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引

臨江仙引,詞牌名。以柳永詞《臨江仙引·渡口》為正體,雙調七十四字,前段十句,四平韻;後段六句,三平韻。另有雙調七十四字,前段十句,兩仄韻,四平韻;後段六句,三平韻的變體。代表作品有柳永詞《臨江仙引·畫舸》等。

基本介紹

  • 詞牌名:臨江仙引
  • 字數:七十四
  • 始興年代:宋代
  • 流行年代:宋代、清代
  • 正體韻格:平韻格
  • 代表作品:《臨江仙引·畫舸》 等
詞牌沿革,格律說明,格律對照,典範作品,

詞牌沿革

南宋黃昇花菴詞選》註:“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則言仙事。”臨: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國歷代所祭的水仙並不確定。像東漢袁康、吳平《越絕書》所記的春秋吳國功勳伍子胥受讒而死成為長江水仙,東晉王嘉《拾遺記》稱戰國楚大夫屈原為湘江水仙。此外,還有琴高、郭璞、陶峴各為不同水仙的記載。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國魏曹植筆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們祭祀的對象。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為,此調“多賦水嬡江妃”。引:唐宋雜曲的一種體制。它原是古代琴曲的名稱,在唐宋雜曲中有前奏曲、序曲的意思。後來成為詞調的一種類別,多數由大曲摘遍翻演而成,個別來自雜曲。體制一般比“令”長,但比“近” “慢”短。調名本意即以引曲的形式歌詠臨江憑弔水仙女神。
調見北宋柳永《樂章集》,入南呂調(林鐘羽)。汲古閣本《樂章集》刻作《臨江仙》。《詞譜》卷一七據《花草粹編》校定,作《臨江仙引》,列柳永詞一首為正體。《詞律》卷八將此調附於令詞《臨江仙》後作又一體,並註:“此另為一格,與前調迥別。”

格律說明

正體,雙調,七十四字。前段十句,四平韻;後段六句,三平韻。以柳永詞《臨江仙引·渡口》為代表。《詞律》:“首句四字皆仄,‘渡’、‘向’尤須去聲,而‘送’、‘對’、‘暮’、‘翠’、‘襯’、‘素’、‘信’、‘帝’、‘路’、‘但’、‘淚’,‘盡’等去聲字皆妙,宜學之。‘憑高’與‘凝情’,下四仄字,亦不可改。”《詞律》句讀與《詞譜》不同,上片起兩句合為四字一句,“憑高”句以下作“憑高念遠素景,楚天無處不淒涼。”故說“憑高下四仄字。”此體柳永二首大同小異,其起句俱二字兩句,前段第六、七句、後段第三、四句俱上一下四句法,填者審之。 此詞可平可仄即參柳詞別首。
變體,雙調,七十四字。前段十句,兩仄韻,四平韻;後段六句,三平韻。以柳永詞《臨江仙引·上國》為代表。此體與正體同,只是上片起兩句押仄韻,下片第三、四句亦成五言對偶。上片起句四字分兩句,且押韻,足證前首起四字,雖不用韻,亦為兩句,《調律》合為一句之不妥。

格律對照

正體
格律對照詞:《臨江仙引·渡口》
仄仄,仄仄,平中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中平中仄,仄仄仄中,平仄仄平
渡口,向晚,乘瘦馬,陟崇。西郊又送秋。對暮山橫翠,襯殘葉飄。憑高念遠,素景楚天,無處不淒
中中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中仄仄平
香閨雖來無信息,雲愁雨恨難。指帝城歸路,但煙水茫。凝情望斷淚眼,盡日獨立斜
變體
格律對照詞:《臨江仙引·上國》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去。停飛蓋,促離。長安古道綿綿。見岸花啼露,對堤柳愁。物情人意,向此觸目,無處不淒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醉擁征驂猶佇立,盈盈淚眼相。況繡幃人靜,更山館春。今宵怎向漏永,頓成兩處孤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典範作品

宋·柳永《臨江仙引·渡口》
宋·柳永《臨江仙引·上國》
宋·柳永《臨江仙引·畫舸》
清·陳匪石《臨江仙引·北客書來譜此記之》
清末近現代初·汪東《臨江仙引·倦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