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柱泉古城

鐵柱泉古城

鐵柱泉古城位於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城西南36公里的馮記溝鄉暴記春村(鐵柱泉村)。古城呈矩形,南北長385米,東西寬360米。

早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總督延綏、寧夏、甘肅三邊軍務(三邊總督)、戶部尚書秦紘(1425——1505),就曾準備在鐵柱泉築城,“但非形勢所宜。是故不終其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後官至兵部尚書的劉天和,主持築鐵柱泉城,寧夏巡撫寧夏右副都御史字川張文魁、寧夏鎮守總兵官都督王效、按察事大夫譚誾協力修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柱泉古城
  • 地點鹽池縣城西南36公里
  • 南北長:385米
  • 東西寬:360米
  • 創建者:明  劉天和
  • 築城時間:嘉靖十五年(1536年)
古城東牆辟門置瓮城,瓮城南北28米,東西寬18米,黃土夯築,基寬10米,殘高4-8米,頂部殘寬1-3米,夯層厚約20厘米,原有磚石,早年已被拆除。古城內部分荒蕪,部分現為農田,地表散布著大量明代瓷器殘片和磚瓦等。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嘉靖十五年(153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後為兵部尚書)劉天和奉命治理三邊軍務。
他與中丞張文魁“同謀修鐵柱泉城,周回四里許,高四尋有餘,厚亦如之,城以衛泉,隍以衛城,工圖永堅。設操守官領之,置兵一千五百名,馬八十六匹,兼募土人守之”。城建成後,結束了170年來韃靼部落和花馬池民眾為食鹽和水草爭戰的歷史。當年“水涌如柱,泉水甘洌,日飲數萬騎弗涸”的局面今已不見,但泉水仍使百畝良田受益,居民飲水也依賴於此。
歷史資料
管律 ,明代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人。正德進士,曾任刑科可給事中。嘉靖十九年(1540年)管律撰嘉靖《寧夏新志》,其中有管律本人撰《城鐵柱泉碑》(又名《鐵柱泉記》)一篇,記述了寧夏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鐵柱泉和嘉靖十五年(153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後官至兵部尚書的劉天和,主持修築鐵柱泉城的歷史。今錄於後。
鐵柱泉古城鐵柱泉古城
城鐵柱泉碑(又名《鐵柱泉記》)
(明)管律
花馬池之西南、武營之東南、小鹽池之東北,均九十里交會之處,水涌甘冽,是為鐵柱泉。日飲數萬騎弗之涸。幅員數百里,又皆沃壤可耕之地。北虜入寇,往返必飲於茲‘是故散掠靈夏,長驅平鞏,實深籍之。以其嬰是患也,並沃壤為棄土百七十年矣。
嘉靖十有五年丙申,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松石劉公,奉聖天子命,制三邊軍務,乃躬涉諸邊,意在悉關隘之夷險、城砦之虛實、兵馬之強弱、道路之緩急,而畫御戎之策,以授諸將。是故霜行藿食,弗避厥勞。至鐵柱泉,駐瞻移時,喟然,諭諸將曰;“御戎上策,其在茲矣!可城之使虜絕飲,故不戰自憊,何前哲弗於是是圖哉?”
鐵柱泉古城
維時巡撫寧夏右副都御史字川張公謀,與公乃協力襄之。即年秋七月丙申,按察事譚大夫誾,度垣墉,量厚高,計丈尺。鎮守總兵官都督王效,率師徒具珍楨幹,役鎲鍤,人樂趨事,競效乃力。越八月丁酉,城成。環四里許,高四尋有奇,而厚如之。城以衛泉,隍以衛城,工圖永堅。
百七十年要害必爭之地。一旦成巨防矣!置兵千五,兼募土人守之。設官操馭,皆檢其才且能者。慮風雨不蔽之患,則給屋以居之。因地之利而利,則給田以耕之。草菜辟,禾黍茂,畜蓄蕃,棄於百七十年者,一旦大有資奕。其廨宇倉場,無一不備;宏綱細節,無一不舉;炫觀奪目,疑非草創之者。先時虜常內覘,河東諸堡為備甚勤。而必先之以食,雖翔價博易,猶虞弗濟。泉既城,虜憚南牧,則戌減費省,糴之價既不能騰,實又招來無窮之益。是皆出於公之卓識特見而能乎。入所未能。
今年丁酉,去茲泉南百里許,亘東西為牆塹,於所謂梁家泉者,亦城之重關,疊險御暴之計益密矣。借虜騁驕亡忌入境,騎不得飲。進則為新邊所扼,退則為大邊所邀,天授之矣。用是以息中原之擾,休番戍之兵,以寬饋餉之役,功在社稷,與黃河賀蘭實相悠久。 公之功,謂有紀極哉!
松石名天和,湖北麻城人。張謀,字川,名文魁,中州蘭陽人,俱正德戊辰進士。譚誾,西蜀蓬溪人,正德辛未進士。王效,陝西榆林人,正德丁丑武舉,法得備書。
鐵柱泉古城
雲莊管律撰。
駐鐵柱泉
明三邊總制李汶撰詩《駐鐵柱泉》一首。
駐鐵柱泉
明 李汶
泉開鐵柱水流澌,地主依然獻餼時。
夢斷翻嫌雞唱早,憂來卻很雁書遲。
寸心靡監擄臣節,百戰於襄答聖知。
客歲羽飛還此日,狂氛已報入東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