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環刺蓋魚

肩環刺蓋魚

肩環刺蓋魚(學名:Pomacanthus annularis,由Bloch於1787年命名)。暖水性珊瑚礁魚,體長一般300毫米左右,為刺蓋魚類中體型較大者。體側有多條環形帶,肩部有小藍色環,背鰭具尖銳硬棘12根,鰓蓋骨邊緣有鋸齒,隅角處有一強棘,腹結與臀鰭皆具強棘。幼魚和成魚體色差異大。此魚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的南、北回歸線之間,中國產於西沙群島和台灣海峽。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東南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肩環刺蓋魚
  • 拉丁學名:Pomacanthus annularis
  • 別稱:環紋刺蓋魚、環紋蓋刺魚、環紋神仙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亞綱新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Chaetodontidae  蝴蝶魚科  
  • :Pomacanthus  刺蓋魚屬
  • :annularis  
  • 英文名稱:Annular angelfish
地理分布,棲息環境,生存習性,形態特徵,繁育狀況,保護級別,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西起印度洋非洲東岸,經印度至印度尼西亞,北至日本。
肩環刺蓋魚分布區域肩環刺蓋魚分布區域
國內分布於海南,福建,台灣。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底岩石、珊瑚礁以及其他有堅硬底部的近海地區,自然棲息地的成魚通常在水下5-15米,甚至低於30米的水域活動。幼魚居於成魚水層上方,在岩石長有短絲狀藻或沉積珊瑚基質的淺水區。

生存習性

夜間成對聚集於海底岩洞,白天單獨或結對覓食。雜食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如浮游生物、海綿、被囊動物以及珊瑚蟲,也吃海鞘、藻類、水草和浮游小魚等。

形態特徵

背鰭硬棘數:13枚;背鰭軟條數:20-21枚;臀鰭硬棘數:3枚;臀鰭軟條數:20枚。
幼魚體色黑白相間,彎曲藍色條紋勻整排列體側。成魚金黃色或橙色,均勻間隔的彎曲水平條紋以胸鰭基部為中心向外輻射,經體側延伸至背鰭後部。兩條相似的藍色水平條紋掠過臉部,一條穿越魚眼,從魚吻上方的鰓蓋邊緣經過;另一藍色條紋沿稍高於魚鰓邊緣的表面向吻部伸展。尾鰭白色混雜明亮黃邊。
體略高而呈卵圓形;背部輪廓略突出,頭背於眼上方平直。吻鈍而小。眶前骨寬突,不游離;前鰓蓋骨後緣及下緣具弱鋸齒,具一長棘;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中型圓鱗,具數個副鱗;頭具絨毛狀鱗,頰部與奇鰭具小鱗。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截平;腹鰭尖,第一軟條延長;尾鰭鈍圓形。幼魚體呈橘紅色至紅褐色,由胸鰭基部向後上方斜走至背鰭軟條部有3-5條深藍弧形紋,體側另具數條新月形窄白橫帶。成魚體則呈黃褐色或灰褐色;由胸鰭基部向後上方斜走至背鰭軟條部有5-7條藍弧形紋,白橫帶消失;鰓蓋上方,側線前端處另有一約與眼徑相當之藍色環紋。背鰭及臀鰭軟條部暗色,具藍紋;尾鰭乳黃色。
註:肩環刺蓋魚圖冊圖片來源。

繁育狀況

像其他刺蓋屬魚類一樣,肩環刺蓋魚產卵一般始於黃昏降臨,有解釋認為,這種繁殖方式是為了減少光線影響,尚不清楚月運周期與觸發產卵行為間是否具有關聯性。交配前,成魚先經歷求偶過程,隨後雌魚和雄魚緩慢游向水面開始交配。每次產卵被認為只在一雌一雄間單配,但在魚群中,雄魚可能不止一個配偶。初生柳葉狀幼蟲在繼續發育成幼魚前的一個月,和浮游生物一同生活。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物種(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