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腎陽虛型潰瘍結腸炎

脾腎陽虛型潰瘍結腸炎

久病不愈,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便中夾雜有黏液,瀉後則安,形寒肢冷,面色眺白,腰膝酸軟,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脾腎陽虛型潰瘍結腸炎
  •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 方藥附子理中湯四神丸加減
  • 方解:方中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
方藥,方解,注意事項,

方藥

熟附子9g,黨參15g,白朮12g,茯苓12g,補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吳茱萸3g,厚朴10g,山藥30g,乾薑6g,砂仁6g,黃柏炭9g,陳皮10g,甘草6g。

方解

方中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予取四神丸之意,溫腎暖脾,澀腸止瀉;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與溫中暖腸胃的熟附子、乾薑、吳茱萸配合,運脾土,振奮中陽,中陽振復,升發運轉,可使清升濁降,腸胃功能恢復正常;陳皮、砂仁理氣健脾開胃;厚朴調氣導滯;黃柏炭清化濕熱毒邪,又苦以堅陰;甘草、大棗益氣和中,調和諸藥。上藥合用,脾腎兩補,溫中寓澀,調氣導滯,兼能清化濕熱毒邪,使腸胃功能協調,潰瘍性結腸炎自可逐漸康復。

注意事項

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病程已久,以腸鳴腹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為特徵。其症呈一派虛寒之象,治療當遵治瀉九法之"燥脾、溫腎、酸收、固澀、升提"五法為治,但須審證準確,以防戀邪。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病程較長,其病機複雜多變,治療時應審時度勢,靈活變通。在疾病早期常以濕熱為主,邪壅滯腸,在清化濕熱的同時要扭轉病勢,使之由滯轉通,用藥宜導滯不宜澀止;在脾胃虛弱尤其是脾腎陽虛階段,疾病以正氣內虧為主,往往少邪無滯,或無邪無滯,病勢以本虧腸滑為主,在扶正的同時必須扭轉病勢,使之由通轉澀,用藥上宜澀不宜通,適度地套用澀腸止瀉的藥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