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競爭的繁榮

來自競爭的繁榮

《來自競爭的繁榮》是德國經濟學家路德維希·艾哈德創作的經濟學著作,於1952年首次出版。

《來自競爭的繁榮》一書認為,要復興西德經濟必須選擇一種理性的經濟模型,即自由市場經濟。在一系列市場經濟模型中,社會市場經濟是一種比較完善的模式。社會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是為了增加德國人民的福利。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可以藉助一些市場方法來消除貧富差距的社會現象,以實現全民繁榮。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是實現經濟繁榮的基本途徑。

《來自競爭的繁榮》是一部實證性的經濟學著作,通過敘述實施總結出理論的一般通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來自競爭的繁榮
  • 外文名稱:Prosperity Through Competion
  • 作品別名:大眾的福利
  • 作者:路德維希·艾哈德
  • 類別:經濟學
  • 首版時間:1957年
  • 字數:19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後世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來自競爭的繁榮》一書共十七章。全書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章至第七章主要是通過歷史事實做實證分析;
第八章至第十六章主要闡述西德社會市場經濟的理論模式;
第十七章是對未來的前景展望。

作品目錄

序言
第一章 一貫的主張
第二章 市場經濟的誕生
第三章 克服了朝鮮危機
第四章 控制繁榮
第五章 市場經濟戰勝計畫經濟
第六章 經濟部長不是私人利益的代表
第七章 卡特爾—消費者的敵人
第八章 個人意見的價值
第九章 市場經濟與工資
第十章 繁榮會導致唯物主義嗎
第十一章 經濟與心理
第十二章 福利國家—現代的幻想
第十三章 重整軍備與市場經濟
第十四章 來自直接接觸的政策
第十五章 歐洲前途
第十六章 死灰復燃
第十七章 展望:信心與疑慮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聯邦德國到處是一片廢墟,幾乎所有的城鎮民房、工廠、鐵路、發電站、通信系統和一個現代工業社會的整個基礎結構都遭到了巨大破壞。面對這樣百廢待興的局面,政府和一些經濟學家都在謀求恢復聯邦德國經濟的良策。以艾哈德為代表的聯邦德國新自由主義者同社會民主黨的代言人,圍繞著經濟政策的核心問題——自由競爭和國家干預,展開了激烈的論戰。這場爭論具體表現於德國戰後聯邦的貨幣改革過程中。《來自競爭的繁榮》一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該書是艾哈德擔任經濟部長時所寫。

作品思想

1、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及其基本目標
艾哈德認為,要復興聯邦德國的經濟,必須選擇“理念經濟模型”的一種形式,也就是“自由市場經濟”,讓市場價格機制對經濟活動進行自發的調節。社會市場經濟是“自由市場經濟”模型最完美的體現。因此艾哈德認為,聯邦德國的當務之急是要放鬆和廢除政府對經濟的管理,使消費和生產者從政府管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這才是復興聯邦德國經濟的必經之路。
社會市場經濟要實現的基本目標,就是要使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民走向富裕。也就是說,它要消滅社會上的貧富懸殊的現象,使絕大多數人享受到經濟繁榮帶來的好處。艾哈德認為,現代社會經濟組織可以分為兩個階層:第一階層人數很少,但他們什麼都買得起,這一階層就是富豪階層;第二階層人數很多,但這些人的購買力普遍不足,也就是貧困階層。社會市場經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階級界限,消除窮人和富人之間的敵對情緒,實現全民的共同繁榮。
2、實現社會市場經濟目標的基本途徑
該著作的書名是《來自競爭的繁榮》,由此我們知道,全民繁榮來自於經濟競爭。也就是說,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是實現經濟繁榮的基本途徑。艾哈德指出,市場經濟理論所主張的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與亞當·斯密所提倡的毫無控制的自由放任政策是不相同的,它是一種需要以國家調節為必要輔助的市場機制。
艾哈德主張,社會市場經濟政策的基本要義,就是要將經濟自由與國家干預很好地結合起來,讓經濟發展更加合理,這是實行自由市場機制、實現經濟繁榮必須要遵循的基本原則。艾哈德強調自由競爭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國家干預的輔助作用。
3、自由競爭的對立物——壟斷
艾哈德認為,自由競爭的經濟制度是所有經濟制度中最經濟、最合理的制度。社會市場經濟要求產品的生產者能夠自由地競爭,並且這些生產者可以根據市場上的供求關係的變動,自由地決定產品的價格。通過自由競爭和自由地調整價格,對市場進行隨時隨地的調節,並使供求雙方和國民收入與國民生產在數量上和質量上不斷地趨於均衡。
壟斷組織恰好與此相反。首先,它排斥自由競爭,排斥自由定價;其次,每一種壟斷都隱藏著某種對消費者的欺騙行為,這是與社會市場經濟的目標不相容的;最後,壟斷組織吞食了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成果,使得經濟止步不前。
因此,要堅持社會市場經濟的政策,就必須要反對壟斷制度。
4、新自由主義的一體化思想
艾哈德對新自由主義的經濟一體化思想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這一思想已經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理論基礎。艾哈德認為,國際自由經濟政策是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經濟一體化體化,則是自由經濟政策在國際間的具體表現。
在國際經濟交往中,要實現經濟自由,就要堅持自由貿易。基於這種思想,艾哈德堅決反對“雙邊協定”,認為要實現經濟一體化,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應該貫徹統一的、自由的經濟政策。建立歐洲共同體,只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實行經濟自由主義的初次嘗試。為了實現歐洲經濟的共同繁榮,不僅要在一國內部實行經濟自由,並且在國與國之間,也應堅持經濟自由的原則。
要實現歐洲經濟一體化,就應該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建立自由的區域經濟秩序上面。並且,不應該把歐洲一體化看成是一個組織,而應該把它視為自由經濟合作的“功能”。因此,首要的工作是要致力於發展各國間的經濟聯繫,而不是先讓各國在政治上走向一體化,因為這樣就會使歐洲共同體變成一個超國家的中央經濟管制組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艾哈德建議,應該建立一套自由的區域經濟體制的具體措施。
艾哈德在對社會一致化的錯誤觀點進行批判的同時,指出了歐洲共同體是一個永久性的經濟合作組織。它決不是各個成員國在數量上的機械組合,而是立足於廣泛的自由和競爭基礎之上的更高一級的經濟合作。社會一致化只能在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通過各國生活方式的逐漸同化,慢慢地實現。

後世影響

艾哈德確立了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完整體系,這是對聯邦德國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發展,並且對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艾哈德的經濟主張和德國的經濟實踐,使德國只經過短短一代人就全面振興了經濟,再次成為歐洲強盛、有活力的超級經濟大國。德國的經濟復興奇蹟的出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社會市場經濟為特徵的經濟自由主義。《來自競爭的繁榮》恰恰是聯邦德國走向經濟繁榮的真實記錄。

出版信息

該著作原為德文版,1952年初版書名為《大眾的福利》;英譯本改名為《來自競爭的繁榮》,1957年由倫敦泰晤士和赫德森出版社出版;中譯本由祝世康、穆家驥譯出,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Wilhelm Erhard,1897~1977),德國經濟學家、政治家、“社會市場經濟之父”,是聯邦德國新自由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之一。1897年出生於德國菲爾特,曾獲法蘭克福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他曾任巴伐利亞經濟部長、聯邦德國總理、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其作品主要有:《德國又重返國際市場》(1953)、《來自競爭的繁榮》(1957)、《德國的經濟政策》(1962)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