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功能障礙

腸功能障礙是指因各種疾病所致的腸消化、吸收障礙和屏障功能損傷,導致營養不良、腸黏膜損傷和腸源性感染。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腸道僅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但正常情況下腸道記憶體在大量致病菌、毒素和異種抗原,並不引起疾病,表明腸道對上述物質具有屏障作用。研究證明腸道在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SIRS)、膿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MODS)的發生髮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人們認為腸道不僅是MODS的靶器官,更是MODS的啟動者。近年來,腸道屏障功能已成為判斷危重患者預後的一個重要指標,腸道屏障功能障礙、腸內細菌及內毒素移位是導致SIRS、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一個重要因素。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普通外科
  • 常見病因:嚴重的創傷、燒傷、感染、休克,降低腸攝取和利用氧的能力,腸腔細菌過度繁殖,腸道抗原遞呈細胞激活
  • 常見症狀:腸黏膜屏障受損,腸微生態紊亂,腸道動力障礙,免疫功能受損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腸黏膜屏障損傷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所致。
1.嚴重的創傷、燒傷、感染、休克等導致腸道有效血循環量不足,缺血、缺氧狀態激活黃嘌呤氧化酶,產生過量氧自由基,損傷腸黏膜。
2.各種原始打擊降低腸攝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減少腸上皮細胞能量供給,影響腸黏膜修復。另外,因谷氨醯胺(GLn)作為腸上皮細胞的主要能源,可以保護上皮細胞對抗內毒素/氧化物相關的損害,創傷後腸道攝取、利用及GLn主要水解酶活性均明顯下降,也影響到腸黏膜修復。
3.腸腔細菌過度繁殖,黏附到腸壁的細菌增多,定植機會增加,產生大量代謝產物和毒素,破壞腸黏膜結構。
4.腸道抗原遞呈細胞激活,釋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因子,引起腸黏膜屏障功能損傷。

臨床表現

腸功能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腸黏膜屏障受損
機體腸黏膜屏障遭到破壞,細菌/內毒素移位,可形成腸源性菌血症和內毒素血症,繼而誘發MODS。MODS伴隨的大量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的釋放又進一步加重了腸黏膜損傷。參與此過程的各種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相互作用,炎症反應擴大,形成惡性循環。
2.腸微生態紊亂
一旦腸道中菌群數量和(或)定位發生變化,例如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就可以抑制雙歧桿菌、乳桿菌等厭氧菌的正常繁殖,從而引起菌群失調。細菌/內毒素大量移位,可形成腸源性菌血症和內毒素血症,感染組織器官。
3.腸道動力障礙
正常情況下,腸蠕動是腸道非免疫防禦的重要機制,它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也是腸腔內環境的“清道夫”,可防止腸內有害物質(包括內毒素)的積聚,限制細菌生長。腸蠕動過慢、過弱或腸梗阻可引起腸內細菌過度生長而導致“小腸細菌污染綜合徵”。
4.免疫功能受損
主要表現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減少,合成sIgA的漿細胞數量減少以及被sIgA包被的革蘭陰性菌減少,腸道抵抗力下降,腸內細菌/內毒素移位增加。

檢查

1.腸黏膜滲透性檢測
檢測的方法較多,各種單糖和多糖吸收、排出試驗和核素示蹤法。
2.間接測定法
抽吸上段空腸內容物檢測細菌數,各種氫呼出試驗,檢測腸道內有無細菌過度生長,從而間接評估腸道功能。
上述各種檢測方法的準確性尚有爭議,在危重患者中難以套用。

診斷

腸道功能多樣,難以綜合歸納,腸功能障礙診斷標準尚無共識,臨床有人建議消化道出血量達到2000ml以上,診斷胃腸功能衰竭,但仍無統一腸功能障礙評分及分級標準。

治療

除積極控制原發病及對重要臟器的對症支持治療外,對腸道的治療主要有經胃腸道營養治療、防止腸黏膜屏障破壞,套用微生物鞏固腸道生物屏障,恢復腸道菌群生態平衡,選擇性腸道去污以及選用中醫中藥治療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