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不厭細

膾不厭細

膾不厭細,謂食物不因膾的細便多食了。出自《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是講究的意思; 意指食物做法要求精緻, 膾是生食肉類, 大部分是魚肉, 切得其細如雪, 其薄如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膾不厭細
  • 注音:kuài bù yàn xì
  • 結構:複句式
  •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
1基本信息,2成語出處,3成語故事,4成語舉例,5成語辨析,

1基本信息

【典故】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論語·鄉黨
【解釋】膾:細切的肉;厭:滿足。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年代】春秋末期,公元前五世紀左右
【造句】一個飢餓的人,趕緊吃上一頓肉就能活命,這時候你不可能也做不到膾不厭細,只能端上一碗顫巍巍的紅燒肉。——柴靜看見

2成語出處

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論語·鄉黨》
譯文: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論語·鄉黨》

3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被人們稱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陳舊或變味,魚肉不新鮮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麵的數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

4成語舉例

1. 孔子的一生,僅只有三年做官,晚年受到了一些禮遇,而從總的來說,他的一生仍是一個“布衣”,一個雖不“賤”卻比較“貧”的人。所以就孔子的政治地位和飲食生活當屬“國人”,其大部分時間的飲食僅僅只能果腹而已。孔子生活的年代,在中國飲食文化發展中雖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堪稱飲食文化的奠基期,但就其烹調工具、方法、食品結構、飲食習慣和風格來看,還是低級和粗糙的.不難看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真正涵義,主要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飲食時,應選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時要儘可能精細,這樣才能達到盡“仁”盡“禮”的意願。可見,孔子的飲食思想是與祭祀相聯繫的,是建立在“禮”、“仁”的崇儒重道基礎之上的。
2.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論語·鄉黨》

5成語辨析

【辨形】膾;不可寫成“噲”。【正音】膾;不可讀成“hu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