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十二句,描繪出唐軍聲勢之壯,蘊含著詩人對唐軍的祝願,對勝利的信心,對國家的希望;第二部分十二句,承上而來,刻畫出詩人平叛復仇決心之堅定,可惜歲月蹉跎,中道病還,詩人發出憤恨交加的哀鳴;第三部分十四句,述說詩人“天奪壯士志”的苦痛與憤怒,最後描繪金陵留別的場面,表現了詩人孤獨冷落的心情。全詩結構嚴謹,層次井然,風格沉鬱悲涼,與李白另一些跳躍性極強的詩篇不同,也與李白大部分詩歌的豪放飄逸風格不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
  • 作品別名: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1
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趙傾2
黃河飲馬竭,赤羽連天明3
太尉杖旄鉞4,雲旗繞彭城5
三軍受號令,千里肅雷霆6
函谷絕飛鳥7,武關擁連營8
意在斬巨鰲9,何論鱠長鯨10
恨無左車略11,多愧魯連生12
拂劍照嚴霜,雕戈鬘胡纓13
願雪會稽恥14,將期報恩榮。
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15
亞夫未見顧16,劇孟阻先行17
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18
金陵遇太守19,倒屣相逢迎20
群公鹹祖餞21,四座羅朝英。
初發臨滄觀22,醉棲征虜亭23
舊國見秋月24,長江流寒聲。
帝車信迴轉25,河漢復縱橫26
孤鳳向西海,飛鴻辭北溟。
因之出寥廓,揮手謝公卿。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李太尉:指李光弼。秦兵:指李光弼從長安帶來的唐軍。東南:指臨淮,即泗州,州治長今安徽省泗縣,位置在長安東南。懦夫:詩人謙稱。請纓:指從軍。一割之用:意謂鉛刀雖鈍,仍望一試,比喻雖衰老,卻還想為國出力。崔侍御:名號事跡不詳。或為崔侍郎之誤,時或為潤州刺史。
  2. “秦出”二句:謂李光弼遣軍擊史朝義叛軍而敗之。秦:謂長安。蹴(cù)踏:踩踏。燕趙:謂安史叛軍盤踞之地。
  3. 赤羽:軍旅旗幟上之羽飾,此泛指旌旗。
  4. 旄(máo)鉞(yuè):軍中儀仗,旄為飾以旄牛尾之旗,鉞為方形大斧。此指大將出征時之符信。
  5. 彭城:即徐州,州治在今江蘇省徐州市。
  6. “三軍”二句:謂李光弼軍令嚴明。《舊唐書·李光弼傳》:“光弼御軍嚴肅,天下服其威名。每申號令,諸將不敢仰視。”
  7. 函谷:渭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縣南。
  8. 武關:在今陝西丹縣東南。二句謂李光弼軍隊護衛京師之功。
  9. 巨鰲:指代史朝義。
  10. 鱠(kuài)長鯨:一作“鯢與鯨”。
  11. 左車:李左車,秦末漢初人。初在趙,封廣武君,漢使韓售、張耳率兵擊趙,左車獻計趙上斷絕漢兵糧道,未被採納,趙終為韓信所敗。李左車後歸韓信,韓信用其計而得燕地。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12. 魯連生:謂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善為人排難解紛。秦軍圍趙都邯鄲,魯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為帝。齊國要收復被燕國占據的聊城時,又寫信勸說燕將撤守。齊王打算給予官位,他便逃到海上。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13. 雕戈:刻鏤之戟。鬘(mán)胡纓:武士裝飾。《莊子·說劍》:“垂冠,縵胡之纓。”司馬彪注曰:“縵胡之纓,渭粗纓無紋理也。”鬘,通“縵”。
  14. 會稽恥:春秋時吳敗越,越王降於會稽。後以指亡國之恥。此或指浙地袁晁之亂。
  15. 無因:一作“無由”。
  16. 亞夫:周亞夫,漢代著名將領。
  17. 劇孟:漢時洛陽人,以任俠名。文帝時,吳、楚反、周亞夫得劇孟而平之。見《史記·遊俠列傳》。
  18. 吳京:指金陵。三國時吳以建業(即金陵)為都,故稱吳京。
  19. 太守;此指崔侍御。
  20. 倒屣(xǐ):急於出迎,把鞋子倒穿,後以形容待客非常熱情。一作“倒履”。相:一作“欣”。
  21. 祖餞:以酒餞行。
  22. 臨滄觀:即新亭、吳時所築,南朝宋時改為臨滄觀。在金陵南勞勞山上,故又謂勞勞亭,古時送別之處。
  23. 征虜亭: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為東晉時征虜將軍謝石所建,故名。
  24. 舊國:謂金陵。
  25. 帝車:即北斗星。《史記·天官書》:“斗為帝車,運於中央。”
  26. 河漢:銀河。復縱橫:一作“縱復橫”。

白話譯文

長安遣出天下的精兵,足跡踐踏,燕趙為之傾覆。
戰馬喝盡了黃河之水,遍地的赤羽把天都映明了。
太尉執持領軍之旄鉞,漫如雲海的旗幟環繞著彭城。
太尉號令既出,勢若雷霆的三軍隨之肅穆。
函谷關口絕盡了天上飛鳥,武關之地駐紮了連片的軍營。
意欲斬除如巨鰲的叛軍,那些如鱠和鯨的弱小叛軍就更不在話下。
怨恨我自己沒有如左車那樣的謀略,慚愧沒有魯連那樣的才能。
擦試寶劍映照看嚴酷的寒霜,武士們執戟而立。
希望一洗會稽之恥,為國報恩而去建功。
走到半途中因病辭還,無法隨軍遠征東南。
未得亞夫的器重,我雖如劇孟也無法前行。
老天奪去了壯土之心,我長嘆而別離金陵。
在金陵遇到了崔侍御,為迎接我因急而穿倒了鞋。
諸公都以酒為我餞行,四座之上集中了朝中英豪。
從臨滄觀開始啟程,又醉臥於徵虜亭。
身臨金陵見秋夜之明月,長江水流聞之聲寒。
北斗之星果真迴轉,又望見銀河縱橫。
孤鳳飛向西海,高飛之鴻雁辭別北溟。
我欲隨之高出天宇,與諸公揮手相別。

創作背景

此詩一般認為是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秋李白本欲從軍、半道病還離別金陵時作。安旗在《李白詩秘要》中記載,“本篇,王琦以及當代諸家皆繫於上元二年,其根據無非是李光弼出鎮臨淮在上元二年五月入朝奉詔後。然光弼出鎮之時,非即太白從軍之日也。自詩題及詩中所言時事觀之,太白聞訊時,光弼已自臨淮北上彭城,且已在解宋州之圍之後,除繼續掃清安史殘餘外,復又已分兵遣將討伐袁晁。晁之亂雖非始於本年,然其攻陷台州,並建元寶勝,則其時已近本年。”李光弼上元二年五月為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都統河南、淮南、荊南、浙江等八道節度使,出鎮臨淮。是年秋李白往投李光弼,半道因病而止,還於金陵,與金陵群官辭別他往,詩當作於是年之秋。或謂李光弼出征東南系指寶應元年(762年)秋平浙江袁晁之亂,而李白從軍未果,金陵辭別後往依族叔李陽冰,詩當作於寶應元年。此詩對於考察李白晚年行跡與思想非常重要。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可分為三大部分:先敘李太尉“東南征”之壯勢,繼陳詩人“請纓病還”之緣由,末述與金陵摯友餞別之情景。
第一部分前十二句陳述時事,即詩題中的“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趙傾”,李光弼當時以天下兵馬副元帥的身份,統率八道節度使的百萬大軍,以廣袤四海的“天下”對彈丸之地的“燕趙”,以大對小,以多對少,顯示出雄偉的氣勢,大有“燕趙”必傾而李唐必勝之勢。“黃河飲馬竭,赤羽連天明”,三、四句更進一層,飲馬而能使滔滔黃河立竭,旗幟、槍桿、刀把上裝飾用的紅色羽毛與天空的雲霞連成紅火火的一片,分外耀眼,特別明亮。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唐軍之多,聲勢之壯。以下四句,是直接讚揚唐廷重臣、平叛名將李光弼的。“太尉杖旄鉞,雲旗繞彭城”,李太尉的前後左右,千軍萬馬前呼後擁,如眾星捧月:前面是象徵權力的一對對圓刃大斧,後面是皇帝親手賜與的、用旄牛尾裝飾起來的旄節,浩浩蕩蕩奔赴彭城徐州,馬蹄得得,戰鼓咚咚,彭城四周是一片人和旗的海洋。不僅兵多勢壯,而且紀律良好,“三軍受號令,千里肅雷霆”,李光粥一向以治軍嚴明著稱,一聲令下,千里江淮,百萬大軍,無不恭手從命。九至十二句,從另一個四面描寫了唐軍的強大聲勢及其周密部署。函谷、武關是江淮地區通往長安的必經之道。在李太尉的謀劃下,函谷、武關已連營千座,連飛烏也難於出入,當然不必擔心叛軍向西竄犯,因此長安也是安全的,絕不會遭到叛軍的第二次蹂躪。“意在斬巨鰲,何論鱠長鯨”,講述李光弼的戰略目標不只是為了保衛長安,更在於迅捷擒獲叛軍首領,全部殲滅他們的勢力。以上十二句,似乎是詩人眼中所見,實際上是詩人的想像之詞,極寫唐軍聲勢之壯,蘊含著詩人對唐軍的祝願,對李太尉的崇敬,對勝利的信心,對國家的希望。
第二部分十二句,承上而來,詩人以左車、魯連生為膜拜的對象,決心步其後塵,為殲滅叛軍,直搗幽燕而獻計獻策。“愧”,是詩人的自謙之詞,“恨”,是詩人的雄心所在。詩人已近暮年,但壯心不巳。“拂劍照嚴霜,雕戈鬘胡纓”,詩人雖然白髮滿頭,但仍撫劍長嘯,志在千里。此時詩人並無一官半職,從軍也只能戴粗陋帽帶,躋身於行伍之間;但詩人仍決心拿起刻有花紋的平頭戟,與士卒一起殺敵立功。“願雪會稽恥,將期報恩榮”,這裡借用歷史上吳越故事的典故,抒發詩人對唐廷在安史亂中兩京失陷,玄宗、肅宗分別出奔蜀郡、靈武,幾至亡國的痛切之情。一個“雪”字,可以看出詩人平叛復仇決心之堅定。李白早已不把個人的恩怨、得失放在心上,想到的只是民族的恥辱,國家的大局,盡一個臣民應盡的義務和職責,以報答國家、君主、父老對自己的養育之思。
第三部分十四句,其內容即詩題中的“留別金陵崔侍御”。“金陵遇太守”四句,是李白在金陵情況的概述。李光弼出鎮臨淮在是年五月,李白離開金陵在深秋,他在金陵前後最多可逗留三、四個月的時間。金陵是李白經常來往的地方,那裡有不少李白的摯友知交,詩人與他們相會,理應有許多情景可以描繪,但詩人只用四句二十個字加以概述。因為這首詩主要是述說李白“天奪壯士志”的苦痛與憤怒,金陵留別場面的描繪,不是這首詩的主要任務。但就這短短的四句,亦可流露出詩人在金陵最精彩的生活剪影:朋輩欣喜過望,太守倒屣相迎,白鷺洲頭,清涼山上,群公畢會,滿桌羅朋輩,四座皆英傑;他們敘舊話新,談天說地,度過了李白暮年難忘的歲月。
詩的第一部分,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激情,描寫了平叛大軍的強大威勢,表現了詩人徹底平定安史叛亂,維護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第二部分,寫自己抱著“願雪會稽恥”的決心,年邁從軍,想要在平定安史殘餘叛軍的戰鬥中作出貢獻。但是,“天奪壯士心’,半道發病,只好返回。詩人要為維護祖國統一而貢獻自己一切力量的宿願又不能實現了。因此在第三部分中,詩人抒發了途經金陵辭別友人時的孤獨冷落的心情。
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割據,是李白思想的重要方面。特別安史之亂爆發後,這種思想表現得更為突出。雖然在當權者的重重打擊迫害之下,他又找不到鬥爭的力量,有時不免陷於孤獨苦悶之中,甚至往往要在求仙學道中求得解脫。但事實是,李白至死也沒有成為一個失去人間煙火味的道徒或隱士;相反,他始終熱烈追求從事現實的鬥爭,以至在垂暮之年還不忘“願雪會稽恥”,還要馳驅沙場,為祖國的統一而“冀申一割之用”。雖然,“天奪壯土心”,李白始終沒能實現自己的進步理想,但這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壯心不已”的奮發精神是可貴的。

名家點評

清代趙翼甌北詩話》:青蓮雖有志出世,而功名之念,至老不衰。集中有留別金陵諸公詩,題雲《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按李光弼為太尉,在上元元年,統八道行營,鎮臨淮。青蓮於乾元二年赦歸,是時已在金陵矣。一聞光弼出師,又欲赴其軍自效,何其壯心不已耶?或欲自雪其從璘之累耶?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像李白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