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適應預測編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適應預測編碼
在DPCM中,預測器的預測係數以及量化器的量化參數通常是固定的,然而,最佳預測係數和最佳量化參數均是與圖像內容有關的量。為了獲得更高的編碼效率,就要使編碼系統能隨著圖像信號的局部特性調節參數,這就是自適應預測編碼。實現自適應預測編碼基本上從兩方面考慮,即對預測係數的自動調節—自適應預測,以及對量化器參數進行自動調節—自適應量化。
自適應預測的方法有多種,並且沒有固定的模式。例如根據圖像中特定的局部特性,把圖像分為平坦區、水平輪廓、非水平的直線輪廓以及格線區等4種區域,對每種區域採用不同的預測係數;另外還可以通過定義活動函式,把待測像素分為活動像素和非活動像素,然後對這兩類像素採用不同的預測係數。經過自適應預測後,預測更為精確,預測誤差在“0”周圍的分布更加尖銳。
自適應量化器的種類也很多,通常考慮從一個較大動態範圍的量化器導出若干子量化器,根據圖像的局部特性,從這些量化器中選擇一個最合適的進行量化,以滿足編碼中對圖像的質量、傳輸碼速率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將預測值作為量化器的浮動電平,使得量化器的輸出電平在一定範圍內上下浮動,並保持較少的電平分層數不變,這樣在不增加量化比特數的條件下減少了量化誤差;另外,對於利用人的視覺掩蓋效應設計的量化器,可以根據預測誤差的大小以及相鄰像素的差值大小,採用其中的一部分量化層作為輸出,既可保證視覺的要求,同時又壓縮了量化比特數。
需要注意的是,自適應技術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實現的複雜性
和固定參數的預測器相比,自適應預測器增加了判據部分,以及多組預測或量化參數及選擇開關等,因此增加了硬體實現的難度。
(2)實現的效率
自適應技術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場合,所考慮的編碼工作狀態(不同的預測係數,量化特性等)應具有一定的統計意義,否則增加了實現的複雜性而達不到編碼效率質的改善。此外,參數的轉換最好具有因果特性,即所設計的新狀態不需要額外的標識碼,解碼端也能根據以前的像素選擇正確的工作參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