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蓋魚屬

刺蓋魚屬

刺蓋魚屬,海洋魚類動物,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非洲東岸,印度尼西亞和紐幾內亞至新喀里多尼亞各處,由莫三比克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亞一帶海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刺蓋魚屬
  • 外文名: Blue Ring Angelfish、Annularis Angelfish、Blue King Angelfish
  • 拉丁名:Pomacanthus annularis
  • 氣候帶:熱帶
藍環神仙‘,簡介,生物特徵,皇后神仙,簡介,生物特徵,紫月神仙,簡介,生物特徵,藍紋神仙,簡介,生物特徵,虎斑神仙,簡介,生物特徵,法國神仙,簡介,生物特徵,

藍環神仙‘

簡介

‘
中 文 名: 藍環神仙
俗名別名: 白尾(香港)
英 文 名: Blue Ring Angelfish、Annularis Angelfish、Blue King Angelfish
拉丁學名: Pomacanthus annularis
地理分布 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非洲東岸,印度尼西亞和紐幾內亞至新喀里多尼亞各處,由莫三比克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亞一帶海域。
氣 候 帶 熱帶,北緯25度和南緯25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雜食性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13條 背鰭軟條(總數):20-21條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20條 
幼魚時期的藍環神仙,體色深棕色並全身滿布鮮藍色和淺藍色的豎紋,尾鰭白色透明。在成長的過程中,幼魚體色逐漸變淺,而身體上的豎紋逐漸消失,同時出現鮮藍色的橫紋,形成一幅縱橫交錯的圖案。當藍環神仙長至成魚時,體略高而呈卵圓形;背部輪廓略突出,頭背於眼上方平直。吻鈍而小。眶前骨寬突,不游離;前鰓蓋骨後緣及下緣具弱鋸齒,具一長棘;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中型圓鱗,具數個副鱗;頭具絨毛狀鱗,頰部與奇鰭具小鱗。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截平;腹鰭尖,第一軟條延長;尾鰭鈍圓形。由胸鰭基部向後上方斜走至背鰭軟條部有5-7條藍弧形紋,白色豎紋消失;鰓蓋上方,側線前端處另有一約與眼徑相當之藍色環紋。背鰭及臀鰭軟條部暗色,具藍紋;尾鰭為耀眼的白色。正因如此,藍環神仙也就得名“藍環”或“白尾”。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45cm

習 性 棲息於臨岸礁區30米水深以下水域,成魚通常成對居住在洞穴中。而幼魚則生活在沿岸的淺水區,常常能在長滿短菌絲藻的礁石或死珊瑚底部看見其蹤跡。主要以海綿和海鞘等被囊動物為食

皇后神仙

簡介

dd
中 文 名: 皇后神仙
俗名別名: 皇帝(香港)
英 文 名: Emperor Angelfish、Imperator Angel
拉丁學名: Pomacanthus imperator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紅海和東非至夏威夷群島、列島群島(Line Islands)和土木土群島(Tuamoto Islands),北至日本南部和小笠原群島(Ogasawara Islands),南至大堡礁、新喀里多尼亞和奧斯垂群島(Austral Islands)一帶海域。沒有在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拉帕島(Rapa Island)和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n Islands)中見其蹤跡。
氣 候 帶 熱帶,北緯32度和南緯28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雜食性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13-14條 背鰭軟條(總數):17-21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18-21條
皇后神仙的幼魚,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藍圈神仙,體一致為深藍色,體具若干藍白色弧紋,並與尾柄前之白環形成同心圓。在成長的過程中,幼魚體色逐漸偏黃色,體側的藍白弧紋也逐漸拉直為黃色橫紋。當皇后神仙長至成魚時,體略高而呈卵圓形,背部輪廓略突出。頭背於眼上方平直,吻鈍而小,眶前骨寬突,不游離。前鰓蓋骨後緣及下緣具弱鋸齒,具一長棘,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中型圓鱗,具數個副鱗,頭具絨毛狀鱗,頰部與奇鰭具小鱗。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截平,腹鰭尖,第一軟條延長,幾達臀鰭。臀鰭深褐色帶寶藍色弧紋,尾鰭黃色鈍圓形。成魚體呈寶藍色至暗藍色,體側具10-25條由鰓蓋緣微斜上而延伸至背鰭及臀鰭之黃色橫紋;黑色藍邊的眼帶起於眶間至前鰓蓋下緣,嘴部白色;胸鰭基部延伸至腹部另具一長形藍黑斑塊。
皇后神仙是熱門的大型神仙魚。由於幼魚和成魚體色花紋明顯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能逐漸觀察到幼魚轉成魚的體色變化更是難得的經驗。 
體形尺寸 最大40cm
習 性 幼魚生活在岩架之下,或在峽道與外礁平台的半遮蔽區域的洞中,以及瀉湖的洞穴里。次成魚會移居至珊瑚礁前端的洞穴或洶湧的峽道區域。成魚棲息於珊瑚叢生的岩架、峽道以及面海礁石水深1-100米之間的水域。通常成對生活。主要以海藻、海綿和小型甲殼動物為食,同時也捕食海鞘等被囊動物。幼魚和成魚均會啄食大型魚只體上的寄生蟲,例如翻車魚(sunfish)等。

紫月神仙

簡介

dd
中 文 名: 紫月神仙
俗名別名: 紫月(香港)
英 文 名: Purple Moon Angelfish、Maculosus Angelfish、Yellowbar Angelfish
拉丁學名: Pomacanthus maculosus
地理分布 分布在西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紅海、波斯灣(Persian Gulf)和阿曼灣(Gulf of Oman)一帶海域。
氣 候 帶 熱帶,北緯13度起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雜食性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12-13條 背鰭軟條(總數):21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19-20條
幼魚時期的紫月神仙(5cm以下),體深藍色並滿布白色和藍色的豎形條紋,胸鰭、背鰭和臀鰭的鰭邊均為鮮藍色,尾鰭鮮黃色。從尾鰭的顏色,我們可以區分出紫月神仙和阿拉伯神仙(Pomacanthus asfur)的幼魚,後者的尾鰭為白色透明。在成長的過程中,幼魚魚體的白色條紋開始消退,體側中間的淡黃色條帶開始出現,而體色也逐漸轉淡。當長至7-10cm時,體側中間的條帶開始轉變成鮮黃色,同時尾鰭逐漸變為淡黃色。當紫月神仙長至成魚時,體色紫藍色,體側有一條醒目的鮮黃色月形斑紋,因此得名“紫月”。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50cm
習 性 棲息於珊瑚叢生的水深1-20米之間的水域,通常單獨生活在珊瑚礁區的洞穴中。主要以海藻、海綿和海鞘等被囊動物為食。

藍紋神仙

簡介

dd
中 文 名: 藍紋神仙
俗名別名: 北斗(香港)
英 文 名: Scemicircle Angelfish、Korean Angelfish
拉丁學名: Pomacanthus semicirculatus
地理分布 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自紅海及東非洲到薩摩亞群島(Samoa),北到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和新南威爾斯,以及豪勳爵島(Lord Howe Island)一帶海域。
氣 候 帶 熱帶,北緯30度和南緯30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雜食性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13條 背鰭軟條(總數):20-23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18-22條
幼魚時期的藍紋神仙,體色深藍黑色,體具若干白弧狀紋。在成長的過程中,幼魚魚體前後部位逐漸偏褐色,中央部位偏淡褐色,弧紋亦逐漸消失。當藍紋神仙長至成魚時,體略高而呈卵圓形;背部輪廓略突出,頭背於眼上方平直。吻鈍而小。眶前骨寬突,不游離;前鰓蓋骨後緣及下緣具弱鋸齒,具一長棘;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小型圓鱗,腹鰭基底具腋鱗。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尖形,略呈絲狀延長;腹鰭尖,第一軟條延長,達臀鰭起點;尾鰭鈍圓形。成魚體呈黃褐色至暗褐色,體側弧形不顯,取而代之的是散布許多暗色小點,前鰓蓋骨及鰓蓋骨後緣具藍紋,上下頜黃色,各鰭緣多少具藍緣,亦具藍色或白色小點。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40cm
習 性 成魚棲息於面海礁區珊瑚叢生的水深1-30米之間的水域,而幼魚則居住在淺水且有遮蔽的區域。通常單獨或成對生活。主要以海藻、海綿、珊瑚蟲和海鞘等被囊動物為食。

虎斑神仙

簡介

dd
中 文 名: 虎斑神仙
俗名別名: 歌迪(香港)、歌迪士(香港)
英 文 名: Cortez Angelfish
拉丁學名: Pomacanthus zonipectus
地理分布 分布在東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加利福尼亞的海灣(Puerto Penasco)和巴哈馬Magdalena北部(Bahia San Juanico),以及墨西哥到秘魯一帶海域。
氣 候 帶 熱帶,北緯32度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雜食性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幼魚時期的虎斑神仙,體色黑色並滿布由尾鰭向頭部方向發出的鮮藍色和鮮黃色的月形條紋。在成長的過程中,幼魚體色逐漸轉淡為棕褐色,藍色條紋以及身體後部的黃色條紋也逐漸消退。當虎斑神仙長至成魚時,體被大魚鱗,身體中部和額頭灰白色,頭部藍黑色,鰓蓋邊有一道鮮黃色斑紋延伸至胸部,鰓蓋後方有一條顯著的黑色色帶,上有一道金色的月形斑紋,藍綠色的尾鰭上有不規則斑點。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46cm
習 性 棲息於珊瑚叢生的礁區水深6-12米之間的水域,成魚常常成對或組群生活在珊瑚礁區中,行一夫一妻制,而幼魚則單獨生活在自己的領土範圍內。繁殖期在每年的仲夏至初秋之間,而每年的8月至11月是幼魚的出生高峰期。主要以海綿為食,同時也會捕食海藻、苔蘚蟲、水螅蟲、魚卵以及海鞘等被囊動物

法國神仙

簡介

dd
中 文 名: 法國神仙
俗名別名: 法仙(香港)
英 文 名: French Angelfish
拉丁學名: Pomacanthus paru
地理分布 分布在西大西洋和東大西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佛羅里達和巴哈馬群島(Bahamas)至巴西、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和加勒比海、安的列斯群島(Antilles,西印度群島中的主要島群),東至阿森松島(ascension Island)和聖保羅岩礁
氣 候 帶 亞熱帶,北緯30度和南緯23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雜食性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10條 背鰭軟條(總數):29-31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22-24條
幼魚時期的法國神仙,體色黑色,嘴部和尾鰭上均有一道淺黃色豎紋,而身上則有三道淺黃色豎紋。法仙和灰仙的幼魚非常相似,難以分辨,兩者的區別在於法仙的尾鰭為扇形並帶淺黃色的邊線,而灰仙的尾鰭趨向於梯形且沒有淺黃色邊線。而且,法仙幼魚體側接近尾柄的那道弧形條紋更像一個小括弧,而灰仙幼魚的這一道弧紋則更像一個中括弧。在成長的過程中,幼魚的體色逐漸轉為黑中帶藍,體側和頭部的條紋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滿步全身的金色大鱗片。當法國神仙長至成魚時,體型呈三角型,體色深藍黑色,臉部藍灰色沒有條紋,眼圈、鰓蓋刺以及胸鰭基部均為鮮黃色,非常醒目,而全身金邊的魚鱗讓法國神仙格外耀眼。
法國神仙是海水玩家追捧的明星魚種之一。
註:法國神仙有毒性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40cm
習 性 棲息於珊瑚礁區水深3-100米之間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海底扇區域(submarine fan,從大陸坡麓向外海緩斜的扇形地。在海底峽谷的前緣,為沉積物所覆蓋。又稱深海扇或海底三角洲)。通常成對生活。進入繁殖季節時,配對的成魚的領域性變得非常強,通常是雌雄兩魚一起奮力捍衛自己的領土不被相鄰的對偶騷擾。主要以海藻、海綿、苔蘚蟲、海葵、柳珊瑚(gorgonians)和海鞘等被囊動物為食。幼魚則扮演醫生魚(Labroides dimidiatus)的角色,啄食其他魚只體上的寄生蟲。服務對象非常廣闊,包括鏡魚(Jackfish)、綢魚(Snapper)、海鰻(moray)、鱸魚(Grunt)、刺尾魚(Surgeonfish)以及隆頭魚(Wrasses)等。當進行“清潔”工作時,幼魚不停來回穿梭於目標魚只身邊並用腹鰭觸碰對象的身體示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