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矗

胡錦矗

胡錦矗,男,四川開江縣人,1929年3月24日出生,1955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生物系,1957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脊椎動物研究班。西華師範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教授、原所長,世界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和“中國大熊貓研究的第一把交椅”。被譽為我國的“熊貓教父”、“熊貓教授”、研究“國寶”的“國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錦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省開江
  • 出生日期:1929年3月24日
  • 職業大熊貓研究專家、學者、教授
  • 畢業院校:西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 主要成就:被譽為“熊貓教父”
  • 代表作品:《臥龍的大熊貓》、《四川省珍貴動物資源調查報告》等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代表著作,

人物簡介

胡錦矗,男,1929年生於四川開江,動物學家,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中國大熊貓研究的標誌性和泰斗級人物,西華師範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教授、所長、碩士生導師,1987年國家科委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兼任中國獸類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動物學會理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動物協會理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熊類專家組成員,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中國臥龍自然保護區--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 於1983年共同建立)第一任主任,四川省大熊貓生態與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1974年開始從事野外大熊貓研究工作,對保護大熊貓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憲梓教育基金會一等獎獲得者,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授予胡錦矗教授的瀕危動物研究團隊“自然保護貢獻獎”最高榮譽稱號。2008年榮獲“斯巴魯野生動物保護獎”,2008年應邀接受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大家》欄目專訪。2010年12月,榮獲2010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2011年,應邀接受日本唯一的公共廣播電視台NHK電視台專訪,向客人介紹了大熊貓從發現到走向世界的歷程。
迄今已發表論文近200篇,出版專著20多部。榮獲國家級獎12項,省部級獎72項,其他榮譽、獎勵100多項。1985年開始從事研究生教育,已指導研究生80餘人,其中湧現出了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魏輔文、為青藏鐵路設計藏羚羊通道的楊奇森、我國海洋獸類研究權威專家楊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最年輕的熊貓專家張澤鈞、秦嶺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熊貓專家雍嚴格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專家和高級人才,很多已成為當今中國大熊貓等瀕危珍稀動物研究和保護領域的權威人士和中堅力量。

人物生平

1957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班畢業後,進入南充師範學院生物系(今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身)工作;
1960年代初,四川編省志,胡錦矗受命參加編寫動物篇。為對動物植物地貌地質進行摸底調查,從此開始野外考察;
1964年,接受四川省科研任務,為四川東部動物地理區劃提供科學材料,組織人員到全省各個山去採集動植物標本;
1973年前先後從事脊椎動物學教學和研究、長江水產資源研究;
1973年國務院召集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相關人員召開座談會,決定弄清野生大熊貓的真正數量,於是全國第一次大野外大熊貓調查(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野生大熊貓數量的全面普查)應時而生;
1974年 胡錦矗受命進入四川臥龍,組建一支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動物資源調查隊(又稱“野調隊”),組織和領導全國第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作為此次調查的隊長,他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貓棲息地;考察中,他發明了通過對大熊貓糞便比較分析研究確定大熊貓的年紀、種群數量、各種群中大熊貓的活動範圍及規律、成長史、發情期等。胡錦矗發明的這套方法後來被命名為研究野生大熊貓的“胡氏方法”;
1977年,胡錦矗及其帶領的“野調隊”經過為期四年、徒步9萬公里的野外調查結束,一份20多萬字的《四川省珍貴動物資源調查報告》出爐。憑藉胡氏方法,有史以來第一次調查出中國野生大熊貓的數量(2400餘只);此次調查還第一次查清了金絲猴牛羚等7種珍稀野生動物的數量和分布。根據《報告》反映的情況,國務院批准了將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原來的2萬公頃擴建為20萬公頃,同時直接促成了唐家河、小寨子、蜂桶寨、馬邊等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至此,大熊貓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和拯救工作正式上升至國家層面,大熊貓得到了初步拯救;
1978年,和有關研究人員在臥龍保護區建立世界上首個野生大熊貓觀察站(胡錦矗將其命名為“五一棚”,在這裡,胡錦矗堅持工作了7年,一邊向當地居民灌輸保護大熊貓的意識,一邊進行野生大熊貓生態觀察研究);
1980年,我國首次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五一棚”合作研究保護大熊貓工作,胡擔任中方和專家組組長、秦自生擔任副組長,聯合國動物專家、世界自然基金會喬治·夏勒(George Beals Schaller)博士任外方組長,合作中,無線電遙測技術首次運用於大熊貓研究領域,對野生大熊貓進行定位和有目的的跟蹤;
1983年,我國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期間,共同建立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惟一的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胡錦矗擔任第一任主任;
1985年,通過與世界自然基金會持續5年的合作研究工作,胡錦矗及其領銜的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貓生態環境和習性的著作——臥龍的大熊貓》;
1985年後從事研究生教育,先後三次帶領研究生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大熊貓研究項目;
1970年代中期,岷山地區缺苞箭竹大面積開花,有人主張將大熊貓遷往湖北神農架,胡錦矗經過詳細考證,寫出《大熊貓東遷宜慎重》科考報告並被國家科委採納,避免了不必要的大熊貓遷徙;
1980年代,寶興鹽井汪家溝,胡錦矗忍著惡臭解剖一隻死亡的大熊貓屍體,從中取出了2336條蛔蟲,大熊貓研究史上有了第一個關於蛔蟲病的詳細記錄;
2005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員來到四川,就大熊貓棲息地申請作為世界自然遺產進行考察,胡錦矗作為隨行唯一一位動物專家,他近乎完美的介紹,為“申遺”成功增添了一塊很重的砝碼。

代表著作

臥龍大熊貓》,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貓生態環境和習性的著作、
《大熊貓生物學研究與進展》、
臥龍自然保護區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生態生物學研究》、
《四川資源動物志》(第二卷獸類)、
《大熊貓的風采》、
《九萬里熊貓故鄉考察記》、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
《四川小河溝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
《哺乳動物學》、
《熊貓史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