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縣古蹟

臨潁縣古蹟

臨潁縣古蹟,位於河南省臨潁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屬河南省漯河市管轄。因瀕臨“潁河”而得名。全縣轄9鎮6鄉,363個行政村,人口73萬,面積821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潁縣古蹟
  • 面積:821平方公里
  • 人口:73萬
  • :9鎮6鄉
地理位置,中國第一橋--小商橋,受禪碑與受禪台,岳飛名將愛國英雄楊再興,抗法愛國英雄陳星聚,全國新農村建設典範南街村,明代譙樓,

地理位置

河南省臨潁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郁。秦時屬“潁川郡”,西漢初年置縣,迄今2200餘年。
臨潁縣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數千年來,在這片廣袤的平原上生生不息。臨潁人民世代薪火相傳,他們用自己的勤勞書寫著歷史,用自己的智慧創造著輝煌。
縱閱數千年,金戈鐵馬在臨潁大地縱橫馳騁,英雄豪傑在臨潁化干戈為玉帛。俯瞰臨潁大地,名勝猶存,古蹟遍地。它見證著中國歷史的變遷,它顯現著歲月流淌的印記。臨潁縣以名人、名事、名村昭示天下,光耀古今。
當代臨潁,擁有“全國文明村”、“中國十大名村”、“中國第一雷鋒村”稱號的南街村,更是集中體現著時代的特點。以國家AAAA級景區和河南省紅色旅遊點而聲震四海,名揚天下。

中國第一橋--小商橋

臨潁縣小商橋位於皇帝廟鄉商橋村,南北跨與小商河(原名小河殷河)上。小商橋始建於隋開皇四年;唐高祖時維修;元皇慶至延佑年間、明正德年間重修。小商橋是河南省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橋主體結構為北宋早期風格,是中國著名的橋樑之一。橋的主體--拱橋、橋基、雁翅均用紅砂岩砌成,橋面用青石鋪砌,欄板上雕刻有形態各異的石獅、蓮座、仙桃等,雕工精細,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1992年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考察小商橋。當年,小商橋整修方案經由省文物局呈報國家文物局批准;1994年完成小商橋維修。

受禪碑與受禪台

受禪碑又稱“三絕碑”。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持漢獻帝到許昌。他雖挾天子以令諸侯,十分威風,但又怕天下人唾罵,一直不敢公開稱帝。他死後,他的兒子曹丕繼位。曹丕威逼獻帝下詔退位,將皇權禪讓給他。為掩人耳目,曹丕授意相國華歆等46位大臣搞聯名上書,請求他上尊號稱帝,並經多次假惺惺地推讓之後,便正式接受漢禪。
曹丕在接受漢禪之後,立即下詔:於繁城受禪台北面正子午線上建立魏問帝祠堂,祠門口立碑石記載受禪壯舉。立碑兩通,均高3米多。受禪表碑,記述了魏受漢禪的全過程;碑文系隸書,筆法遒古工妙,結體雍雍雅度,鐫刻宏整,文采華美,為歷代推崇。唐代李綽說此碑為“王朗文、梁鵠書、鐘繇鐫字”謂之“三絕”。可見在唐代它就因碑文、書法、雕刻集成於名家之手而享有“三絕”的威名。
坐落在今臨潁縣北的繁城鎮,漢朝叫繁陽亭。公元220年漢魏政權交替時,受禪儀式在繁城舉行。為辦好這次開國大典,曹丕調來十萬大軍,由司馬將軍帶領,在繁城周圍擺開陣勢,用傳土布袋的方法運土築台,一夜工夫就修成了雄偉壯觀的受禪台。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日舉行受禪大典。就在這座台子上,統治中國400年的大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跪拜在曹丕面前,雙手奉獻出傳國玉璽。受禪台上,演繹出中國歷史上政權交替的隆重一幕。

岳飛名將愛國英雄楊再興

楊再興,江西吉水人。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岳飛敗金兵於郾城,兀朮合兵逼之,將軍單騎破其軍,手殺數百人,兀朮復屯兵十二萬於臨潁,將軍以三百騎遇小商橋,殺二千餘人,遂遇害。岳王聞訊,哭將軍於小商橋,獲其屍焚之,得箭鏃二升。“葬於商橋東立墳瑩一座,周三十畝。”岳飛用槍尖刻“再興墳墓”於石上,立於墓前。為紀念抗金民族英雄宋統制楊再興將軍,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為其建廟。1963年被公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抗法愛國英雄陳星聚

陳星聚,字耀棠,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生於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台陳鎮台陳村。道光二十九年中舉,歷任福建順昌、建安、閩縣、仙遊、古田等知縣,後升任台灣漉港、淡水同知,光緒初年任台北首任知府。
公元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軍進攻東南沿海,逼近福建馬尾港水師基地,訊息傳到台北,陳星聚號召台灣紳民,誓死保衛國家。秋季,基隆被法軍攻占。之後,法軍兵分二路進犯淡水和台北,陳星聚腰掛寶劍,騎上戰馬,親赴陣前督戰。同時命妻兒圍坐府衙水井旁,萬一戰事失利,即投井殉國。在陳星聚的英雄壯舉激動下,台北守軍與當地紳民萬眾一心,最終擊退了法軍的進攻,確保了台北的安全。
1885年,六十九歲的陳星聚由於勞累過度病逝任上,當地軍紳在台北為陳星聚修建了“陳公祠”以示紀念。清政府為弘揚他抗法護台的英雄事跡,追封他為三品道台,並為墓園豎立“御賜祭葬如例”蛟龍碑。

全國新農村建設典範南街村

南街村地處臨潁縣城南部,全村現有村民848戶3100口人。總面積1.78平方公里。
南街村景區是國家旅遊局首批命名的“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第一雷鋒村”、“紅色億元村”,河南省著名紅色旅遊景點之一。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南街村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堅持走集體共同富裕道路,經過二十年的不懈奮鬥,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十多年來,南街村以其獨特的發展模式和輝煌的成就,吸引了眾多遊人前來參觀,先後有20多位國家領導人和180多位將軍到南街村視察,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50餘萬人次。
南街村大力進行景區建設,充分挖掘文化內涵,著力打造特色品牌,使南街村景區形成了獨特的八大景點。在這裡遊客可以了解南街村的發展歷程,全面、真實地感受南街村走集體共同富裕道路的幸福生活,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參觀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日光溫室,遊客可以在這裡親身感受現代化農業技術的運用。

明代譙樓

譙樓,又名鐘鼓樓。始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位於老縣衙門前,占地140平方米。譙樓在明景泰三年重修,占地140平方米,為磚築樓台式建築。台高6米,平台東西長14.7米,南北寬9.5米;飛中拱門洞寬3.5米,高4米,深9.5米;架層樓高五丈,鑄鐘二千斤,增置鼓大十圍,民興寢之便焉。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知縣李馥先在景泰舊址重建。它是周邊縣市僅存的一座反映古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1973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