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汝礪

胡汝礪

胡汝礪(1465~1510),明朝大臣。字良弼,號竹岩、竹山。寧夏左屯衛(今寧夏銀川)人。祖籍南直隸應天府溧陽縣(今江蘇溧陽),因祖父胡雄“以醫累,謫戍寧夏左屯衛,遂為寧夏人。”胡家從胡雄起,經歷胡璉、胡汝礪、胡侍,四代都是寧夏名儒學人。

基本介紹

  • 本名:胡汝礪
  • 別稱:胡良弼,胡竹岩,胡竹山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寧夏左屯衛
  • 出生時間:1465年
  • 去世時間:1510年
  • 主要作品:《竹岩集》
人物生平,歷史評價,

人物生平

胡汝礪智力超人,天資聰穎,自幼又受到家庭環境的薰陶和良好的教育,“七歲,誦孝經,喻大義”,“十三四歲,能詩賦文字”。22歲鄉試,中舉人,次年榮登進士。初授戶部主事,後升任戶部郎中。曾赴山西督餉,受到兵部尚書馬文升的重視,推薦他擔任大同知府。大同歷來是邊關軍防重地,山高皇帝遠,軍人專權,往往武人養兵自重,驕兵悍將,法紀鬆弛,不僅兵民痛苦不堪,還常常激起內部事變,引起邊外蒙古部落入犯,所以一般人都不敢到這裡擔任地方官。然而胡汝礪不計個人得失,不孚重望,“敢於任事,繩下以法,頗著治跡。”但是,終因地方積重難返,個人勢單力薄,不得不稱病要求免職回家休養。而後部尚書馬文升深知胡汝礪的艱難處境,便同吏部一起,向皇帝建議,堅決挽留這個有才幹的官員,並得到同意。胡汝礪又不得不勉為其難,堅守原位,為邊城的軍政建設上做了不少好事,受到軍民的愛戴。不久正德皇帝朱厚燳繼位,太監劉瑾結黨營私把持朝政。當時劉瑾看上了皇帝和文武大臣們都很器重年輕有幹才的胡汝礪,很想把他拉到自己的身邊為已所用。劉瑾是陝西興平(今陝西興平縣)人,寧夏隸屬於陝西,劉以大同鄉關係,把他視為鄉黨,千方百計拉攏這位有發展前途的官員。而胡汝礪名位思想也比較重,也想攀附這個在皇帝身旁一言九鼎的宮廷大管家,謀求自己更大的發展。於是一方“以希汲引”,另一方“急於乾進”,各有所求,一拍即合,從此胡汝礪被劉瑾“因援以為黨”。因為有了這個大靠山,胡汝礪就一路青雲步步高升。正德二年(1507年),從西安知府直接升任順天府丞,不到一年,又升任京兆尹(首都一把手),從此進身到統治階級的最高層,歷任戶部左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僉都御史。期間,曾先後提調順天鄉試,督理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兵馬糧餉。在宣府為劉瑾清理屯田十分賣力,還大膽劾奏英國公張懋等顯貴大員們侵占民田2000餘畝,更加獲得劉瑾的歡心。五年(1510年)召回京城,破格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的重要職務。胡汝礪在官場中上升速度之快,授任職權之重,在明朝的歷史上是很少有的,史家們以“早達”和“驟貴”來形容他的官運。但是胡汝礪命薄,2月升任,還沒有來得及坐到兵部尚書的寶座上,3月就先在上任的途中一命烏乎!

歷史評價

胡汝礪在政治上雖然投靠過禍國殃民的宦黨首惡劉瑾,但他得志時間還不長,本人也沒有乾過多少壞事,所以仍然被後人以孝子、孝臣和名儒稱道。另外,他在文史方面造詣較深,一生勤於筆耕,頗有建樹。尤其是為家鄉人民留下了一部內容豐富、學術價值很高的《弘治寧夏新志》。他還著有《竹岩集》數卷(已失傳)。寧夏人民為了表彰胡汝礪在文史方面的成績,還把他列為鄉賢受祀的行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