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瓦瑪卡·夏瑞福

姆瓦瑪卡·夏瑞福(Mwamaka Shariff)是肯亞海濱拉穆群島一個偏遠小村莊土生土長的普通女孩,是聞名當地及整個肯亞的“中國女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姆瓦瑪卡·夏瑞福
  • 外文名:Mwamaka Shariff
  • 類型:肯亞的“中國女孩
  • 拉穆群島:肯亞北部海域
  • 性別:女
人物簡介,中國元素,中國古碗,中國女孩,求學良機,誰發現了,

人物簡介

拉穆群島位於肯亞北部海域,該地區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即與東方聯繫密切。據中國史料記載,明朝鄭和船隊曾於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抵達馬林迪、蒙巴薩等東非沿岸城市。這是中國人到達東非的最早記錄。而拉穆群島恰好位於環印度洋航線的交通要道,是鄭和船隊前往上述東非沿岸城市的必經之路。
目前,拉穆群島上仍生活著一些中國人的後裔。而這個名叫夏瑞福的“中國女孩”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這主要是因為中國駐肯亞使館和一些中國記者前往調查採訪後發現,她和她的母親長得最像中國人。
姆瓦瑪卡·夏瑞福姆瓦瑪卡·夏瑞福

中國元素

齊里亞馬是肯亞國家博物館駐蒙巴薩的濱海考古部主任,專門負責關於“中國人在東非海岸”項目的考古研究。他說,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至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
首先,拉穆群島中的帕泰島上仍居住著中國人的後裔。
根據當地的民間傳說,幾百年前,一艘中國商船在附近海域觸礁沉沒,中國水手在該島南端的上加村登入,後來遷至西尤村,並繁衍至今。雖然沒有文字記載或直接物證來證明這些人的祖先是中國人,但他們仍堅稱自己是中國人的後裔,因為這是世代相傳的家訓。
齊里亞馬說,該島的中國人後裔約有50人左右,整個肯亞濱海地區也可能只有近200人,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以及來此旅遊考察的中國人日益增多,當地自稱是中國人後裔的村民也越來越多。由於這裡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對數百年前的事情根本沒有文字記載,有關研究只能依靠當地人口頭相傳的歷史。這些中國人後裔家中有歷代相傳的古瓷器,多數人的面目特徵與當地人有較大差別,其中有些人頗像中國人。其次,拉穆地區是中國古瓷器的儲倉。
拉穆群島上的“瓦上加”人拉穆群島上的“瓦上加”人
齊里亞馬指出,在肯亞發現的中國古瓷的遺址共有40多處,拉穆地區是最重要的一個。這裡曾出土中國9—10世紀的瓷器,這是迄今整個東非海岸發現的最早的中國瓷器。此外,這裡還曾發掘出大量16世紀、特別是17、18世紀的中國古瓷,其中絕大部分是青花瓷。當地自古以來也有在居室牆壁、墓穴四周飾以中國瓷器的風俗,用以表明主人的身份或地位。拉穆博物館也展覽有自12世紀以來各個時期的中國古瓷。
第三,肯亞拉穆群島的帕泰島附近海域可能有中國沉船。
近幾年來,當地漁民多次從該海域打撈上來完好的古瓷器和陶罐,有些上面刻有漢字,有些印有龍的圖案,表明這些東西必定來自中國。肯方專家稱,不斷有如此完好的古代物件從該海域打撈上岸,說明一定有大型沉船在此。

中國古碗

五百多年前,兩艘中國商船在帕泰島附近海域觸礁沉沒。水手們紛紛乘小船或游泳死裡逃生,來到帕泰島上的上加村定居下來。後來,島上發生部族衝突,上加村成了一片廢墟,村民遷至附近的西尤村並一直繁衍至今。中國水手當年上岸時帶來的瓷器、絲綢等,這些東西後來要么用來與當地人交換生活用品,要么便成了傳家之寶。
出土的中國瓷器出土的中國瓷器
夏瑞福說,她家的中國古碗便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現在僅存一個,是由她姥姥傳給她媽媽的。“小時候,姥姥就常給我講關於中國沉船的故事,並說我們就是這些中國水手的後裔”。
如今,這隻古碗也成了她們是中國人後裔的見證之一。每當有記者前去家中採訪,夏瑞福的媽媽便會向人們介紹這隻古碗。

中國女孩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作為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江蘇太倉市舉行“鄭和航海日”大型紀念活動,並盛情邀請這個肯亞女孩作為特邀嘉賓之一到太倉參加有關活動。更為可喜的是,在中國駐肯亞大使館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夏瑞福已經獲得中國教育部特批的公費留學名額,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資助到中國讀大學。
談起尋根之旅和求學良機,夏瑞福無法掩飾內心的興奮,“我非常高興,朋友們和家人也都為我感到自豪,我期待著到中國去”。
這個幸運的“中國女孩”在2002年12月初第一次見到了前往她家探訪的中國人,也迎來了自己命運的轉折點。
當時,中國駐肯亞大使館得知拉穆群島有著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遺存及海濱一帶的部分肯亞人自稱是中國古代水手的後裔後,便派外交官前往拉穆群島,就有關中國與東非沿岸早期交往情況進行實地考察,並希望直接找到古代中國水手的後裔。兩名外交官在後來的考察報告中寫道:
“在村長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幾名自稱是古代中國水手後裔的人。他們雖然無法拿出證明其祖先是中國人的直接物證,也無法確定祖先何時乘船到此,但仍堅稱自己是中國人的後裔,因為這是其世代相傳的家訓。當地村民稱他們為‘瓦上加人’,意思是自上加村而來的人,借指他們的祖先是從上加登入的中國水手。“‘瓦上加人’已經完全融入當地社會,目前共有4戶,約四五十人。在我們接觸的幾名‘瓦上加人’中,多數膚色較當地人淺,面目特徵亦與當地人不同,但與中國人已有很大差別。只有一對母女的五官及頭髮頗像中國人。母親今年60歲,有5個子女。當日在家的女兒17歲,在鄰島上中學。”
姆瓦瑪卡·夏瑞福的媽媽姆瓦瑪卡·夏瑞福的媽媽
報告裡說的在鄰島上中學的女兒就是夏瑞福。

求學良機

夏瑞福是幸運的,但她也很有志氣,有著遠大的理想。在第一次遇到中國大使館的兩名外交官時,她便表達了自己想到中國求學的願望,並表示自己立志做一名優秀的醫生,以改變家鄉缺醫少藥的面貌。
不久前,夏瑞福在接受採訪時,拿出了使館以及一些中國記者給她寫的信讓記者看。她說:“他們在信中都鼓勵我好好學習,這些信給了我莫大鼓舞。”
2004年12月19日—22日,中國駐肯亞大使郭崇立在拉穆群島考察途中,專門會見了夏瑞福。返回使館後,郭大使要求主管教育的官員積極與中國教育部聯繫,為夏瑞福爭取公費留學的名額,並得到了積極回應。2005年3月19日,中國駐肯亞大使館正式向新聞界宣布,只要夏瑞福拿到高中畢業證書及應有的推薦信,中國教育部將特批給她一個公費留學名額,她將能在今年晚些時候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資助到中國讀大學。
在中國學習在中國學習
今年6月,夏瑞福順利地通過考試,高中畢業。作為中國人後裔,可以到中國留學,尤其是在今年人們紀念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航海壯舉600周年之際“返鄉”尋根並求學,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夏瑞福已正式獲得了公費留學中國的名額,赴中國求學。

誰發現了

夏瑞福成了新聞人物,她家所在的西尤村如今也以仍有中國人後裔存在而備受關注。該村位於帕泰島腹地,交通閉塞,幾乎可以說與世隔絕。那么,是誰發現了這裡有“中國人後裔”呢?
這一問題至今尚沒有定論。據說,早在十多年前,一個西方國家的記者到拉穆旅遊度假,在飯店就餐時偶然聽一個服務員說自己是中國人的後裔,職業的敏感使其隨即進行了調查採訪,並報導了東非海濱生活著中國人後裔這一訊息。
1994年,美國女作家李露曄(Louise Levathes,李露曄是她為自己起的中文名)出版了她為鄭和撰寫的傳記《當中國稱霸海上》,書中敘述了自己在肯亞邂逅的傳奇:一個黑人告訴她,自己是肯亞帕泰島中國商船遇難倖存者的後裔。
李露曄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撰稿長達10年,1988年時訪問過英國漢學大師、《中國科技史》總編李約瑟博士,後者當時請她協助修訂《中國科技史》中的航海技藝部分,從那時開始,李露曄對研究鄭和產生了濃厚興趣。
1999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紀思道沿著李露曄指引的方向探訪了肯亞拉穆群島中的帕泰島,並撰文介紹了他在帕泰島上採訪中國人後裔的經過。他還提出一個大膽推想:這些自稱有中國血統的人,很可能是鄭和部下的後裔。
紀思道當時是《紐約時報》東京分社的社長,精通中文,並且也對研究鄭和有著極大興趣。但是,他為什麼會想起到帕泰島去探尋中國人後裔呢?他在文章中說,一是因為曾在一些學術性刊物看到過介紹東非與中國歷史淵源的文章,二是數年前曾聽一個肯亞人談起過拉穆群島上的中國文物與中國人後裔,三便是李露曄的書中給了他啟發,促使他下決定前去偏遠的帕泰島採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