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化

皮亞傑用於描述兒童6、7歲以前心理特點的一個概念。皮亞傑認為,在心理發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還沒有明確分化開來。嬰兒把每一件事情都與自己的身體關聯起來,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樣。也就是說,嬰幼兒只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斷和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關係等,而完全不能採取別人的觀點,不去注意別人的意圖,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同樣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規律和特點去看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中心化
  • 外文名:Egocentric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自我中心言語,發展,感知運動階段的自我中心化,前運算階段的自我中心化,自我中心主義與去中心化,

自我中心言語

與社會性言語相對。指兒童的說話並非是對一定的聽者而說,而完全是為了自己或為了和當時活動中偶然在場的人相聯絡的快樂而說,多以單一事項為主,不以提供信息、提出問題或進行交流為目的,無意去影響他人,常忽略他人的反應和意見。皮亞傑把自我中心言語分成三類:①重複。為了發音的愉快而重複幾個字或聲音。②獨白。兒童對自己說話,把自己的思想通過聲音表達出來。③集體獨白。兒童在多人面前大聲地對自己說話,並不注意聽者,聽者的存在只是提供一種刺激,因此並不引起對話。皮亞傑認為,自我中心言語是一種非社會性言語,是2~7歲兒童特有的以自我為中心意識的表現。國內外不少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都表明自我中心言語在幼兒期的普遍存在。隨著年齡的增加,自我中心言語減少,社會性言語逐漸增加。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等人認為,自我中心言語實際上是由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中的一種過渡形式,是由言語的交際機能向言語的自我調節機能轉化的一種過渡形式。

發展

感知運動階段的自我中心化

嬰兒時期的自我中心化。兒童剛出生時沒有自我意識,心理活動也只是本能活動的練習。然而兒童從一開始就表現出真正的能動性,即早期感知運動的同化作用。起初,兒童把世界的一部分同化於自己的吮吸動作中,甚至會把他周圍的世界看成是可吮吸的世界。不久,同一個世界又被看成是他所看見的世界、他所聽見的世界等。這時,由於不同的動作尚未彼此協調,每種動作各自把身體一部分與客體聯繫起來構成一個孤立的整體,而且每種動作的參照系只是身體本身。於是就形成了以自己身體為軸心的自我中心狀態。這種自我中心狀態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

前運算階段的自我中心化

兒童2周歲以後,進入了前運算思維階段。由於語言的出現,兒童的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產生了自我中心思維。這種自我中心思維突出地表現在象徵性遊戲中。因為兒童還沒有形成成年人的興趣、習慣,對現實世界的認識也不夠深刻,為了像成人那樣有效地滿足自己在理智上、情感上的需要,只有通過遊戲來滿足。在遊戲中,兒童需要一種自我表現的工具,需要一個由他創造並服從於他的意願的信號系統,這就是象徵性遊戲。這裡,不是兒童順應現實,而是把現實同化於自我。前運算水平的自我中心化主要表現為自我中心化思維。

自我中心主義與去中心化

在認知發展的初期階段,兒童通常缺乏判斷能力(Piaget,1926;Inhelder&Piaget,1958)。在感知運動階段,自我中心主義(egocentrism)表現為兒童不能將行為的主體、行為的對象及行為本身區分開來。隨著他們生理的成熟,開始了心理發展的去中心化(decentring)。嬰兒能夠認識到具體行為能夠產生預期的結果以及新奇刺激可以導致新的相關行為。例如,一個人若想開燈的話,就不能去擰收音機的旋鈕。去中心化是貫穿於個體生命發展各階段的一個過程,該過程促使人們更加客觀地去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
前運算階段,自我中心主義表現為不能將自己和他人的視角和經歷區別開來。當一個4歲的女孩給你講述她在動物園時的趣聞時,她的口氣表現得就好像你也曾經經歷過一樣。300當一個3歲的男孩在電話中和他的祖母,講到自己房間裡的某件東西時,他可能會直接就去指該東西,而完全意識不到祖母根本不能通過電話看見這一切。
自我中心主義第三次集中出現在兒童由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轉型的時期。由於兒童形成假設系統的能力已經有所發展,他們開始在已經形成的系統中對自己及他人的行為提出一些假設。例如,一個處於青少年早期的男孩認為合作是一種比競爭更好的互動模式,他堅持認為合作應該會為他人及整個團體都帶來好處。如果男孩發現老師、父母以及同伴有一些競爭的經歷,甚至會樂於進行競爭時,他就會感到非常氣憤。他可能會這樣想,既然合作會比較有利,為什麼這些人還要堅持他們那種熱衷於戰勝對手的不合理的態度,並以此為樂呢?這種自我中心主義說明了他們還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假設系統並不能為他人所採納。
在青少年早期,去中心化使得青少年能夠意識到一個人的理想不可能被所有的人接納。我們生活在一個務實和功利的社會之中,大部分人的目標和他們所渴望的並不一致,青少年會逐漸發現他們對於人生的規劃必須不斷的調整以適應他人的期望和需要。隨著他們形式運算思維發展的日趨成熟,他們的自我中心主義也就逐漸消退。
青少年早期的自我中心主義有兩個特點,這兩個特點不僅會影響到青少年的社會交往,而且也會影響到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這兩個特點是:第一,青少年在他們意識範圍擴大時可能會感覺到一種疏離感。他們常常會考慮一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或對將來遠景進行展望,甚至為當前一些事情可能導致的結果而擔憂,諸如此類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會充斥於他們的腦海。大衛.艾爾金德(DavidElkind,1967)將這個階段形容為個人寓言(personalfable)的形成階段,此時他們大多會關注自己獨有的感受並保持某種信念。青少年認為這一切都是獨一無二的,認為他們自己是如此的洞悉世情,因此不為他人所理解並會感到孤獨。這些想法會阻礙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並進一步影響到他們的社會交往。第二,處於青少年早期的個體常常認為自己是他人關注的中心。艾爾金德(Elkind,1967)將這種現象稱為假想觀眾(imaginaryaudience)。他們不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計畫,而是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其他人關注的焦點。這種自我意識的主觀性使得他們在社會交往中變得古怪而不自然。一方面,他們認為別人在注視著自己的一舉一動,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也是去中心化、將注意力轉向他人以及關注在他人眼裡自己表現的如何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這種關注他人觀點和評價的能力也增強了自我意識。
自我中心主義並不是僅存在於青春期的問題,在意識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人們都極大的依賴於自身的經驗和感知,藉以減少由不確定感所帶來的焦慮。隨著形式運算的發展,人們逐漸變得重推理輕經驗,重知識輕見聞,這可能會使得人們的世界觀僅局限於他們所熟悉的信念。我們可能會櫃絕承認新奇事物而僅僅把它當作我們熟悉慨念的一個特例。我們可能僅僅只是因為它們與我們以往的知識結構不符而否認活生生的事實,因為對於每個人來說,相信自己先前的假設總是要比不斷對自己的預期進行質疑更容易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