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人假設

迄今為止發展起來的經濟學,其主要結論是以理性的自私人為基本前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私人假設
  • 結論:理性的自私人為基本前提
  • 經濟學:沙夫茨伯里三世伯爵
  • 利他主義:市場運行機制
基本概念,批判,

基本概念

自私人假設認為:人都是自私的。
經濟學沒有把利他主義作為自己的分析前提,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學把所有人都看作是自私鬼,而是因為為了解釋人類社會的經濟現象,尤其是市場運行機制,只需要自私人假設就夠了,利他主義假設是不需要的、多餘的。主流經濟學的成功在於它的理性的自私人假設恰好足夠描繪日常經濟活動及其它一些活動中大多數人的實際情況。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裡的大多數活動中,其追求滿足和快樂的根本動機都具體表現為利己動機經濟學沒有研究為何大多數人具有利己動機,更沒有提倡鼓吹人的利己動機,只是以該動機作為實證性的前提去說明人們的經濟行為
從可能性上講,利他主義行為,即便是無限“硬”利他行為,只要是理性的,經濟學也可以分析。在思想史上,曾經有過由沙夫茨伯里三世伯爵(1671-1713)提出並由哈奇森(1694-1746)系統闡述的心理狀態的利他主義假說。也有少數經濟學家,如約翰·穆勒庇古曾考慮過,如果人們都是利他主義者,經濟生活將出現什麼狀況。經濟學家戴維·科勒德在其於1978年出版的《利他主義和經濟:對非自利經濟學的一項研究》一書當中,比較系統地研究了利他主義經濟現象。但是,迄今為止的經濟學在面對無限的“硬”利他行為時,是缺乏解釋力的。它至多只能強調這種行為與個人追求滿足和快樂的根本動機並不衝突,但它無力解釋這種根本動機為何在某些人身上具體表現為無限的“硬”利他行為。承認這一點並非經濟學的恥辱,恰恰可以表明經濟學的明智。

批判

在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當中,對於自私人假設,往往有三種指責,一種指責認為該假設強調人們只追求物質經濟利益、感官滿足,忽視了人們對精神滿足的追求。第二種指責認為該假設忽視了人們的利他主義行為。第三種指責認為該假設是鼓吹和主張自私自利。
如果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只是局限於經濟生活,那么前兩種指責都沒有什麼道理。首先,自私人假設不能被誤解為只是假設人們追求物質經濟利益、感官滿足,它同時也假設人們追求個人的精神滿足,如追求聲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等等。經濟學假設人們追求效用最大化,這個效用既是物質享受的函式,也是精神享受的函式。許多企業家利潤的追求並不全是為了物質利益,也是為了證明和顯示自己的能力,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其次,在研究經濟生活時,假定人是利他的,以此為前提將解釋不了大多數經濟現象,無法理解為何農民要承包,工人要獎金,幹部要提薪。
如果把研究領域擴展到經濟生活以外,那么第一種指責也同樣沒有什麼道理,因為它建立在誤解的基礎上。但第二種指責就值得重視。這種指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部分經濟學家過於自負引起的,同時也是有人對經濟學期望過高所致。過於自負的經濟學家和對經濟學期望過高的人實際上沒有充分意識到經濟學的任務是什麼,它的界限何在,從而對它的任務提出了過高的要求,要求它解釋一切社會現象,包括由無限“硬”利他動機引發的現象(如江姐的寧死不屈,董存瑞的英雄壯舉)。實際上沒有哪門人文社會科學可以解釋一切人文社會現象,經濟學也不例外。經濟學可以解釋從利己動機出發的所有行為,包括大多數經濟行為和許多非經濟的行為,甚至“軟”利他行為和有限的“硬” 利他行為。但它不能解釋所有的人類行為,起碼是發展到今天的經濟學還做不到這一點。無限“硬”利他行為及各種非理性行為確實為經濟學帝國的擴張劃定了一個一時(也許是永遠)還難以衝破的界線。
對於第三種指責,必須澄清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某些經濟學的以及非經濟學的專家學者對經濟人假設的一種誤解。他們不了解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規範分析的區別,把經濟人假設這一對經濟現象進行實證分析的前提性假設誤以為是經濟學家倡導的規範性倫理性行為準則,指責經濟學家鼓吹自私自利,要為當前我國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局面負責。確實,在經濟思想史上,有一些經濟學家讚揚人的自私,如十七——十八世紀之交的曼德維爾,但是他僅僅是在人的自私有利於促進社會公益的條件下讚揚人的自私的。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學家們提倡人們自私,大多數經濟學家是不主張不提倡自私自利的,如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就讚揚並提倡人的同情心,他們也像大多數人文學者一樣,希望能看到一個充滿道德聖人的理想世界。但他們清醒地知道不能以道德聖人作為分析現實經濟生活的前提。假定人人都是雷鋒將無法說明計畫經濟何以低效,也無法說明市場機制如何運行。
實證分析的前提性假設的具體內容必須根據研究的對象來確定,在這個意義上,自私人假設是用來解釋和預測經濟行為和其它許多非經濟行為的理論的一個分析工具。本書根據研究制度演化的需要,對經濟學中的自私人假設進行一定的修訂,在假設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利己動機主導型的同時,也假設少數人是利他動機主導型。或者更一般地假設所有人都追求其效用最大化,而這種效用是利己與利他這兩種行為所導致的效用的加權均值;同時假設不同的人的權重結構會有不同,大多數人賦予利己行為所導致的效用較大的權重而少數人則相反。
自私人假設也並非是與現實毫無聯繫的純粹是為了便於構建理論的分析工具,它也是基本符合事實的假設,甚至可以說就是一個簡單的事實。且不論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的行為動機是什麼,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大多數人從事經濟活動的動機是什麼呢?從抽象的理論出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公有制必然導致公有觀念。從事實出發,大多數人從事經濟活動的根本動機依然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人們時常說,社會主義的勞動者應當具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覺悟,應當一心為公。是的,也許應當如此,但應當如此並不意味著事實就是如此。人們往往把追求自己利益的動機看作是舊制度的殘餘,把它歸結為意識形態調整滯後的結果,從而在分析社會主義的現實經濟現象時忽略這種動機的影響。這一點正是以往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經濟現實缺乏解釋力的根本原因。經濟分析不能以應當有的動機為出發點,只能以事實上存在的動機為出發點。在我們社會中,確實存在不少公而忘私的人,但其人數是如此之少,以至我們的分析還是要假定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尤其是經濟活動的最普遍最主要的動機。只有以這個假定為前提,才能對大多數人的各種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才能對各種變數的決定機制乃至制度的演化做出合理的說明。當然,在涉及制度演化時,尤其是當制度演化以革命的方式進行時,還必須假定有少數人是利他主導型的經濟人。
如果放棄自私人假設,換上其它什麼假設,比如說“雷鋒人”假設,我們還能夠更好地解釋當今中國社會的各種經濟現象嗎?當然自私人假設並非完美無缺,要指出它的局限很容易,困難在於找到比它更好的假設。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其它的假設在解釋社會現象(起碼是經濟現象)時表現的比它更糟糕。
任何社會都存在少數利他主導型的人這一事實,並不能證明自私人假設是不現實的。任何理論的假設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符合現實。歐幾里德幾何學的基本前提假設是沒有長寬高的點,沒有寬和高的線,沒有高度的面,又有誰在現實世界裡見過這樣的點、線、面呢,但又有誰敢因此而否定歐幾里德幾何學是在小尺度範圍內對現實世界空間關係的正確抽象。
任何社會都存在少數利他主導型的人這一事實,也不能證偽自私人假設,因為這一假設不必是全稱判斷,只要肯定大多數人從事經濟活動時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就已經可以從這一前提出發藉助其它一些假設推導出經濟學的各種結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