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競爭理論

古典自由競爭理論主要是針對重商主義限制市場自由進入的國家干預政策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理論,其傑出代表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是極力張揚自由競爭下的市場機制,認為自由競爭制度是最佳的經濟調節機制,政府不應加以干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由競爭理論
  • 套用學科:經濟學
  • 代表:亞當·斯密
  • 類別:經濟調節機制
理論歷史,內容簡介,缺陷,適用性研究,

理論歷史

18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已處於不斷發展的成長時期,與進一步推動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相適應,以英國亞當·斯密為傑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派創立了自由競爭理論。該理論的內容極為豐富,主要涉及競爭的功能、自由競爭的條件、競爭與壟斷的關係等。斯密對競爭的功能倍加推崇,主張完全放任的自由競爭。從自由競爭理論出發,斯密把自由競爭下的市場機製作為最佳的經濟調節機制,主張國家應該實行放任自由的經濟政策,取消政策或法律對私人經濟活動的限制、監督,反對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任何干預,把國家的任務限制在最小範圍之內,即只要管好三件事:(1)保衛本國社會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暴行與侵略;(2)設立一個嚴正的司法行政機構,使社會中任何人不受他人的欺侮或壓迫;(3)建立並維持社會的公共工程和公共設施。斯密的競爭理論為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促進了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但斯密未能看到競爭必然導致私人壟斷、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也難於自動協調一致等問題,自然未能提出保持自由競爭、防止私人壟斷的具體競爭政策。完全放任的自由競爭發展到頂點之後,導致了嚴重的壟斷、限制競爭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結果反而阻礙了競爭。正因如此,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的形成、發展及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矛盾的凸顯,該理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內容簡介

工業革命的先期浪潮極大地影響著亞當·斯密的思想,使他清醒地認識到消除割建主義與重商主義人為障礙,為工業發展創造一個自由競爭環境的重要性。亞當·斯密創建的自由競爭理論常被人們稱作“看不見的手”(invisiblehand)。這一理論內容十分龐大,它幾乎貫穿於斯密經濟學理論的全部,歸納起來大致包括:“經濟人”概念和利益機制、競爭機制、看不見的手,自然秩序四項內容。
“經濟人”概念和利益機制
斯密的自由競爭理論是建立在對經濟人的兌折基礎上的。對此美國經濟學家赫策爾寫到;“《國富論》中提出的主題是:一個國家最有效地增加財富的方法是規定一個法律結構,使個人能自由地在他們的經濟活動中追求改善其經濟條件的利益。。很明顯,斯密在《國富論》中把如何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保持一致,提到經濟發展動力和經濟發展平衡這樣的高度上來認識。斯密關心個人利益能否在生產者的經濟活動中得以貫徹和實現,是因為,也僅僅是因為這個問題關係到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是否能獲得充足的動力的根本問題。經濟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確立什麼制度,能確保個人利益的充分實現,使工業發展有足夠的動力。這就是斯密關於“經濟人”的設計。
經濟學史上首次使用並明確提出“經濟人”概念的是約·穆勒。但斯密將人類欲望,動機等心理因素引入經濟領域,為這一概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論依據。斯密認為經濟運行的起點正是出於“自利的打算”,他寫道;“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句話是交易的通義。”他說,“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要想僅僅依賴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刺激他們的利己心,使有利於他,並告訴他們,給他作事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他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我們這裡不談斯密的唯心主義觀點,但斯密以自然規律為依據,從物質利益角度探討經濟問題,是十分有益的。也就是說,斯密把關心自身利益看作人的天然本性,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無不以追求自己最大經濟利益為動機。“經濟人”的這個概念很恰當、很準確地概括了這一思想。斯密將“經濟人”的思想引入理論中來,以此研究人的經濟活動的動因和動力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在經濟理論上是一個發展。
競爭機制與看不見的手
有了“經濟人”觀點後,是什麼將不同的“經濟人”協調在一起,使之有利於社會呢?斯密認為恰恰是競爭機制。
斯密寫道:“如果競爭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擠,那么相互競爭,便會迫使每個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相當正確。”按斯密的觀點,單個生產者的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要,也就是個別商品生產者價值的實現,需要依靠競爭來調節,競爭使社會生產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在競爭條件下,由於許多競爭者的存在,他們“就不但需要時刻留心注意需求情況的偶然變動,而且需要時刻留心注意競爭情況或供給情況的大得多,頻繁得多的,變動;運用巧妙的手腕和正確的判斷力,使各色貨物的數量,都能適應需求,供給和競爭各方面的變動情況。競爭機制的作用表現在:第一,它激發了勞動要素的能量,鼓勵勞動者熟練技巧和提高能力,第二,由於競爭作用調節工資與勞動力供求之,間的關係,使勞動力能在不同部門和不同企業間合理流動,第三,“經濟人”的特點在於對利潤的追逐。在自由競爭條件下,一方面競爭會引導資本流向利潤最大的部門,另一方面,這一部門競爭的結果,又會降低這一部門的利潤,“要使商業利潤降至相當水平。唯一的辦法是讓一般投機冒險者不時起而競爭。,第四,部門競爭會導致工資,利潤符合自然率而趨向於均等利害,達到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部門內的競爭愈激烈,價格就會愈低,產品質量會相應地提高,這樣將有益於社會公眾。
那么競爭機制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斯密提出了他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
斯密認為每個人在追求各自經濟利益時,受一隻看不見的手妁指導,結果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的利益。斯密認為:“由於每個個人都努力把它的資本儘可能用來支持國內產業,使其生產物的價值達到最高程度,……在這場合,象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並不因為事非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顯然在斯密看來,人性與社會性,私利與公利,經濟動機與經濟利益,經濟行為與經濟目標,經濟要素與經濟過程都可由“看不見的手”均衡而合理地調整,引導,達到各經濟因素持續平衡狀態,不需人為的指導中心或政府的干預。
那么“看不見的手”是在什麼狀態下發揮作用的呢?
儘管斯密認為“看不見的手”可以充分調節社會經濟活動,但仍然存在經濟制度中的動力和平衡的協調問題。有時為了動力犧牲了平衡,為了個人利益犧牲了社會利益,於是他又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他構想採取一種經濟模式,使“經濟人”和“看不見的手”充分地、不受阻礙地發揮作用,並貫徹到整個經濟生活中,從而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保持一勁,使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和平衡問題都得到圓滿的解決。
斯密的所謂“自然秩序。實際上是一種完全競爭的經濟模式。正如他指出的,在這個模式中,各事物都聽任其自然發展,即“一切都聽其自由,各個人都能自由地選擇自己認為適當的職業並能隨時自由改業”。斯密充分認識到,市場的調節力量,價值規律的作用,只有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激烈競爭中和通過這種競爭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競爭越是不展開,越是被限制在狹小的範圍內,競爭機制便越不能發揮它的調節作用,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矛盾就越加擴大,其結果必然影響經濟發展。而“自然秩序”恰是用來保證競爭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得以充分發展。
斯密之所以強調自然秩序是因為,人為秩序的結果可能導致壟斷,而壟斷限制了競爭,破壞了市場上看不見的手的自發調節作用,產生了資本各用途之間的不均等,為一小撮人的個人私利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按斯密的觀點,壟斷,尤其是封建殘餘壟斷是自由競爭的最大障礙,這種障礙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壟斷使利潤率非公平增長,妨礙土地和技術的改良,使物資缺乏,價格變貴,第二,壟斷妨害經營效果,第三,壟斷妨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擾亂了資本的自然分配;第四,壟斷妨礙了資本的自然增長,第五,壟斷影響了正常的政治生活。
我們在《國富論》中,可以處處看到斯密對壟斷或他稱之為獨占現象的猛烈攻擊。從某種意義講,斯密對獨占的批判是自由競爭理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對於“自然秩序”,斯密幻想為“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經完全廢除,最明白、最單純的自然自由制度就會樹立起來。每一個人,在他不違反正義的法律時,都應聽其完全自由,讓他採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勞動及資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階級相競爭。這樣,君主們就被完全解除了監督私人產業,指導私人產業,使之最適合於社會利益的義務。”
通過上面分析可以發現,亞當·斯密的自由競爭理論是批判割建主義殘餘和重商主義思想的有力武器,貫穿於他的主要著作《國富論》中的是一種競爭、競爭、再競爭的思想。在“經濟人”中貫穿著競爭,在“看不見的手”中貫穿著競爭,在“自然秩序”中也貫穿著競爭,正如恩格斯所評價的“競爭的對面就是壟斷。壟斷是重商主義者戰鬥時的吶喊,競爭是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廝殺時的吼叫。

缺陷

自由經濟理論有著比較久遠的歷史淵源,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它強調按各國的比較優勢參加貿易、競爭和分工,以圖在世界範圍內降低生產成本和增加消費者剩餘。但是,自由競爭使社會的有效購買力相對不足,自由經濟理論也沒有獲得世界各國的廣泛支持和熱烈回響,相反,卻招致廣大的開發中國家的激烈反對。很顯然,自由競爭理淪在理論仁存在許多缺陷。
(一)自由經濟理論建立在供給短缺的基礎之上
古典政治經濟學誕生的時代是人類社會從前工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時代。社會供給相對短缺,重商主義政策嚴重地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了自由競爭的理論來與重商主義的理論進行鬥爭-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弗朗索瓦·魁奈都把彌補供給的不足作為經濟學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提出廠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的思想。如果不存在攻擊的短缺,李嘉圖的相對成本理論就不可能得到當時經濟理論界的認同,不具備絕對成本優勢的商品自然不能在市場上銷售出去。
從18世紀後半葉開始,大機器工業有效地豐富了社會供給。土產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供給也遠非古典經濟理論誕生時期可以同日而言的。相反,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困擾自由經濟的老大難問題。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更是動搖了自由經濟主義的理論基礎。儘管梅納德·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經濟理論不能對症下藥,但使人們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了自由競爭理論歷史使命的終結。隨著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不但已開發國家,而且整個世界都面臨著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威脅。在現代工業社會,人們用於維持生活的必要勞動時間越來越少,財富的堆積越來越多,經濟學的基本原則顯得越來越不適應。
(二)自由經濟理論建立在信息不完全的基礎之上
古典自由經濟理論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經濟信息的不完全性。自由經濟學家所推崇的自由競爭模式實際上就是不完全信息條件下,使帶有明顯的盲目性的一系列企業經濟行為的組合。自由競爭模式的一系列假定實際上是一系列不完全信息條件。
1.競爭主體之間的不完全信息。參加競爭的各個宅體是自由的,沒有外在的強加力量,各競爭主體——企業完全從自身所得利益的多少出發,考慮並確定競爭方案。參加經濟競爭的各個企業對彼此的生產能力、成本水平並不完全了解。
2.價格信息的不完全性。自由經濟理論認為市場價格完全由供給和需求的對比力量決定,供過於求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時,價格上升。供給商之間並不知道同行的成本與價格水平。
3.供給信息的不完全性。古典自由經濟理論和現代自由經濟理論都從一定產品的社會總供給小於該產品的市場容量這一假定條件出發,推斷在供給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企業的經濟行為抉擇的、自由經濟的潛台詞是企業及其決策者對市場的實際供給量並不清楚。
4.在市場信息的不完全條件下競爭主體彈性選擇。完全競爭模式最重要的內容是在——市場上:需求飽和寸,生產者及時地將資本和技術轉移到其他的行業和市場,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製。由於信息的不完全,在價格跌落時,生產者並不知道誰會退出市場,更不知道有多少生產者會退出市場,市場均衡是在反覆的價格波動和市場振盪後,以巨大的經濟代價實現的。
(三)自由競爭理論矯枉過正
最早提出自由競爭思想的古典經濟學家如大衛·休謨、弗朗索瓦·魁奈都是從重商主義和重農學派轉變而來的。他們的思想和理論體系深受他後來極力反對的思想的影響。包括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在內的自由經濟工義者的經濟思想交織著重商主義的陰影和對重商主義的矯枉過正式的反對。在大衛·休謨和亞當·斯密的著作中可看到他對其矯枉過正的理論的捉襟見肘的辯解,大衛·休謨斷言對貿易平衡的關注是毫無根據的杞憂。如果把這一觀點與其《論貿易的猜忌)中的思想結合起來看,他的主張就顯得力不從心了。他認為:“當國內市場上堆積著大批精美的商品時,總會有一部分商品可以出口牟利。但假如我們的鄰國一無工業二:無農業,就無法接受這些商品,因為他們拿不出什麼東西來交換、”(休漠:《休漠經濟論文選·論貿易的猜忌),第70頁,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同樣,正如大衛·李嘉圖所指出的,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中也犯了矯枉過正的錯誤,斯密認為宗王國對殖民地的限制,不僅不利於殖民地,而且也對宗主國不利。事實上,宗主國對殖民地的嚴厲控制措施,可以有利於宗主國而不利於殖民地(大衛·李嘉圖:《李嘉圖著作和通訊集)第1卷,第293頁,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從自由競爭理論的演進過程來看,現代自由競爭理論與古典自由競爭理論一脈相承。
(四)自由經濟理論假定條件的缺陷
M·P·托達羅認為,古典自由競爭理論和新古典自由競爭理論是建立在下列六個錯誤假定的基礎之上的。
1.生產要素不流動假定。古典自由競爭理論和新古典自由競爭理淪假定各國之間所有的生產資源在數量上是固定的,在質量上是不變的,而且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故而生產資料在國際間缺乏-流動性。但是,由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一國生產資源數量大量增加和產品質量迅速提高,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已是有目共睹的事。
2.消費偏好的假定.占典自由競爭理論和新古典自由競爭理淪假定生產技術是固定或相似的,所有的國家都可以隨意得到,消費者的偏好是固定的,而且不受生產的影響。實際情況則相反,技術在各國的傳播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限制,消費者總是在很大程度上被動地接受生產所能提供的品種、系列、數量和價格。
3.國內經濟的穩定假定。古典自由競爭理論和新古典自由競爭理論假定在一國國內,生產要素在不同的行業和地域自由流動,不存在經濟危機和不穩定性。事實與此相反。
4.非政府作用的假定,古典自由競爭理論和新古典自由競爭理論假定政府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關係中不起作用,貿易在沒有個性特徵的生產者中間按成本最小、利潤最大的簡單要素規則進行、與這些假定相反,政府是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競爭中十分活躍的行為主體,政府總是處心積慮地維護它所代表的國家的經濟貿易利益。
5.貿易平衡假定。占典自由競爭理淪和新古典自由競爭理論假定,貿易在任何時間和地域上,對每個國家都是平衡的,所有經濟都能夠以最低限度的混亂敏捷地適應國際價格的變化。但是槓與願違,國際間的貿易總是存在差額和不乎衡,各國經濟也並不能很靈敏地反應和適應國際價格的變化。
6.貿易利益假定。占典自由競爭理淪和新古典自由競爭理引論假定貿易對任何國家都是有利的,而且總是有利於與該國的國民。事實上,自由競爭是富人俱樂部的經濟宣言,自由競爭總是有利於經濟強國。貿易條件的逆轉和貿易條件的惡化使為數不少的開發中國家陷入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和巨額外債的泥潭之中。從短期效果來看,來自貿易的利益有利於該國國民這一假定並無大的紕漏,但從長期效應來看,國民因實施自由競爭所得到的益處,為跨國公司的壟斷經營所抵消,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得不償失的(M·P.托達羅:《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下),第30—3l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他認為自由競爭理論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不可能得到開發中國家的明確支持和在國際貿易中得到運用。
(五)自由競爭理論在競爭形式工具有雙重標準
自由經濟學家信奉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在他們的經濟著作中,人們可以看到他們對壟斷的深惡痛絕。包括亞當·斯密在內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崇尚和極力主張自由競爭。他們把市場經濟的繁榮歸結於自由競爭。他們認為壟斷不僅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而且延緩了科學技術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壟斷廠商所得的高額壟斷利潤,加劇了生產擴大趨勢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所以,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多頒布法律和法規,對壟斷實施嚴格的限制或一定的控制。但是在他們的作品中,並很少甚至根本不探討國際貿易的競爭方式問題。魁奈發現了自由貿易存在的不平等問題,而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和斯圖亞特·穆勒這些古典政治經濟學之集大成者和其他許多現代自由競爭的經濟學家——樣,他們對國際貿易的壟斷問題噤若寒蟬。是他們在學術體系上的疏忽,還是他們在內心深處不願觸及這樣一個敏感的經濟問題。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學家和政府能通過法律對壟斷實施有效的限制或控制,而在國際貿易實踐上,卻極力主張自由競爭。自由競爭理論及其追隨者們在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上所表現出來的雙重競爭標準暴露了自由競爭理論的軟弱性。
(六)自由競爭在實踐上存在弊端
自由競爭理論的缺陷必然導致實踐上的種種弊端。馬克思主義國際貿易理論對自由競爭中的不平等現象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西方馬克思經濟學家也在理論上對自由競爭的不平等問題作出重要貢獻。希臘的紐曼,埃及的薩米爾·阿明都在他的學術著作中揭露了自由競爭的實質上的不等價交換和不平衡發展以及它的剝削性與欺騙性。
甚至西方自由經濟學家也對自由競爭的不平等直言不諱地加以分析和批判。加拉格爾(Gallapher)和羅賓遜(Robinson)在廣泛研究了自由競爭的歷史和它所帶來的不平等以後,乾脆將自由競爭理論指責為自由競爭的帝國主義(Gallapher和Robinson:“The imperialism Of free trade”自“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53,2d series V01.vi No。l,P1—15)。坎普·M·C(kemp·M.C)和M·俄亥阿馬(M.Ohiama)建立了名為“-—個關於由資源貧乏和資源富裕國家組成的世界的對稱模型”,得出了具有自我尋求功能的資源貧乏的帝國主義經濟將以關稅手段完全剝削其貿易夥伴的結論(Kemp·M.C和M.Ohiama“On the sharing Of trade by resource—poor and resource—rich countries”自“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8,8,P93—115)。歐洲經濟共同體專員,里敖·伯瑞坦(1eon.brittan)爵士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直言不諱地指出“不平等貿易是一種癌症”(Sir Leon Brittan“speaking at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自“Financial times”,1992Feb.4)。米歇爾·B·布朗則在分析了自由競爭的不平等現象後,提出建立公平貿易的主張(米歇爾·B·布朗:“Fairtrade—reform and relative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ystem”Zedbooks Ltd 1993)。

適用性研究

綜上所述,自由競爭理論有一定的科學基礎,在特定的範圍和條件下是成立的,但其適用範圍是有限的。也就是說自由競爭理論有利於競爭強勢的,具有明顯的零和競爭特點。對現代經濟來講永遠不是一個合適的概念。
1.自由競爭與供給短缺、信息溝通不方便的社會條件相適應。供給短缺是自由競爭的必要條件,信息溝通不方便是自由競爭的充分條件,它適用於現代經濟。
2.自由經濟理論在一國範圍實施的歷史表明,單純的自由競爭是不合適的。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使一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生嚴重的不平衡,必須通過稅收和財政轉移支付宋調節收入分配。即使市場經濟國家連續不斷地在不同的地區間實施收入調節,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仍然存在。國際間的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技術狀況、門然資源等方面的差異遠比一國內不同地區的差異要大得多,實行自由競爭,而不具備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只能導致各國經濟和收入水平差距的擴大。
3.由於自由競爭理論的缺陷,不僅得不到開發中國家的廣泛回響,即便是已開發國家也不贊成李嘉圖放棄絕對成本優勢的自由競爭理論。
4. 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雖然使落後地區消費者在短期內以較為低廉的價格獲得生活資料,但也直接摧毀落後地區和國家的生產力,在生產力不斷擴大相社會有效購買力相對狹小的社會基本矛盾日益嚴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落後地區和國家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被摧毀以後,欠已開發國家人民的有效購買力進—步下降,最終導致全球消費總量和生產總量的減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