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國家博物館

肯亞國家博物館

肯亞國家博物館(KenyaNationalMuseum)位於奈洛比市中心,系中東部非洲乃至全非最為著名的博物館之一。1910年由東非自然歷史協會發起修建。60年代擴建。除總部奈洛比展館外,下設16個地區博物館和幾處歷史遺蹟陳列館。館內陳列有人類、鳥類、海洋生物起源和地質演變等方面的展品以及古代地圖和繪畫等。肯亞國家博物館也是奈洛比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肯亞國家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收藏、科學的分類和多種學術活動而發展成為東非生物考古的科研機構和科普活動中心。為人類起源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的利基教授夫婦和動物行為學家珍妮.古道爾博士都曾經在該館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肯亞國家博物館
  • 外文名稱:KenyaNationalMuseum
  • 地點:Museum Hill, P.O.Box 40658, Nairobi
  • 竣工時間:1910年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建設宗旨,展館特色,館藏文物,綜述,珍藏品,中國文物,考古發現,直立猿人,人類化石,重要活動,合作考古,

建設宗旨

博物館宗旨為:收集歷史文獻、文物;研究並展示古今文化和自然遺產;增強人類對文化自然遺產的了解、鑑賞力、保護意識及管理套用能力。奈洛比展館設有自然歷史展廳、肯亞文化展廳、肯亞裝飾藝術展廳,陳列有人類、鳥類、海洋生物起源和地質演變等方面的展品以及古代地圖、繪畫等。除收藏文物外,博物館還從事古生物學、鳥類學、無脊椎動物學、哺乳動物學、爬行動物學和植物標本學等學科的研究。博物館在生物、地質和考古方面的收藏享譽非洲,在人類學、古生物學方面的研究與收藏聞名於世。
肯亞國家博物館(圖2)肯亞國家博物館(圖2)

展館特色

博物館從肯亞的歷史、民族風俗、裝飾藝術等多個方面向世界遊客展示著自己獨特的歷史人文風貌,豐富而又神秘。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博物館內的自然歷史展區。非洲向來被認為是人類生命的搖籃之一,而肯亞國家博物館對人類起源這一部分做了詳盡的展出,生動地為遊客描畫出人類演變和進化的歷史。
除此之外,博物館設有介紹海洋生物、飛禽走獸的進化演變,肯亞國家地質變化等多方面的自然信息展出。眾多展館中,禽鳥館以其900多個栩栩如生的仿真鳥類標本應得眾多遊客青睞,成為當之無愧的最受歡迎展館。 博物館收藏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同時兼具科研、考察能力,多年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文物進行了不斷地研究、探索,服務了一波又一波慕名而來的遊客。

館藏文物

綜述

展品簡介館內展出的各個時期的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的頭蓋骨為人類起源與非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考古廳內立有200萬年前的巨象化石。石窟壁畫展室中有一幅距今約2.9萬年前的壁畫,從壁畫上可以看到遠古人類的生活情景,羚羊成群,野馬狂奔,已經完全直立的人在林中和獸群搏鬥。禽鳥館的數十排玻璃櫃內展出了900多種鳥類標本。其中有高達9.7英尺、體重350磅的鴕鳥;有1977年從芬蘭出發,飛行2.1萬多公里來到肯亞的燕子。

珍藏品

肯亞平臉人發現“肯亞平臉人”頭骨化石是在肯亞北部圖爾卡納湖西岸的半沙漠地帶發現的,珍藏在肯亞國家博物館裡。這批頭骨化石年齡在320萬年至360萬年間,與南方古猿生活在同一時代。雖然化石已經變成碎片,但經拼合成為一個相當完整的頭骨。由於它有著與南方古猿完全不同的特徵,因此肯亞國家博物館的著名古人類學家梅亞維·利基認為它屬於一個新的原始人種。 在發現“肯亞平臉人”之前,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人類的臉是在200萬年前才開始變平的。20世紀70年代,古生物學家曾經在圖爾卡納湖東岸發現一個古人類頭骨化石,雖然其大腦很小,但卻長著與現代人臉非常相似的平臉,而且牙齒也很小,後來測定他的年齡約為180萬年。但這一次發現的“肯亞平臉人”的年齡幾乎是他的兩倍。
儘管利基認為“肯亞平臉人”屬於一個新的原始人種,但也有專家認為“肯亞平臉人”可能只是“露茜種”的一個亞種,或者與“露茜”同屬不同種。因為平臉人雖然具備了平臉、小牙等先進特徵,但也有一些比“露茜”還原始的特徵,例如他的耳道很小,腦容量僅與黑猩猩相當等。由於在附近發現的骨骼化石都不完整,因此還很難確定平臉人的確切屬種。

中國文物

館內還展出了數十件從肯亞海岸省出土的中國古代文物,包括青花瓷盤、瓷瓶和茶具,有的已經破碎,但是“大清嘉靖年制”、“大清”和“長命富貴”等字依然可見。這裡還展出了各種鳥類和昆蟲標本,以及終生定居肯亞的澳大利亞女畫家、動物學家、環保志士喬伊.亞當森的許多以肯亞部落生活和花木為題材的作品。還有肯亞各部族的兵器、裝飾物和首飾等。

考古發現

直立猿人

直立猿人猜想,肯亞首都奈洛比國家博物館裡的幾位主角互相併不認識-他們生活在一百萬年前如今肯亞的圖爾卡納湖畔。他們屬於兩種早期猿人-直立猿人和能人。他們的骨骼化石在肯亞國家博物館展出。而讓科學家激動的是這兩種猿人的血親關係。新的發現動搖了至今古人類學家公認的人類進化史的理論。 博物館館長伊德勒博士講述了這個至今最令人科學家激動的發現:“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一個直立猿人頭蓋骨。另一塊化石是能人的上顎骨。這個能人大約生活在一百四十萬年前,是目前能人化石中最年輕的一個。”
肯亞國家博物館(圖6)肯亞國家博物館(圖6)
而這一考古發現的特別之處在於,那位直立猿人的年代比能人的還要久遠。這就完全打亂了科學家的劃分。因為科學家一直認為,直立猿人是由能人進化而來的。而科學家推測,能人和直立猿人有可能在地球上-即在如今的肯亞北部地區並存了很長一段時間。
此外,這個直立猿人的頭骨很小,比迄今為止發現的同類頭骨小得多。科學家對此的解釋是,這塊頭骨是一位雌性直立猿人的。而雄性直立猿人的頭骨要大得多。古人類學家姆布阿解釋說,這種區別在猴子和大猩猩身上也能看到:“我們可以看看大猩猩。雄性就比雌性大得多。而我們現在獲得了第一個證明直立猿人也是如此的證據。這一點的重要性在於,這是一種動物處於較原始狀態的證明。”
直立猿人與大猩猩的血緣關係可能比現代人的關係還要近,也包括他們的性行為。最大的區別在於,直立猿人屬於濫交型,沒有現代人的配偶現象。
肯亞國家博物館肯亞博物館珍藏了許多肯亞人過去用過的生活用品,從中可以知道肯亞人舊日主要以漁獵為生。而當中的鐵路展覽廳亦別具意義,因為奈羅比的歷史與鐵路大有關係。因為於1899年,英國人為了修築全長1000公里,由蒙巴薩通往維多利亞湖的鐵路時,鐵路的其中一個總站就是如今的奈羅比,所以奈羅比可以說是由鐵路發展出的城市。另外,館內亦展出全世界第二古老的人頭骨,及多種候鳥標本,值得遊客仔細看。

人類化石

肯亞國家博物館宣布,1984年2月23日一批科學家在巴林戈湖以西的塔巴林發現了500萬年前的一塊人科成員化石,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祖先的化石。這塊化石是一塊帶有兩個臼齒的下頜的碎片。它在形狀和大小上同南方古猿阿法種相似,南方古猿阿法種距今約300萬至400萬年。發現這塊化石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填補了約1700萬年前至約370萬年前人類起源化石記錄的空白,這是人類從類人猿中分出來的時期。在這塊人科成員下頜化石的附近還發現了羚羊、犀牛和象等動物的化石,這說明這塊乾旱的地區大約在500萬年前雨水充足,草木茂盛.在肯亞發現的這塊化石比在坦尚尼亞的拉埃托利和在衣索比亞的哈達爾地區發現的化石約早100萬年.肯亞坦尚尼亞衣索比亞因發現了對研究人類進化有價值的人科成員化石而聞名於世,被稱為“人類的搖籃”。1984年10月18日肯亞國家博物館館長利基博士宣布,在肯亞北部圖爾卡納湖西岸發現了160萬年前一具最完整的直立人骨骼化石.直立人是早期人類的祖先.發現的這具骨骼化石是一個12歲的男孩,高1.63米。這就證明直立人實際上同現代人一樣高。直立人化石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發現的,後來在中國發現北京猿人。北京猿人估計是在50萬年到70萬年前,而這次新發現的化石要早大約100萬年。更重要的是,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的直立人骨骼化石,只少左臂和右手、右臂肘關節以下部分以及雙腳的大部分。除了直立人化石外,還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其中許多是現 在已經滅絕的動物,例如巨大的短脖子長頸鹿和長著銳利的長犬牙的老虎
肯亞國家博物館(圖7)肯亞國家博物館(圖7)

重要活動

2001年5月9日晚,兩名肯亞人在首都奈洛比的國家博物館觀看一件裝穀物的容器。一個以“正在消失的珍寶”為主題的展覽當晚在肯亞國家博物館開幕,數十件從肯亞各地徵集來的手工製作的民間生活用品以及許多相關的圖片在這裡展出。展覽向觀眾介紹肯亞各地區、各部族民眾精湛的手工藝技巧和豐富的文化積澱,以此喚起肯亞人的民族自豪感。為慶祝“國際博物館日”,肯亞國家博物館在2010年5月18日至24日一周時間內向預約參觀者部分開放博物館古人類化石研究所。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將為觀眾介紹博物館在古人類化石收藏和研究方面的成果,並展示部分古人類化石。參觀者還能有幸看到肯亞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圖爾卡納男孩”古人類化石,該化石是一個擁有160萬年曆史的人類化石,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完整的一具古人類化石。
肯亞國家博物館(圖8)肯亞國家博物館(圖8)

合作考古

中國專家將赴非洲尋找鄭和沉船
2010年2月23日上午,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肯亞國家博物館舉行簽字儀式。兩國專家將通過對肯亞拉穆群島地區水下及陸上文化遺存、遺址、遺物的考察、發掘,進一步破解中非古代文化交流、經貿往來的一些歷史疑團。中國專家還將赴肯亞尋找傳說中的鄭和船隊的沉船。
肯亞國家博物館(圖9)肯亞國家博物館(圖9)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介紹,該項目經過了5年的調查、論證和籌備。合作考古內容主要包括對肯亞拉穆群島及其周邊水域水下文化遺存進行科學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對肯亞馬林迪市及周邊地區陸上古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以及對以往肯亞沿海地區出土的中國文物進行調查研究。
據悉,中肯本次考古合作項目為期3年,商務部將其作為重要援外項目無償出資約2000萬元的項目經費。每年中方派專家等人員赴肯工作2至3個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每年只有兩個旱季可以發掘,即6月到9月和12月到次年2月。肯亞國家博物館館長法哈透露,預計今年7月份會有中方小組先期到肯亞開展籌備工作,主力人員後續到達。
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趙嘉斌介紹,在肯亞沿海地區包括馬林迪在內的5個區域內展開的考古發掘和調查中已經出土了一些沉船碎片和大量的中國古代瓷器,瓷器的年代從元代到清代都有。
“只是不知道這些瓷器是中國人帶來的還是阿拉伯人帶來的。”肯亞國家博物館法哈館長稱,對已出土文物的鑑定也是本次合作的重要項目。他介紹,出土的中國古代瓷器大部分館藏於肯亞國家博物館。所有項目出土文物如果出於研究目的,根據國際公約,通過簽署進一步的協定可以借給中國展出。
水下考古,追尋傳說中鄭和船隊沉船
2005年,拉穆群島一位名叫姆瓦瑪卡·謝里夫的女孩自稱自己是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所率領船隊船員的後裔,來到中國“尋根問祖”。昨天,法哈稱,鄭和船隊在拉穆群島地區曾有一艘航船沉沒一直是個傳說。而此次中肯考古目的之一是驗證傳說。
中方有關專家介紹,水下考古還沒有找到這條船。2005年去當地考察的時候專家鑑定了此前當地從海底打撈出的一塊沉船的碎片,結果證實是元代印尼的一條船,與鄭和船隊無關。但肯亞國家博物館方面仍表示希望通過考古找到這艘鄭和船隊在肯亞的沉船。“如果能找到沉船,我們就在沉船當地立一座紀念碑,紀念鄭和下西洋。”
陸上考古,發掘中國古文獻中的非洲古城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介紹,早在公元9世紀,中國古代的文獻就記載了肯亞馬林迪王國的情況,而馬林迪是肯亞的大城市,古城已經隨著河口的沙化隱去。2006年受國家文物局委託進行的前期調查中,在肯亞幾個遺址發現了相當數量的9世紀中國文物,表明當時兩地已經有了切實的交往。據透露,中方陸上考古人員已經在馬林迪選擇了3個地點作為突破口進行挖掘,探尋9世紀、10世紀時候的馬林迪古城。預計挖掘總面積大約為1600平方米,挖掘工作主要由中方派人員組成考古隊完成。肯亞方面相關業務人員也將參與其中。中方首批赴肯陸上考古隊將由9名隊員組成,預計最快今夏到達馬林迪。
考古幕後,肯來華受訓人員為華裔
鄭和船隊在肯亞拉穆群島地區沉船的傳說中,船上的船員逃生至島上,他們教當地人如何耕地種田,結網捕魚。後來,他們定居下來,與當地人通婚,代代繁衍至今。昨天,肯亞國家博物館法哈館長證實,拉穆群島地區確實有保持中國傳統生活習俗的村落,一個小島嶼上至今還有中國人的後裔在那裡生活。
早在2007年6月,肯亞國家博物館派兩位學員到中國接受水下考古中深海潛水和生存技能等培訓,現已順利結業。這兩位學員便是中國人的後裔。兩人正在當地收集整理文獻、資料,研究海岸的潮汐變化、海上氣溫、濕度、何時適合下水等問題,為後續工作展開做準備。
歷史背景
鄭和曾兩次到達肯亞
歷史記載,自宋代以來特別是明代以後,中國與非洲的經濟、文化往來逐漸增多。這些交往主要是通過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的。15世紀鄭和下西洋曾兩次到達地處非洲東海岸交通要道的肯亞沿海海域。
據資料記載,中肯考古專家對拉穆群島進行初步考證後得出了三點結論:第一,拉穆群島仍居住著中國人後裔,相傳他們是鄭和船員的後代;其次,拉穆地區是中國古瓷器的倉儲之地,在肯亞發現的40多處中國古瓷遺址中,拉穆地區是最重要的一個;第三,拉穆群島的帕泰島附近海域可能有中國沉船。專家們指出,此次中肯聯合考古有望進一步解開一些神秘的歷史謎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