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泉寺景區

聖泉寺景區

聖泉寺,又名龍泉禪院。位於安徽省蕭縣龍城鎮西北1.5公里的陡山口北坡鳳山森林公園內,是一座建築風格獨特的山門北向的千年古剎蕭城八景之一。

聖泉寺始建於北宋年間,鄉賢竇師道在此隱居,並修築拱翠堂,明清時期亦有修擴,歷來是遊人雅士流連之地 。至2015年,已有1000餘年歷史。有房舍30餘間,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寺旁有一泉曰“聖泉”而得名。

聖泉寺占地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主要以寺廟為核心,多種景點環繞。山陰之左有桃花洞,傳為桃花仙子修行的地方,寺北有石洞,深丈余,名賢洞書聲。寺東聖泉,雖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泉水甘洌,來此取水遊樂者絡繹不絕。

清朝詩人王維翰題聖泉》贊雲“不經陸羽煎茶過,誰定江南第幾泉”,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曾親往聖泉寺獵奇留下“東坡品茶識聖水”的美談,並作《枯木怪石圖》,有“聖泉寺的水——喝一梆子”的歇後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聖泉寺景區
  • 外文名稱:Quan Temple Scenic Area
  • 地理位置:安徽省蕭縣
  • 門票價格:免費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

歷史沿革

北宋時,鄉賢竇師道(沔)隱居於此,卒後,其侄竇明遠(墩禮)在泉旁建“拱翠堂”,為此處最早建築。
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徐州知州,在晁補之等人的陪同下,來到蕭縣拱翠堂,為竇墩禮揮筆潑墨畫了一張《枯木竹石圖》。
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改為“龍泉禪院”始為佛教寺院。
明初,改稱聖泉寺,後寺廟傾塌。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知縣孫重光又於泉旁建“虛谷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虛谷堂”毀於大風。
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滿聰和尚化緣重修。
清朝後期,開始敗落,古殿宇大部坍塌,僅存遺址。
1994年12月,恢復佛教活動場所。由智渡法師樂渡法師多次出資塑三尊金身佛像並新建山門。
2006年,僧人入住以來,修建圍牆、地面、山門,新建二層東、西寮房,改建念佛堂,修復三聖殿。
2013年3月13日,蕭縣聖泉寺舉行山門落成暨四大天王像開光慶典活動。
2013年,成立蕭縣鳳山森林公園管理委員會,統管鳳山森林公園景區。
2014年,籌資興建大雄寶殿。截至2015年9月,已拉好圍牆,打好地基。
2015年12月,重修聖泉寺南入口。
2017年7月11日,開展聖泉寺景區環境整治工作。

建築布局

聖泉寺位於鳳凰山後峰彌勒頂東側谷內,是一座建築風格獨特的山門北向的千年古剎,為兩進四合院。前為山門,規模雖小,但三門並峙,抵近南山。中門內僅一丈甬路,便是一間正殿,古稱韋馱殿,正供彌勒佛。出韋馱殿後門,是正院,北面三間兩進正殿為大雄寶殿,正供佛祖釋迦牟尼,配供文殊普賢二位菩薩。正院東西各三間配殿,西廂正供南海觀音,東廂正供如意輪觀音。院落不大,建築雕梁,精雅緊湊。正殿門前左右石碑各一,左為明代成化年功德碑,右為清嘉慶年功德碑。右碑前一古井即韋馱神背井。井口漫砌石板,麿礪光滑,井迷木質轆轤,俱為古物。後山桃花洞附近有天王殿、觀音大殿等建築。
聖泉古寺聖泉古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