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煤中心

聚煤中心

聚煤中心是聚煤帶內煤最富集的地區。一個聚煤帶有一個或幾個聚煤中心。如石炭紀聚煤帶內有中國華北聚煤中心、西歐聚煤中心、北美聚煤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聚煤中心
  • 外文名:Coal gathering cente
  • 學科:煤地質學
  • 提出時間:1937年
  • 定義:聚煤帶內煤最富集的地區
  • 實例:華北聚煤中心
聚煤中心理論,聚煤帶,實例,

聚煤中心理論

前蘇聯地質學家П.И.斯捷潘諾夫於1937年在"聚煤帶和聚煤中心"學說中首次提出。他將全球按發生聚煤作用的主要時期劃分為 3個區,每個區內又劃分幾個聚煤帶,每個聚煤帶包括幾個聚煤中心。
1960年,蘇聯地質學家А.И.葉戈羅夫對聚煤中心作了進一步的論述。指出氣候分帶決定了地表植被最發育的地區,也決定了泥炭化作用最強烈的地段。但是,在每個聚煤帶中, 聚煤作用是不均勻的。聚煤中心的分布嚴格地受古地理條件(海陸分布、地貌景觀)及大地構造條件的制約。在任何聚煤期中,聚煤面積的總和僅構成全球表面的百分之幾乃至千分之幾。但在某些地區,由於存在著極有利於聚煤作用的條件,可以在相對不大的面積內形成數千億噸乃至萬億噸的煤炭資源。

聚煤帶

一定地質歷史時期中地球表面聚煤最豐富的地帶。它反映了一定地質歷史時期中煤炭資源的空間分布規律。該術語最早由蘇聯地質學家П. И. 斯捷潘諾夫 (П. И.Степанов)於1937年提出。他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各聚煤期中主要煤田多呈帶狀分布以及在若干地區煤炭資源特別豐富的現象,提出了“聚煤帶”和“聚煤中心”兩個術語。
聚煤帶的分布主要受聚煤條件的控制。不同聚煤期有不同的聚煤帶。有人根據聚煤帶均位於各聚煤期地球上溫暖潮濕、植物茂盛地帶的特點,認為聚煤帶的形成主要受古氣候帶的控制。由於煤的聚積還受聚煤環境和地殼運動等因素的制約,因而聚煤帶內煤的聚積也是不均勻的,只有在各種聚煤條件都協調配合的地區,才能大量聚積煤炭,形成聚煤中心。聚煤期後由於板塊的遷移,會部分改變聚煤帶的分布,致使各聚煤期煤田呈目前分布狀況。

實例

①石炭紀聚煤帶內有中國華北聚煤中心、西歐聚煤中心、北美聚煤中心;②二疊紀聚煤帶內有中國華北聚煤中心、華南聚煤中心、澳洲東部聚煤中心、非洲東南部聚煤中心;③侏羅紀聚煤帶內有中國西北聚煤中心、鄂爾多斯聚煤中心、俄國西伯利亞聚煤中心; ④白堊紀聚煤帶內有北美洲西部聚煤中心; ⑤第三紀聚煤帶內有德國聚煤中心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