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溥

胡公溥

胡公溥(1914~2003),又名大海,字命照,號恩濤,惠來縣京隴人,建潮胡氏二十七世。其兄胡公木(累官陸軍上校,抗日期間曾任廣東司令官後方處主任,一九四一年榮膺二任潮陽縣縣長。居官廉正惠政於民。)胡公薄畢業於陸軍測量學校地形科、陸軍軍官學校廣州分校步兵科(即黃埔軍校)、陸軍大學第二期參謀學校情報科。學校畢業後就從事軍旅,1937年抗戰爆發後就一直在前線出生入死與日寇作戰,從國內到國外,從上海到緬甸,從一個少尉排長戰成一位上校團長,一直打到日本投降。他的事跡如今卻少頌揚記載,這裡敘述出來,遙祭我胡氏族人公溥公在天之英靈。

基本介紹

  • 本名:胡大海
  • 別稱:恩濤
  • 字號:命照
  • 所處時代:民國時期
  • 民族族群:惠來漢族建潮胡氏
  • 出生地:廣東惠來
  • 出生時間:1914
  • 去世時間:2003
  • 主要成就:抗日名將
以下是他參加的主要戰役: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上海地區對日軍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
是年7月底,日軍占領平津地區後,即以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展開對中國內地大規模進攻,重點指向華北。中國政府軍事當局為了牽制華北日軍的進攻,並準備抗擊日軍向上海的登入作戰,採取“先發制敵”的方針,首先圍攻駐滬日軍,會戰從此展開。
日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然占領了淞滬間灘頭陣地,但傷亡甚重,因此決定繼續由國內增派第9、第13、第101三個師團及特種兵一部的重藤支隊(台灣旅)到上海作戰。中國軍隊於21日也調整了部署,第3戰區由蔣介石兼司令長官,全線部隊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10月4日開始,日軍以大場鎮為目標發起攻擊。其主力兩個師團猛攻蘊藻浜南岸中國左翼軍和中央軍左翼陣地。中央守軍側後受到嚴重威脅。第3戰區即令由後方增援的第22集團軍加入該方面作戰。經10餘日反覆爭奪與激戰,左翼軍傷亡甚重。胡公溥在這次戰役中任陸軍教導旅上尉連長,參與浴血戰鬥。固守劉行、施公廟、廣福、南翔、大場一帶。頑強繼續與進攻日軍作戰。
徐州會戰
1938年2月至5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隴海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
在徐州會戰中最能體現中國軍人的精神的最典型的戰役是:台兒莊戰役 1938年3月20日,日軍第10師瀨谷支隊南進連陷臨城(今薛城)、棗莊、韓莊後,不顧第5師團和第10師團長瀨支隊在其兩側進攻受阻,孤軍深入,向台兒莊突進,企圖一舉攻占徐州。李宗仁以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率部固守台兒莊,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率部讓開津浦鐵路正面,轉入蘭陵及其西北雲谷山區,誘敵深入,待機破敵。3月23日,日軍由棗莊南下,在台兒莊北側的康莊、泥溝地區與守軍警戒部隊接戰。24日起,日軍反覆向台兒莊猛攻,多次攻入莊內。守軍第2集團軍頑強抗擊,與日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第五戰區以第20軍團主力向台兒莊機動,拊敵側背,與第2集團軍形成內外夾擊之勢,並令第3集團軍進至臨城、棗莊以北,斷敵後路。日軍為解台兒莊正面之危,速以第5師團坂本支隊從臨沂馳援,進至蘭陵北面的秋湖地區,即被第20軍團第52軍卷擊包圍。4月3日,第五戰區發起全線反攻,激戰四天,殲滅日軍瀨谷支隊大部、坂本支隊一部共萬餘人。其餘日軍殘部於7日向嶧城、棗莊撤退。胡公溥在徐州會戰中,參加台兒莊、歸德、開封、杞縣、閻王集等惡戰。時任教導旅的上尉參謀。
武漢會戰
1938年8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武漢地區抗擊日軍進攻的防禦戰役。
日第106師從九江沿南潯鐵路南犯。守軍第1兵團第29軍團和第4、第8軍等部依託廬山兩側及南潯鐵路北段的有利地形進行頑強抗擊,日軍進攻受挫。8月20日,日軍第101師團從湖口橫渡鄱陽湖增援,突破第25軍防線,攻占星子,協同第106師團企圖攻占德安,奪取南昌,以保障西進日軍的南側安全。第1兵團總司令薛岳以第66、第74、第4、第29軍等部協同第25軍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馬回嶺地區與之激戰,雙方成膠著狀態。9月底,日軍第106師團第123、第145、第147團和第101師團第149團孤軍深入,進至德安西面萬家嶺地區。薛岳指揮第4、第66、第74軍等部從側後迂迴,將其包圍。日軍第27師一部增援,在萬家嶺西面白水街地區被第32軍等部擊退。10月7日,中國軍隊發起總攻,激戰三晝夜,多次擊敗日軍反撲。日軍由於孤立無援,補給斷絕,戰至10日,4個團大部被殲。史稱萬家嶺大捷。胡公溥當時在187師先任上尉參謀,後任特務營少校營長,陸軍第廿三補充師第五團第一營少校營長、第一團中校團副,參與九江、德安、南昌、馬回嶺諸戰役。據家父細說當時情況,日寇進攻瘋狂,中國軍隊抵抗慘烈,187師的師長彭霖生身先士卒,軍紀嚴明,全師戰到最後只存幾百人。家父諱大道(名文才,字命生,後以字為名,現還健在,在汕頭和我駐在一起)時在炮兵營,在德安時,公溥要上更前的前線,家父現還記得當年曾送一首詩給戰友,詩云:
戰將千員咆雷霆,
振動天地驚聲行。
旗搖飄飄東北闕,
聲播天下為國寧。
詩從側面表現了當時的青年們關懷天下為國奮戰的豪情與壯志。
中國軍隊英勇抗擊,也消滅了日軍有生力量(日軍承認傷亡共2.1萬餘人,其中將校級軍官近700人),打擊了日軍的器張氣焰。從此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粉碎了日寇想在短時間內滅亡中國的夢想,體現了中華民族覺醒與不屈、頑強與奮勇的精神。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二十六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美、英、中、蘇四國首先在宣言上籤字,宣言的簽署,表明了共同對抗德意日的反法西斯陣線的建立。
英國感到在遠東利益受到威脅,想藉助中國的武裝力量來支援、保護他在這一地區的利益。而這時中國東部海岸線已被日軍封鎖,中國政府能從美國或其他方面獲得數量有限的軍械、彈藥、汽油、載重汽車、鐵路材料等物資都需要由緬甸經滇緬公路運輸到國內,從戰略上看,確保這條運輸通道至關重要,這也是打擊日本侵略者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中英的利益有相同之處,英國與中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組成遠征軍,與英國在緬部隊共同抗擊即將侵犯緬甸的日軍。在《聯合國家宣言》簽署的同時,羅斯福建議成立中國戰區,請蔣介石擔任中國戰區的司令,對中國、越南、泰國的對日軍事行動統一指揮。蔣介石表示同意,但要美國派一名高級軍官來華擔任他的參謀長。美國派遣史迪威將軍來華,作為蔣介石的參謀長。根據日軍在東南亞的進展情況,經多次協商,中國遠征軍於一九四二年三月入緬,開始了第一次入緬的戰鬥。
中國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計十萬人,衛立煌為總司令,但其未到位,後由羅卓英任總司令,杜聿明為副總司令。當時各部隊的情況是:
第五軍 軍長:杜聿明(兼)
第九十六師 師長:余韶
第二00師 師長:戴安瀾
新編第二十二師 師長:廖耀湘
新兵訓練處 處長:黃翔
第六軍 軍長:甘麗初
第四十九師 師長:彭壁生
第九十三師 師長:呂國銓
暫編第五十五師 師長:陳旭喜
團長:胡公溥
第六十六軍 軍長:張軫
新編第二十八師 師長:劉伯龍
新編第二十九師 師長:馬維驥
新編第三十八師 師長:孫立人
當時在緬甸的英國部隊情況是:
總司令:胡敦
英緬軍第一軍團 軍團長:斯立丹
英緬軍第一師 師長:史考特
英印軍第十七師 師長:史密斯
英駐緬空軍 指揮官:羅奧
日軍入侵緬甸前後,英國軍隊駐緬總司令改為由亞歷山大擔任,胡敦為總參謀長。
一九四二年初,日軍侵犯緬甸,自南向北分三路進擊:西路沿依洛瓦底江而上,東路沿薩爾溫江而上,中路由仰光沿鐵路而上。中國遠征軍與英軍共同商定,西路之敵由英軍當之,中國遠征軍第六十六軍協防;東路之敵由中國遠征軍第六軍當之;中路之敵由中國遠征軍第五軍當之。一九四一年底前中國遠征軍的軍隊已抵雲南中緬邊境,英國政府一直未同意中國遠征軍入緬。到了一九四二年二月底,日軍大舉進攻緬甸,仰光岌岌可危,英國才要求中國遠征軍入緬。中國遠征軍的遠征即行開始。三月三日,蔣介石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入緬作戰事宜,蔣在會議上還特別指出,這次在緬作戰,森林眾多,要研究在森林地區的作戰方法。二00師於三月七日夜到達同古。戴安瀾準備戰死同古,他指示:師長戰死,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營各級亦是如此。全師上下,雖面臨日寇的圍攻,但在師長的帶領和鼓舞下同仇敵愾,鬥志旺盛,從三月十八日至三月二十九日,打退日寇無數次的進攻。十天的戰鬥,日寇被遠征軍消滅五千多人,中國軍隊僅損失一千多人。同古之役給日寇以重創。蔣介石說,同古之役的勝利,是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日本軍隊的武士道精神。
日軍攻陷東吁後,以第56師團分向毛奇、雅多進攻。第6軍先後在毛奇、壘固、和榜、雷列姆地區阻擊日軍,並在薩爾溫江以東的緬泰邊境地區,對日軍進行作戰後回國。第200師在和榜地區阻擊日軍北犯,並克復東枝。在轉移途中與日軍發生激戰,師長戴安瀾受重傷後犧牲。此後第200師、第96師經騰衝、維西向怒江東岸轉移。第5軍直屬部隊、新編第22、第38師經太洛、新平洋轉移至印度東北邊境雷多地區。
四月十七日,英軍第一師及裝甲七旅七千多人在仁安羌被日軍一個大隊(一千多人)包圍,新三十八師孫立人部隊前去解圍脫離險境。從此英軍無心再戰,並開始向印度撤退。杜聿明一部至七月底到達印度,至此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戰鬥結束。
十萬遠征軍,回國時僅剩下四萬餘人,而在緬與日軍戰鬥傷亡人數僅占整個傷亡人數的五分之一,其餘皆是撤退時的傷亡,而其中團以上的將領在第五軍竟有四員之多,真是悲壯慘烈。
在中國遠征軍中,胡公溥初時任第六軍五十五師中校副團長,1943年任上校團長,後任陸軍十萬青年軍第二00師上校團長。參加仰光、同古、毛奇、壘固諸戰役,並擔任中英美聯軍毛奇地區上校指揮官。參與克服緬甸、打通滇緬公路的戰役。在八年抗戰中,胡公溥長期奔走於前線,縱橫大江南北、浴血中外戰場,奮勇抗擊日寇。參加中外抗日戰爭,大小近百次之多。抗戰勝利後任陸軍第六軍軍部上校參謀,1945年因傷調養而退役離開軍隊。旋即赴港從商。
綜觀公溥的軍事生涯是與抗戰分不開的,他把青春獻給抗日戰爭、獻給中華民族。對於這位勇將因抗戰不在潮汕,長期不在潮汕生活,較少人了解,適值今年是抗戰勝利六十二周年之際,我們不要忘記這位潮汕好男兒,這位鮮為人知的抗日英雄。寫到這裡筆者看到十年前潮陽籍香港學者林建翰先生所贈給公溥的詩,以此作結:
羊石同游五十年,
胡侯少日誌揚鞭。
抗倭援滬初諳戰,
征緬助英奮並肩。
忠報國 義紓邊,
餘生今喜獻桃筵。
武莊三不家風在,
孰繼邦衡斬檜箋。
其兄胡公木,亦是當時潮汕名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