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

聽覺

聽覺器官在聲波的作用下產生的對聲音特性的感覺。其適宜刺激物是聲波。聲波是由物體的振動所激起的空氣的周期性壓縮和稀疏。聽覺器官是耳。耳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感受器是內耳蝸管里基底膜上由聽覺細胞組成的科蒂氏器官。物體發出的聲音通過空氣的傳播,經外耳、中耳和內耳的傳導系統,引起耳蝸內淋巴液和基底膜纖維的振動,並由此激起聽覺細胞的興奮,產生神經衝動。衝動沿著聽覺神經傳到丘腦後內側膝狀體,交換神經元後進入大腦皮層聽區(顳上回),產生聽覺。聲波有頻率、振幅和波形的特性,由此決定聽覺的音高(音調)、音響(音強)和音色(音質)三種不同的效應。人類聽覺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聽感覺閾限有一個很寬的動態範圍。就聲波的振動頻率這個參數而言,人能聽到的純音為16赫到2萬赫之間。對聲波振幅(音強)的感覺,最低可為0分貝,最高可達到120分貝。聽覺閾限的個體差異較大,受年齡、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音樂聽覺比較靈敏的人,能在鋼琴的兩個相鄰鍵之間分辨出20~30箇中間音來。人和動物根據物體的聲音及其變化,可以辨別發聲物體的性質及其方向和距離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聽覺
  • 外文名:auditory sensation
一、概述:,

一、概述:

聲音通過聽覺系統的感受和分析引起的感覺。外界聲波進入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動。鼓膜的振動頻率與聲波頻率一致,振幅決定於聲波強度。當鼓膜作內外方向振動時,通過三塊聽小骨的傳遞,使抵在前庭窗上的鐙骨底板振動,引起內耳前庭階外淋巴液振動。使前庭膜、蝸管內淋巴、基底膜、鼓階外淋巴,以及圓窗膜相繼發生振動。基底膜的振動使螺旋器的毛細胞與蓋膜相對位置不斷變化,引起毛細胞發出神經衝動,使耳蝸神經纖維產生動作電位。傳至延髓,再經中腦下丘到內側膝狀體,最後到大腦皮質的顳葉,形成聽覺。聲音頻率的高低即為音調的高低,正常人能感受的範圍為20~20000赫;聲音的強度即為響度,人能感受的最弱的聲音強度約為0.0002達因/厘米2,比它強100萬倍的聲音,人仍可耐受。人對聲調頻率和強度都有很高的辨別能力。聽覺有適應及疲勞等生理現象。中耳鼓膜或聽骨鏈損傷或障礙所引起的聽力下降,稱為傳導性耳聾。內耳螺旋器、蝸神經和中樞神經出現病變,稱神經性耳聾。正常情況下,聲波主要通過空氣傳導,聽骨鏈出現功能障礙的病人,也可通過發聲物體直接與顱骨接觸而使聲波傳到內耳,引起聽覺。此法可用以鑑別傳導性耳聾和神經性耳聾。
聽覺是由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耳是聽覺的外周感受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內耳耳蝸組成;外耳和中耳是傳音系統,內耳是感音系統。
人耳適宜的刺激是16~20000次/秒的聲波振動。聲源的振動引起鼓膜的振動,後者經聽小骨的槓桿作用傳到橢圓窗(前庭窗),進而引起內耳的外淋巴振動,即聲波傳入內耳。這樣就使得原來振幅大、振動力弱的空氣傳導變成為振幅小,振動力強的液體傳導,其結果既增強了聽覺的敏感度,又對內耳起保護作用。
內耳外淋巴的振動引起膜蝸管中內淋巴、基底膜的振動,從而使螺旋器上的毛細胞產生興奮。螺旋器和其中所含的毛細胞是真正的聲音感受裝置,聽神經纖維就分布在毛細胞下方的基底膜中;機械能最後在這裡轉變成神經衝動,即毛細胞的興奮引起聽神經纖維產生衝動,並經聽神經纖維傳到皮層的聽覺中樞,引起聽覺。另一方面,當鼓膜振動時,由中耳鼓室內的空氣振動橢圓窗也可引起基底膜振動,但這一傳導途徑正常情況下並不重要,只在聽小骨損壞時才顯示出其作用。
此外,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除上述經外耳、中耳的氣傳導之外,還可通過骨傳導,即聲音通過顱骨的振動引起顳骨骨質中的耳蝸內淋巴發生振動而產生聽覺,正常情況下骨傳導更不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