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過程

自我過程

自我過程是指影響自我意識形成、自我意識方向和目標的心理加工過程。個體作為社會生活的積極參與者,有著不同的目的,也為此追求著不同的目標。自我過程可以分為自我評價、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現三個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過程
  • 主要內容:自我評價,自我美化,自我表現
  • 相關人物:施耐德
  • 相關越說:弗洛依德記憶抑制學說
自我評價,自我估價,社會比較,自我美化,自我表現,

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指個體對自身狀況所作出的肯定與否定的判斷。通常依賴自我估價和社會比較實現。

自我估價

通過完成能提供有關自我能力或品質的準確信息的任務來檢驗自我觀念的過程。有時候我們會更樂於相信自己、相信事實。當我們無法確認自己是否有某方面有才能的時候,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去做它來檢驗自己的實力。

社會比較

通過自己與他人比較以獲取有關自我的重要信息的過程費斯廷格L·Festingger)社會比較理論認為,當個體需要認知自己但又缺乏判斷的客觀標準是,往往就會通過與自己地位職業年齡等相似的人,進行比較來認知自己。噹噹我們與他人進行比較時,總會遵循兩條路線:一是下行社會比較;二是與之相反的上行社會比較。下行的社會比較即和本來不如自己的人進行比較,這種比較的結果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比如陌生人或組內其他人進行比較,發現他們不如你時你會感覺很好,提升自尊;但如果比較的對象是至親的人,那就會是一件降低自尊的消極事件,這說明你與“低下”聯繫在一起,產生了同化效應。上行的社會比較發生在你注意到比你好的某個人的時候,參照群體的不同同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你比較的對象是一個你遙不可及的陌生人的時候,對自尊心是沒有影響的,但如果你比較的是群體內的成員是,自尊心可能就會受挫,解決的方法就是找到適合你的計較群體。如果你比較的對象是比較親密的人,也會產生同化效應,因為你與“高上”聯繫到一起。
姚明與艾佛森社會比較姚明與艾佛森社會比較

自我美化

自我美化是指個體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損或增加自尊感的過程和結果。自我美化過程往往採用下面幾種方式。
選擇性遺忘
該詞源於弗洛伊德的記憶抑制學說,他認為人通常會遺忘自己不願保留的記憶。當回憶的事件有損個體的自尊,個體常常會出現對回憶事件的選擇性遺忘。這方面的研究能夠幫助理解那些曾經受到人身侵犯或性侵犯的人為什麼在經常與施暴者經常見面的情況下也記不得被侵犯的經歷。
自我照顧歸因
歸因指行為與事件原因的推論。這種方法是通過強調個體對積極的合乎期望的好結果的作用,縮小對消極的不合乎期望的壞結果的責任來保護自尊。
自我設障
人們有時會積極主動的預先設定障礙,為以後的失敗找到理由,從而找到保護自尊的目的。
向下的自我比較
當個體為了弄清自己在群體中的價值位置,而既定的自我價值目標落空時,向上的和自己類似的人比較就可能大大的挫傷個體的自尊,這是人們常常會進行向下的社會比較,想像有些人的價值還不如自己。向下的社會比較可以避免自信心的降低和妒忌心的上升。
有選擇的接受反饋
但行為結果的的判價性反饋有損於自尊時,個體便有可能選擇性的接受反饋信息。
缺陷補償
人們在充當社會角色時,不可能事事成功,但自我角色目標失敗時,便可對相關的社會角色的重要性重新評價,以此進行自我定義,補償自己的角色缺陷。

自我表現

自我表現是指個體通過自己社會行為的顯示已形成、維持、加強或澄清他人對自己印象的過程。在多數情況下,個體的公開形象和自己的實際情況是相當一致的,個體一般都希望別人了解一個“真實的自己”,力圖通過自我表現給人留下一個與自己真實情況相一致的公開形象,我們稱之為真實的自我表現。
另一種自我表現形式呈為策略性自我表現:在某些情況下,自我表現是出於策略性的考慮,努力去形成或控制他人對自己的知覺印象,稱之為自我監控。自我監控是一種能根據周圍的情景線索對自己進行的自我觀察、自我控制和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施耐德Snyder,1974,1976,1987)對高低水平的自我監控者最出進一步的解釋:高自我監控者對其行為的情境和人際適應線索特別關注,和敏感,而且可以使用這些線索進行監控其語言、非語言的表達性行為和自我表現;而低自我監控者表現則恰好相反,他們很少注意那些適合於情境的自我表現方面的信息,行為表現更多的受情緒情感態度脾氣秉性的制約,表現的往往是真實的自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