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言語

皮亞傑在兒童語言的研究中提出的一種言語現象。他發現,幼稚園的兒童在遊戲中除了有向他人表達的社會性言語外,還存在著一種非社會性言語,這種言語只對自己說,並非要交流思想,也不企圖引起他人相應的反應,所以皮亞傑稱之為自我中心言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中心言語
  • 外文名:egocentric speech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介紹,起源,分類,

介紹

皮亞傑在兒童語言的研究中提出的一種言語現象。他發現,幼稚園的兒童在遊戲中除了有向他人表達的社會性言語外,還存在著一種非社會性言語,這種言語只對自己說,並非要交流思想,也不企圖引起他人相應的反應,所以皮亞傑稱之為自我中心言語。它包括重複、獨白、集體獨白三個範疇。所謂重複,指不論懂與不懂都去反覆說出自己所聽到的字詞,模仿各種音節和聲音;獨白就是自言自語;集體獨白是指在集體中,在他人面前,大聲對自己說話而不聽別人講話。自我中心言語約占兒童全部自我言語的一半,其中集體獨白所占比例最大。皮亞傑認為,自我中心言語是言語的一種原始和幼稚的狀態,沒有社交作用,只是用來伴隨、加強和補充自己的行動。

起源

此概念最早見於J.皮亞傑1926年出版的《兒童語言與思維》一書中。這種言語不以提供信息、提出問題或交往為目的,往往是兒童為了自己愉快而說,其形式以“我”、“我的”為最常見。3~5歲時為大聲而完整,並表現為擴展的形式。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變為壓縮的低聲細語,5~6歲後多表現為不出聲的外部語言形式。

分類

皮亞傑將這種言語劃分為三類:
(1)重複。兒童機械地重複自己的話。
(2)獨白。兒童一個人自言自語。
(3)集體獨白。兒童雖然是在一個群體之中,且其成員說話可能是兒童說話的誘因,但各人都在講自己的話,誰也不關心別人的講話內容。
皮亞傑記錄了兩名6.5歲兒童的1500句話,發現自我中心言語占38%,3~5歲兒童自我中心言語的百分比更高。在皮亞傑看來,自我中心言語是一種非社會性言語,是2~7歲兒童特有的自我中心意識的表現。蘇聯心理學家Л.С.維果斯基等則認為自我中心言語也是一種社會性言語,其實質是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言語的交際功能向言語的自我調節功能轉化的中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