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疳

脾疳是由於乳食不節,先天不足或後天疾病以致脾胃受傷,運化失調引起。以形體消瘦、面黃髮枯、精神萎靡、飲食失常為主要特點。古代有醫家按五臟將疳證分為五類,有脾疳、肝疳、心疳、肺疳、腎疳。脾疳為其中之一。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pleen gan disease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新生兒
  • 常見病因:乳食不節,先天不足或後天疾病以致脾胃受傷,運化失調
  • 常見症狀:形體消瘦,面色不華,毛髮稀疏、飲食異常,大便乾稀不調,精神萎靡或煩躁易怒等
病因,臨床表現,鑑別診斷,辨證施治,

病因

主要是由於乳食不節,先天不足或後天疾病以致脾胃受傷,運化失調。

臨床表現

形體消瘦,面色不華,毛髮稀疏等脾胃受納運化失調錶現者;重者體重可低於正常值40%以上;飲食異常,大便乾稀不調,精神萎靡或煩躁易怒;有餵養不當,大病久病或長期消瘦病史。

鑑別診斷

1.心疳
由於乳食失調,心經鬱熱所致。主要症狀有身熱、頰赤面黃、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口渴飲冷、下痢膿血、盜汗、磨牙、易驚等。
2.肝疳
由於乳食失調,肝經受熱所致。主要症狀有消瘦、腹脹、面色青黃、多汗、下痢次數多、糞便中有鮮血或黏液、搖頭揉目、雀盲,甚至眼睛不想睜開等。
3.肺疳
由於乳食失調,鬱熱傷肺所致。主要症狀有咳嗽氣逆、咽喉不利、多涕時啼、憎寒、腹脹、泄瀉米泔樣糞便、乳食減少,口有腥氣、皮毛乾焦、四肢消瘦等。
4.腎疳
由於乳食失調,伏熱內阻所致。主要症狀有四肢消瘦、面色黝黑、齒齦生瘡或潰爛出血、上熱下冷、寒熱時作、吐逆、乳食減少、大便滑泄,甚則脫肛、肛門潰爛、濕癢生瘡。常見“解顱”、齒遲、行遲等腎氣不足等證。

辨證施治

1.脾胃受傷,運化失調
(1)證候 形體消瘦、面黃髮枯、精神萎靡、飲食失常。
(2)治則 調理脾胃。
(3)主方 保和丸加味。
(4)方藥 山楂、萊菔子、半夏、茯苓、陳皮等。
2.疳積已成
(1)證候 病久不愈,日見羸瘦,面色萎黃,胸膈壅悶,肝腹脹大,乳食不多,經常腹瀉,大便酸臭,神倦體乏,懶言少動。
(2)治則 消疳健脾為治。
(3)主方 肥兒丸、參苓白朮散加減。
(4)方藥 人參、白朮、茯苓、黃連、神曲、麥芽、山楂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