髓部白色。氣清香,味苦而澀。以色綠者為佳。
臭梧桐葉性狀鑑別臭梧桐葉性狀鑑別

顯微鑑別

葉的表面觀:葉的下表皮細胞呈深度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被有稀疏的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粗,徑35~81μm,具2~12個細胞,長115~670μm,表面有縱向的角質層疣點。腺鱗表面觀呈圓形或盤形,由6~10個細胞組成,直徑為33~75μm;腺毛柄單細胞。 臭葉梧桐葉的表面觀(見下圖×200)
臭梧桐葉的表面觀臭梧桐葉的表面觀
1.上表皮2.下表皮(具不定式氣孔)3.腺鱗4.腺鱗著生在下表皮5.非腺毛
葉的橫切面:上表皮細胞切面呈類圓形或方形,下表皮細胞呈不規則扁圓形,具氣孔,角質層明顯。腺鱗切面呈扁球形,腺毛柄單細胞,也可見局部的非腺毛。柵欄細胞呈圓柱狀,1~2列,約占葉肉的1/4~1/3,於鄰近主脈處較短,海綿組織4~7層。
主脈上表面略突起,下表面明顯向下突出。主脈上表皮側為厚角組織,背面具3列以上厚角組織。主脈維管束排列近圓圈狀。維管束7~10數個。維管束為外韌型。主脈中央為薄壁細胞組織,細胞內偶含有草酸鈣方晶,長10~15μm,寬約6~9μm。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加甲醇,在水浴上回流2小時,放冷,濾過,濾液加活性炭脫色,得淡黃色濾液。取濾液2ml,加5%碳酸氫鈉溶液,調節PH為9後,滴加Gibb′s試劑,振搖,產生藍色反應。(檢查酚基,對位或鄰位
2.薄層層析。樣品製備:取生藥粉末適量加乙醇,熱回流半小時,提取液濃縮,再用乙醚10ml提取,濃縮備用。吸附劑:矽膠G(青島海洋化工廠)制板。展開劑:氯仿-乙酸乙酯(9:1),展距10cm。顯色劑:茴香醛試劑新鮮配製茴香醛-甲醇-硫酸(5:80:15),噴霧後105℃烤10分鐘。

入藥毒性

毒性不大。狗口服水煎劑20g/kg以上引起嘔吐,10g/kg以下不吐,每日10g/kg連服3周,肝功能(B.S.P.清除試驗)、血象、心電圖及心肝腎病理檢查均無明顯改變。大鼠每天用熱浸劑0.25-2.5g/kg灌胃共60天,除引起部分大鼠飲水量增加、活動減少和大便變稀外,無其他嚴重毒性。小鼠靜脈注射,熱浸劑半數致死量為19.4g/kg,提出物為0.98g/kg。給大鼠灌胃,熱浸劑150g/kg,提出物17g/kg(相當生藥300g/kg),72小時內未見死亡。少數貓在試驗中發見血尿蛋白尿,可能對腎有一定影響。毒性:莖、葉煎劑20g/kg給狗灌胃可致嘔吐;煎劑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20.6g/kg。臭梧桐煎劑10g/kg給犬灌胃3周,對肝臟、血液和心電圖均無影響,但劑量為20g/kg灌胃時,即致嘔吐。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時的LD50為20.6g/kg。
臭梧桐葉橫切面臭梧桐葉橫切面

入藥選方

1.治男婦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地梧桐(花、葉、梗、子俱可採取,切碎,曬乾,磨末子)一斤,薟草(炒,磨末)八兩。上二味和勻,煉蜜丸如桐於大。早晚以白滾湯送下四錢。忌食豬肝、羊血等物。或單用臭梧桐二兩,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十劑,或煎湯洗手足亦可。(《養生經驗合集》桐丸) 2.治半肢風:臭梧桐葉並梗,曬燥磨末,共二斤,用白蜜一斤為丸。早滾水下,晚酒下,每服三錢。(《本草綱目拾遺》)
3.治風濕痛,骨節酸痛及高血壓病:臭梧桐三錢至一兩,煎服;研粉每服一錢,一日三次。也可與薟草配合套用。(《上海常用中草藥》)
4.治半邊頭痛:川椒五錢,臭梧桐葉二兩。先將桐葉炒黃,次入椒再炒,以火酒灑在鍋內,拌和取起,卷在碉內,扎在痛處;吃熱酒一碗,取被蓋頸而睡,出汗。(《本草綱目拾遺》)
5.治一切內外痔:自梧桐葉七片,瓦松七枝,皮硝三鯨。煎湯熏洗。(《本草綱目拾遺》)
6.治濕疹或痱子發癢:自梧桐適量,煎湯洗浴。(《上海常用中草藥》)

化學成分

葉含海州常山甙(clerodendrin)、刺槐素-7-二葡萄糖醛酸甙(a-cacetin-7-di-β-glucuronide),在植物開花時含量降低。為含有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海州常山苦味素A(clerodendrinA)、海州常山苦味素B(clerodendrinB),5,6,7-三徑基-4′-甲氧基黃酮-7-O-葡萄糖醛酸甙(Clerodendroside)及其它苦味質。海州常山甙R=H刺槐素-7-二葡萄糖醛甙R=CH3。
臭梧桐葉臭梧桐葉

用藥禁忌

臭梧桐經高熱煎煮後,降壓作用減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