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藥

聰明藥

聰明藥是一種神經興奮類的西藥,包括利他林莫達非尼等。一些高考的學生、大學生和企業管理人員服用類似於興奮劑的藥物,來增強記憶力,使思維更靈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聰明藥
  • 定義:一種神經興奮類的西藥
  • 包括:利他林、莫達非尼等
  • 作用:興奮,增強注意力和記憶
  • 性質:一種不切合實際的想法
  • 來源:一個構想
釋義,來源,歷史,藥效,副作用,使用現狀,研究發展,相關信息,

釋義

聰明藥
【讀音】cōngmíng yào
【解釋】聰明,本指智力發達,記憶和理解能力強。而聰明藥,就是使人變得聰明起來的藥物。這是當前一種不切合實際的想法,是無法實現的幻想。
【有關情況】目前傳說中的聰明藥,名稱是:一種叫作“利他林”,另外一種叫作“莫達非尼”。這些都是治療相關疾病的藥物。不是“聰明藥”。

來源

“聰明藥”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構想:英國媒體報導,一個名為“前瞻”的科學家智囊團在一份獨立報告中,勾畫了20年後藥物的發展前景,認為未來人們會服用激活大腦功能的“聰明藥”,但是緊接著就有國內及國際的專家從藥理學的角度指出:如果服用“聰明藥”能夠讓人聰明,那么,這個效果也會是很短暫的;當藥效過去以後,很可能聰明程度就回到從前,甚至還不如從前。

歷史

1929年,化學家戈登·亞勒斯(Gordon Alles)開始把安非他明用於醫療。這是一種類似中草藥麻黃鹼的合成藥物[亞勒斯還發明了另一種安非他明藥物——愛它死(ecstasy)]。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很多國家都讓士兵服用各種安非他明藥物,以激發士兵的勇氣,讓他們保持清醒與警惕。德國和日本給士兵服用的是苯哌啶醋酸甲酯,英國和美國士兵則服用了苯丙胺(benzedrine,即安非他明)。
科學家很想知道,這些藥物是否真能產生預想中的效果。20世紀40年代,英國和美國科學家進行了一次心理評估,結果發現藥物服用者在閱讀速度、乘法計算等測試中自我感覺良好,但他們的得分並不比那些攝取咖啡因的受試者高。事實上,他們在複雜測試項目中的表現甚至有所退步。
1956年,苯哌啶醋酸甲酯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它的化學結構與安非他明十分類似,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種比較溫和的興奮劑(製藥廠商將它稱為“刺激精神運動的快樂介質”),但當使用劑量達到一定限度時,它產生的生化效應以及對心理的影響與其他興奮劑近似。安非他明的“輝煌時期”是在40多年前:在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 (FDA)限制安非他明用量,將它列為處方藥物之前,美國人在上世紀60年代末吞掉了100億片這種藥物。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神經科學家麥可·S·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上文中提到的《自然》雜誌上那篇評論的另一位作者)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初,他還在上大學時,父親曾給他寄過苯丙胺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治療ADHD時,越來越多的醫生套用苯哌啶醋酸甲酯,這促使科學家利用新型大腦成像技術和設計巧妙的神經心理學測試來檢驗這種藥物對健康人的影響,以便為ADHD患者和其他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提供參考數據。1997年,英國劍橋大學的芭芭拉·薩哈金(Barbara Sahakian)、特雷弗·羅賓斯(Trevor Robbins)及其同事,在《心理藥物學》(Psychopharmacology)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在對一組健康青年男子進行的研究中發現,服用苯哌啶醋酸甲酯後 (試驗前後,未攝取其他藥物),受試者在幾個認知測試中表現出色(特別是空間工作記憶和策劃能力測試),但其他方面的認知能力,比如注意力和語言流暢度,並未有所改善。隨著測試繼續進行,受試者在作出反應時似乎會犯更多的錯誤,這也許是因為藥物讓他們更為衝動。

藥效

利他林屬中樞神經興奮劑的西藥製劑苯哌啶醋酸甲酯,是一種治療兒童注意力缺陷及多動症的神經類藥物,服藥後可以讓孩子的精神高度集中。但利他林屬於國家嚴格管制的精神藥品,即便醫院處方也要限量,還需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來決定用藥的劑量。
家長所要開的“聰明藥”,還有另一種同樣屬於神經抑制類的西藥——“莫達非尼”,有人稱其為“不夜神”,一般用於治療嗜睡症和睡眠呼吸暫停。“莫達非尼”同樣屬於處方藥,它與“利他林”有類似的功能,在使人鎮定下來之後變得精力集中,還能使短期記憶力有所提高。

副作用

服用利他林會產生胃腸道不適、嗜睡、心慌、心跳加快等副作用,嚴重的會影響中樞神經。本來考生在中考、高考時就精神壓力大、神經緊張,再服用這樣的中樞興奮藥物,可能讓考生興奮過度,甚至狂躁;長期服用還會產生成癮性。
莫達非尼的副作用較少,主要包括失眠和食慾減退及過敏反應等。但專家指出,莫達非尼的用藥安全性,到目前為止,還缺乏長期的跟蹤觀察,尤其對兒童尚缺乏套用經驗的相關數據和調查。

使用現狀

聰明藥在增強智力的同時,也緩解了很多患者的痛苦。但這些藥物也可能被濫用,尤其是要面臨標示外濫用(用作藥物所標明的療效外使用)的風險。聰明藥的濫用現象在校園中尤其常見。
聰明藥聰明藥
2007年,一篇調查報告指出,在過去12個月中,美國有160萬人並非為了治病而服用過處方興奮劑。合法的精神興奮劑包括苯哌啶醋酸甲酯 (methylphenidate,即利他林)、安非他明(amphetamine)及莫達非尼(modafinil)。據報導,在某些學校,1/4的學 生都在服用這些藥物。2008年,《自然》雜誌發起的一次網上調查顯示,來自60個國家的1,427位科學家中,20%的人表示服用過苯哌啶醋酸甲酯、莫達非尼或β-受體阻斷劑(能減輕怯場反應)。
而中國每逢高考和中考之前,家長也會扎堆為孩子開聰明藥。

研究發展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埃里克·坎德爾。他在軟體腹足類動物海兔的研究中,發現記憶的奧秘其實就隱藏在神經細胞的連線點——突觸之上。
記憶的關鍵角色是CREB蛋白,它如同大腦中的雕刻家,通過改變大腦中突觸的形狀和神經元的間隔距離來形成各種各樣的記憶。這種蛋白減少,就意味著記憶力的下降。研究者希望通過增加CREB的含量來增加記憶力,這方面的研究看起來一帆風順:1997年坎德爾創立記憶藥業,2002年與瑞士羅氏公司合作,找到以CREB為靶點的候選藥物。最先投入臨床試驗的是MEM1414。
在記憶形成的過程中,CREB並非唯一主角。作為重要的記憶分子開關,NMDA蛋白也能大顯身手。一些科學家開始用NMDA蛋白製造聰明藥,其中最成功的是華裔科學家錢卓培育的一隻名為“杜奇”的小鼠。這隻小鼠大腦中的NMDA蛋白非常高,學東西更快,記憶維持得更長,對於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

相關信息

【網上聰明藥笑話】
聰明藥
病人:“大夫,你能給我開些可以變聰明的藥嗎?”醫生開了些藥,要他下星期再來。
一星期後,這人去了,問:“大夫,我覺得自己沒有比以前聰明。”醫生又開了同樣的藥,並要他下星期再來。
一星期過去後,這人對大夫說:“我知道我自己沒有變得比以前聰明,但你也不該拿糖來騙我是藥吧!”醫生笑著答道:“你已經變得聰明了。”
【提示】隨著科學的發展,或許有那么一天,某種藥物或手段,使人變得更聰明。但是,目前還是幻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