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提肌

肩胛提肌

肩胛提肌,位於頸項兩側,肌肉向上部位於胸鎖乳突肌深側,下部位於斜方肌的深面,為一對帶狀長肌,起自上4塊頸椎的橫突,肌纖維斜向後下稍外方,止於肩胛骨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緣的上部。有上提肩胛骨並使肩胛骨下迴旋的作用。是頸椎負擔很重的一塊肌肉。肩胛提肌不應強化。這塊肌肉過分緊張會使柔韌度下降,保持引起肩帶上舉狀態(即聳肩)。長期聳肩姿態將引起頸部不適和頭部供血不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肩胛提肌
  • 外文名:levator scapulae
  • 類型:肌肉名稱
  • 領域:人體肌肉解剖
  • 位置:頸項兩側
作用,主要症狀,治療方法,肩胛提肌損傷,

作用

近固定時,使肩胛骨上提和下迴旋。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頭向同側屈和輕度迴旋;兩側收縮,使頸伸。

主要症狀

頸側上部呈酸脹性疲乏因倦,並有重壓感覺。肩胛上區不適,多於勞累、外感受涼時症狀加重,頸部不適,伸側頸部,感覺局部僵緊。
病灶體徵:可於上頸側,自乳突後下方起,延頸椎橫突外緣,觸到貼緊性的索樣筋結。肩胛內上角,可觸及粗糙狀的筋結點,異常敏感,切按則劇痛。下頸肌外側束,細查可見索樣筋結。

治療方法

採用綜合理筋法治療,手法及針刺治療,皆以該肌筋的起始及終止點為治療重點,即關刺法所稱的“左右盡筋上”的施治方法,以固灶行針法刺治,一般以點刺法刺治,施治量視病情、病者接受程度而度,常於左右盡筋上及該肌行程中段,三者各施以刺治一針。理筋方法,單純局限型者,運用“鉗弓手”的指合力,以大拇指的指尖功能,置於頸外側肩胛提肌起始部形成的索樣筋結面上,置呈垂直切角,施以切按、切撥的手法施治;患者往往獲得非常舒適之感覺,繼之將施治的部位移向下頸外側,在頸外側肌群中,運用捏治手法。首先探索到肌群中的結索樣物,爾後由內向外,將僵緊的肌腹,作徐緩性的捏治,最後將拇指尖置於肩胛內上角內側,以彈撥法及切撥法,對肩胛提肌止點附著的筋膜,施行治療;該點的敏感性非常敏感,宜運用較輕的手法,以免產生嚴重的後遺感。對於合併其他頸肌勞損者,應同時給予適當的兼治。舒筋增效劑、拔火罐、中草藥煎水熱熨外洗的輔助療法,有利促進勞損肌筋的康復,宜配合套用。

肩胛提肌損傷

肩胛提肌損傷是一種臨床常見病,但大部分被診斷頸部損傷、背部痛或頸椎病、肩周炎等,使該病久治不愈,針刀療法有良好療效。臨床資料:31例,其中男9例、女22例;單側26例、雙側5例;病程5個月~10餘年。
肩胛提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