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代謝酶

脂代謝酶

肝臟是機體脂質代謝最為活躍的器官,肝細胞在脂質的攝取、轉運代謝排泄中起著重要作用,一般認為,脂肪代謝紊亂造成肝細胞脂肪變性是脂肪肝發病的始動環節。與脂肪肝有關的脂肪代謝包括:甘油三酯代謝、膽固醇代謝、磷脂代謝等,其中以甘油三脂代謝障礙為主,與這些脂肪代謝有關的酶稱為脂代謝酶(lipids metabolism enzym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脂代謝酶
  • 外文名:lipids metabolism enzyme
脂肪(酸)合成,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醯輔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分解,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酶(HSL),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其他,羥甲基戊二酸單醯輔酶A還原酶(HMGCR),卵磷脂膽固醇醯基轉移酶(CAT),

脂肪(酸)合成

脂肪酸合成酶(FAS)

人體脂肪沉積所需的脂肪酸大多來自脂肪酸合成酶催化乙醯輔酶A和丙二酸單醯輔酶A轉變成脂肪酸,是脂肪酸合成的關鍵酶之一,它是由許多酶組成的一個複合體系,主要通過緩慢調控來實現對脂肪酸合成的調節。熊氏等發現,豬脂肪組織中脂肪酸合成酶活性與胴體脂肪量、胴體的脂肪率呈極顯著的正相關。現在還發現脂肪酸合成酶是一種新的腫瘤標誌物,癌細胞的生長依賴於脂肪酸合成酶的活性,許多腫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都有脂肪酸合成酶的高度表達。王氏等研究海參皂苷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作用及機制中,發現海參皂苷能使大鼠肝臟FAS活性顯著下降,血清和肝臟脂肪含量降低,對脂肪肝具有良好預防作用。王氏等在乳清酸誘導大鼠脂肪肝的機制研究中還發現乳清酸大鼠肝臟中FAS活性及mRNA水平明顯上調,大鼠血清甘油三酯濃度和肝臟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顯著提高。朱氏發現脂肪組織產生的脂聯素,抑制肝細胞FAS活性脂質,產生下降,給機體補充脂聯素及其衍生物將有助於減輕肝組織損傷和肝脂肪變性,治療脂肪肝。張氏等發現羅格列酮和二甲雙胍可從轉錄水平減少FAS的表達而減少肝內脂質沉積,對大鼠高脂血症性脂肪肝起到保護治療作用。董氏等也發現二甲雙胍能減少FAS的表達,改善肝臟脂肪沉積,對脂肪肝具有防治作用。李氏等發現祛濕化瘀方能顯著降低脂肪肝模型大鼠肝組織FAS含量,對實驗性脂肪肝具有防治效果。
上述研究表明FAS是脂肪合成中的關鍵因子,提高FAS的基因表達,可以促進脂肪的合成:減少FAS的基因表達,則能減少脂肪合成,達到防治脂肪肝的目的。

乙醯輔酶A羧化酶(ACC)

ACC是脂肪酸合成限速酶,它的活性或基因表達的增加可以促進脂肪的合成。有研究表明,肥胖者脂肪組織和肝臟中ACC含量明顯高於正常體重者相應組織中ACC含量。ACC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即乙醯輔酶A羧合成丙二醯輔酶A,然後丙二醯輔酶A在脂酸碳鏈延長酶系作用下進一步合成長鏈脂肪酸。產物丙二醯輔酶A還能夠阻止肉鹼酯醯轉移酶I將長鏈脂肪酸轉移至線粒體內膜,ACC通過這兩種途徑促進長鏈脂肪酸的合成並減少其氧化。朱氏發現脂肪組織產生的脂聯素,激活CPT1,抑制ACC,脂肪氧化作用增強,給機體補充脂聯素及其衍生物將有助於減輕肝組織損傷和肝脂肪變性。彭氏等在薑黃素對脂肪變性人肝HL-7702細胞乙醯CoA羧化酶mRNA表達的影響中發現,薑黃素能抑制ACCmRNA的表達而減少脂肪酸的合成,使肝細胞脂肪化程度減輕,減少肝細胞甘油三酯的沉積。周氏等在瘦素對肝細胞甘油三酯的沉積及乙醯輔酶A羧化酶表達的影響中發現,瘦素能抑制乙醯輔酶A羧化酶表達,使肝細胞脂肪化程度減輕,肝細胞甘油三醋的沉積減少,從而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對脂肪肝防治有一定的作用。李氏等發現祛濕化瘀方能顯著降低脂肪肝模型大鼠肝組織ACC含量,升高血清ADP和肝組織AdipoR2、CPT-1含量,對實驗性脂肪肝具有防治效果。You等研究發現使ACC磷酸化而活性降低,則ACC含量下降,進而肝臟脂肪沉積減少。

脂肪(酸)分解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酶(HSL)

HSL是最初發動脂肪組織中甘油三酯分解的關鍵酶和限速酶,負責分解脂肪組織中甘油三酯釋放出游離脂肪酸,是調控脂肪組織分解的最關鍵因素,也是影響動物脂肪沉積的關鍵酶之一。HSL的活性受複雜的級聯反應機制調控。在不同的生理狀態下,機體會產生不同的激素平衡狀態,使得HSL的活性及其作用機制都會有所改變。王氏發現羥基紅花黃色素A對於小鼠3T3-L1前脂肪細胞分化過程中脂代謝調節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起促進作用,導致脂質合成減少。

脂蛋白脂酶(LPL)

LPL是催化與蛋白質相聯的甘油三脂水解作用的酶。它位於毛細管內皮的腔面,在甘油三脂代謝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可將血液中的乳糜微粒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所攜帶的甘油三脂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使之轉變為小分子量的脂肪酸,以供各種組織貯存和利用。呂氏等在肝寧抗脂肪肝的作用機制研究中發現肝寧能提高LPL活性,減輕游離脂肪酸對肝臟的損害。王氏等發現複方首烏飲能降低血漿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明顯改善細胞變性程度,降低脂質在肝臟中的沉積,保護肝組織,對脂肪性肝炎有治療作用。劉氏等發現降脂清肝方和丹參、薑黃可顯著降低血清FFA、升高肝組織LPL指標,治療脂肪肝。朱氏等發現煙醯水楊酸可顯著激活LPL,使肝組織脂變程度明顯減輕,對實驗性脂肪肝有明顯的預防作用。魏氏發現番茄紅素能使LPL、HL活性明顯升高,減輕肝組織變性、壞死程度,緩解肝組織的病理改變,肝臟脂肪沉積減少,治療脂肪肝。崔氏等發現泰脂安膠囊可以明顯升高血清以及肝組織內HL、LPL的活性,明顯減少肝內脂質的含量,改善肝臟病理變化,治療脂肪肝。崔氏發現橄欖降脂膠囊通過升高實驗大鼠肝臟和血清中LPL的活性,清除血中過多TC和肝細胞內甘油三酯,減輕肝細胞脂肪變性,達到降脂、抗脂肪肝目的。邢氏等發現西布曲明能使血漿LPL明顯升高,可通過減輕脂質過氧化促進肥胖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性肝炎的痊癒。王氏等發現祛肝脂合劑可以使血清LPL下降,降低脂質在肝臟中的沉積,保護肝組織,對脂肪性肝炎有治療作用。因此,通過提高LPL的表達,可降低血清中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血清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的水平,升高HDL-c的水平,避免高脂血症、脂肪肝的發生。

肝脂酶(HL)

HL主要分布在肝,由肝實質細胞合成,轉運到肝竇狀隙內皮細胞表面而發揮生理作用。HL可催化乳糜微粒(CM)和促進VLDL中的甘油三酯水解。孫氏等發現川芎嗪能使肝脂酶活性升高,脂肪變性明顯減輕,改善急性肝損傷性脂肪肝中脂肪的堆積,對肝臟有較明顯的保護作用。張氏等發現胡蘆巴總皂苷能升高肝脂酶的活性,且隨著給藥劑量的增加呈增高趨勢,促進肝臟脂質分解,對脂肪肝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任氏等發現薑黃素具有增加肝脂酶活性,促進脂質代謝,保護肝細胞作用。閻氏等發現清肝方、健脾補腎方、清肝健脾方可通過增加肝脂酶,促進脂質代謝,降低脂肪肝模型大鼠三醯甘油、膽固醇、轉氨酶,減輕肝脂肪性變和肝細胞壞死程度,保護肝細胞,達到防治脂肪肝的作用,其中以清肝健脾方效果最好。張氏等發現茶多酚可通過增加肝細胞膜及肝細胞中HL活性加強膽固醇逆轉運,降低血漿總膽固醇、LDL-c水平;肝細胞中HL活性增加,肝細胞內甘油三酯堆積減少,有利於脂肪肝的防治。HL缺乏可使血漿膽固醇和TG升高,形成高脂血症、脂肪肝。HL活性降低,能使乳糜微粒和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中的甘油三酯分解減少,進入肝細胞內的乳糜微粒和LDL中的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肝細胞內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導致甘油三酯在肝細胞內堆積。

其他

羥甲基戊二酸單醯輔酶A還原酶(HMGCR)

HMGCR是體內催化膽固醇從頭合成的關鍵酶,其活性大小直接影響著膽固醇合成的速度,影響著體內膽固醇含量的高低。有研究報告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總膽固醇異常率高於非脂肪性肝病患者,提示前者可能存在膽固醇代謝障礙。肝細胞脂肪變性後膽固醇合成代謝相關基因SREBP-2、HMGCRmRNA表達上調。人體內的膽固醇主要來自內源性途徑,HMGCR是膽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在膽固醇合成中具有重大意義。HMGCR活性增高,肝臟合成膽固醇增多,可使膽汁中膽固醇飽和指數上升。臨床證實HMGCR抑制劑可以降低TC、TG、LDI、VLDL的血漿濃度,提高HDL的血漿濃度。因此,若抑制此酶,則膽固醇的合成減少。閆氏等用辛伐他汀治療高脂血症性脂肪肝4周后使肝組織學恢復正常,提示HMGCR抑制劑可能對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也有治療作用。張氏發現槲皮索可以抑制脂肪變性人肝L-02細胞的增殖,減少其細胞內的脂滴儲積,降低細胞內膽固醇酯的含量,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槲皮素抑制HMGCR的表達有關。

卵磷脂膽固醇醯基轉移酶(CAT)

LCAT是一種血漿酶,在血漿膽固醇的酯化、膽固醇的逆向轉運及HDL的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LCAT參與膽固醇逆轉運,即指周圍組織、細胞內的游離膽固醇與血循環中的脂蛋白或某些大分子結合而轉運至其它組織(主要是肝臟)被利用的過程。膽固醇逆轉運促進組織、細胞內膽固醇的清除、維持細胞內膽固醇穩態。呂氏等在肝寧抗脂肪肝的作用機制研究中發現肝寧能提高LCAT活性,減輕游離脂肪酸對肝臟的損害。張氏等發現大蒜素在不同程度上可升高血清LCAT,減少肝臟膽固醇的合成、促進了血清和肝臟甘油三酯的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