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膠質瘤

腦部膠質瘤

腦膠質瘤是因為大腦和脊髓膠質細胞癌變所產生的最常見的原發性顱腦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約占顱內腫瘤的35.2%~61.0%,由成膠質細胞衍化而來,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以及治癒率低的特點。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腦部膠質瘤
  • 中醫學名:腦部膠質瘤
  • 英文名稱:Brain glioma
  • 所屬科室:外科 - 神經外科
  • 發病部位:顱內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是
  • 協作單位:北京解放軍304醫院腫瘤生物中心
  • 技術:DC-CIK多細胞免疫療法
一、病因及常見疾病:,二、鑑別診斷:,三、檢查:,四、治療原則:,

一、病因及常見疾病:

(一)病因:
現如今病因仍有很多尚不明確的地方,根據研究人員分析,可能和腫瘤本身產生有著直接相關的原因,但其中的因素主要有病毒感染,生活環境變化以及化學、電磁輻射等很多方面。
(二)常見疾病:
1、星形細胞瘤:
星形細胞瘤是指以星形膠質細胞所形成的腫瘤,據相關資料以及相關數據提示:星形細胞腫瘤占顱內腫瘤的13%-26%,占膠質瘤21.2%-51.6%,男性多於女性。
2、多型性黃色星形細胞瘤:
被認為是腦膜和腦間葉組織腫瘤,部分因為腫瘤有像"黃色瘤"細胞樣的含脂腫瘤性巨怪細胞,部分因為許多瘤細胞產生基底膜。
3、室管膜下巨細胞性星形細胞瘤:
多發於青少年及部分未成年兒童,而且男性同胞多於女性同胞,以不同程度神經系統缺失為特徵。臨床診斷應與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結節、室管膜瘤及脈絡叢乳頭狀瘤等相鑑別。
4、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一種邊界較清,緩慢生長,常發生於兒童和年輕人的囊性星形細胞瘤,分別占大腦和小腦星形細胞瘤的10%和85%,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好發於20歲前,無明顯性別差異。隨年齡增大而發病率降低,僅有少數病例發生在50歲以上。

二、鑑別診斷:

腦部膠質瘤的臨床症狀可分兩方面,一是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精神症狀等;另一是腫瘤壓迫、浸潤、破壞腦組織所產生的局灶症狀,早期可表現為刺激症狀如局限性癲癇,後期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如癱瘓。
根據其生物學特徵、年齡、性別、好發部位及臨床過程進行分析,在病史及體徵基礎上,採用電生理、超音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學及核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定位正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在90%以上。

三、檢查:

(一)腦部MRI三維檢查:
腦部MRI圖像的三維顯示就是指利用一系列的二維腦部MRI圖像重建三維圖像模型並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技術。通過三維重建可以科學、準確地重建出被檢物體,避免了傳統方法中的不確定因素。腦部MRI的三維顯示包括對圖像的預處理、腦部腫瘤組織的提取與分割、模型構建等主要步驟。
(二)X線平片:
如果膠質瘤接近顱骨,X線平片可顯示局部顱板骨質吸收、破壞或增生。
(三)腦電圖檢查:
癲癇發作是膠質瘤常見症狀之一,因此當患者有癲癇發作時,應及時做腦電圖檢查,這對膠質瘤的診斷有著重要意義。
(四)PET-CT:
觀察膠質瘤的生長代謝情況,判斷膠質瘤是否有顱內和脊髓椎管內的轉移。
(五)腦血管造影:
顯示腦血管移位和腫瘤血液供應情況,明確瘤體和血管的位置關係以及膠質瘤的血液供應情況。

四、治療原則:

(一)高分子基因載體治療:
間充質幹細胞(MSCs)具有良好的腫瘤趨向性,以聚賴氨酸改性的聚乙烯亞胺高分子聚合物(PEI-PLL)作為載體將自殺基因(HSV-TK)瞬轉至MSCs,得到了可以高效表達自殺基因蛋白並且保留原有腫瘤細胞歸巢特性的MSCs,這種新型幹細胞在體內體外膠質瘤模型中可以顯著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能力,並促進腫瘤細胞凋亡。研究者將Angiopep-2靶向多肽和聚乙二醇(PEG)接枝到聚乙烯亞胺(PEI)上,開發了具有血腦屏障穿透能力的高分子載體,該載體具有良好的基因轉染效率,並且可以攜帶自殺基因顯著殺傷膠質瘤細胞。
(二)手術治療:
手術目的在於明確診斷,改善症狀,減輕腫瘤負荷。可以明顯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手術原則是在保留重要神經功能的前提下,儘量多切腫瘤,降低顱內壓力,減輕腫瘤對重要組織及神經的壓迫。
(三)放射治療:
Ⅱ級以上腦膠質瘤建議常規行放射治療,現如今放射治療設備較多,如伽瑪刀、X刀、直線加速器等,根據病情不同,選擇適合的放射治療方法。
(四)化學治療:
化療對進一步殺滅殘留腫瘤細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