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東尼的誘惑(居斯塔夫·福樓拜著長篇小說)

聖安東尼的誘惑(居斯塔夫·福樓拜著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聖安東尼的誘惑》是法國作家居斯達夫·福樓拜的作品。該小說反映福樓拜對資產階級社會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絕望。作品以劇本的形式寫成,細緻地描述了聖安東尼一生中的一個夜晚如何面對各種嚴酷的誘惑。

《聖安東尼的誘惑》是一部充滿奇情異想、怪誕詭橘的宗教夢幻劇,表現中世紀埃及基督教隱修院創始人聖徒安東尼內心的精神危機,他在魔鬼種種誘惑面前,從困惑走向新生,從而反映出福樓拜對宗教信仰的反叛以及他對人慾橫流的金錢社會的厭棄。《聖安東尼的誘惑》共七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聖安東尼的誘惑
  • 外文名稱:La Tentation de Saint Antoine
  • 創作年代:1848年開始寫作,1872年定稿。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居斯達夫·福樓拜
  • 作品字數:132千字
  • 首版時間:1874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時代背景,哲學背景,創作靈感,作品背景,人物介紹,作品賞析,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論,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長篇小說《聖安東尼的誘惑》取材於宗教傳說,反映作者福樓拜對資產階級社會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絕望。
作品以劇本的形式寫成,細緻地描述了聖安東尼一生中的一個夜晚如何面對各種嚴酷的誘惑。《 聖安東尼的誘惑》 共7個場景,除開頭一個場景寫晚禱前安東尼思潮奔涌的回憶外,後邊6個場景都是寫他在魔鬼誘惑下孽生的重重夢幻,最後他在晨曦中見到了基督。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期,歐洲西部處於封建制度危機在逐步加強的狀況中:社會動盪、疫病流行;封建主和教會強制推行苛捐雜稅、為鎮壓人民的反抗而施行殘酷刑罰,種種災難更加沉重地壓在了廣大人民民眾的頭上。天主教會傅布宗教迷信,把災難看做是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徵兆。甚至有人用占星術計算,預言所謂的“末日”將於1524年2月5日,以洪水的形式到來。
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以一種特別醜惡的形式恢復了君主制”,他組建了警察、僧侶和學校教師的監督管制機構,僑居國外的雨果揭露說:“他們摧殘人民,堵塞自由之口,凌辱知識的名譽,他們用雙腳踐踏人民而感到榮幸之至。”

哲學背景

斯賓諾莎1675年寫成、死後由友人出版的“無神論的學說”——《倫理學》,在哲學思想發展史上“第一次擺脫了中世紀以來神學的羈絆,扔開了第一推動力的信仰主義”。福樓拜崇拜斯賓諾莎,他潛心研讀斯賓諾的無神莎論著作,並“借移”到《聖安東尼的誘惑》之中讓斯賓諾莎的無神論哲學思想化作希拉瑞昂論辯的有力武器,“形成了《聖安東尼的誘惑》文本行動的基石”。

創作靈感

人文靈感
熱那亞是地中海的海港,義大利西北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熱那亞最大的特色是以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式與哥德式的建築聞名。聖洛倫佐大教堂、馬泰奧教堂、聖喬治宮,以及克里斯托夫·哥倫布故居,都是一些最重要的歷史遺蹟;比安科宮和羅索宮是兩家最大的畫廊;東方藝術博物館和大教堂收藏有大量中世紀的藝術珍品。熱那亞的每一寸地面上都洋溢著歷史的氤氳。熱那亞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和奢侈享受的聖堂。
1845年5月13日,福樓拜到達位於里約福斯卡里大廣場上的巴爾比宮,它建於1582年至1590年間,顯示了文藝復興和前巴洛克時期的風格。其中勃魯蓋爾的《聖安東尼的誘惑》油畫,給福樓拜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彼得·勃魯蓋爾是16世紀最偉大的佛蘭德斯畫家,由於他對農民生活的熟悉和大量農民題材作品的創作,使他獲得“農民勃魯蓋爾”的綽號。《聖安東尼的誘惑》(The Temptation of Saint Anthony)油畫(大約作於1555至1558年間)作品,描繪了基督教隱修院的創始人安東尼抵制魔鬼種種誘惑的故事。
《聖安東尼的誘惑》油畫《聖安東尼的誘惑》油畫
安東尼(Anthony of Egypt,Saint,約251—156)生於下埃及的科馬(Coma)一個富有的家庭。他20歲開始禁慾修行;34歲時,他遵從耶穌的教導:“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產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從286年前後到305年,安東尼隱居於尼羅河畔的皮斯皮爾(Pispir)山中,此時,據聖安東尼傳記的權威作者,基督教神學家聖亞大納西說,魔鬼再次向他進攻。此前,魔鬼就一次次以寂寞無聊、怠惰懶散和無數女子的幻影來挑戰他,都被他以虔誠的祈禱克服了。魔鬼這次的進攻是以狼、獅、蛇、蠍子等野獸的幻影出現。它們或是向他攻擊,或是干擾他的清靜。但是聖安東尼都鄙夷地付之一笑:“不管你們有什麼法術對我,只有一位能夠支配我。”此話一說,他們就隨一陣煙消失了。聖亞大納西接著寫道:是上帝幫他戰勝了魔鬼。大約20年後,聖安東尼遷到尼羅河和紅海之間的東部曠野某山上,創立起安東尼隱修院。
按基督教的說法,“誘惑”主要是驕傲、貪婪、淫慾、嫉妒、貪吃、暴怒、懶惰這“七宗罪”;此外還有懦弱、巫術、變形等。老勃魯蓋爾《聖安東尼的誘惑》油畫裡的怪獸、蛇蠍、蝙蝠,作為魔鬼的化身,可以是“誘惑”的象徵,畢竟沒有明白畫出女子的幻影。但是福樓拜看過之後,在他的筆記上只寫了這么幾個字:“躺臥的裸女,愛情的困境。”幾天之後,他甚至這樣寫道:“聖安東尼身邊有三個女人,他正設法避開她們的愛撫;她們全都裸體,皮膚乳白,微笑著要用雙臂擁抱他。”

作品背景

1845年,福樓拜在熱那亞之行中看到勃魯蓋爾同名作品《聖安東尼的誘惑》(The Temptation of Saint Anthony)油畫而所獲得創作靈感。促使福樓拜構思和動筆創作長篇小說《聖安東尼的誘惑》的動力本身,更多是他閱讀歌德的《浮士德》而激發的靈感。
1846—1849年以及1856和1870年福樓拜曾數易其稿。四個改寫本表明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1849年的本子受斯賓諾莎的哲學影響,是虛無主義的。第二個本子內容不變。第三個本子表現出前幾個本子所沒有的宗教感情。”
福樓拜於1845年5月開始至1849年創作《聖安東尼的誘惑》。福樓拜寫了三個文本,其中有幾個選段分別於1856年和1872年發表,最後於1874年定稿出版。
人物原型
聖安東尼於251年生在埃及中部口思的一個富裕的基督徒家中。聖安東尼20歲左右的時候,他父母死了同時留給他下一大筆財產。有一次,聖安東尼走進教堂,聽到有人正在讀聖經馬太福音第19章21節:“耶穌說,你若願意做完全人,可去變賣你的所有,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
聖安東尼認為這是上天的啟示,於是分散了所有的財產,退隱到離村不遠的一個墓地里。在這裡,他艇受了魔鬼的千方百爵的銹惑,惡念、情慾和各種貪念的折磨後,信心依然堅定。他在墓地里住了有12年,後來又隱居到上埃及的山洞中。
聖安東尼的聲名逐漸遠播,許多人成為了他的學生,他所到之處便自然形成一個修道院。這樣,他也就成了基督教修道業的創始者。聖安東尼死於356年左右。他所受到的誘惑,成為中世紀有名的傳說。

人物介紹

安東尼
安東尼本是隱修院的高僧。當初安東尼離家隱修時,母親急得“倒在地上死去活來”,情人阿莫娜麗婭“一直在哭泣”。安東尼隱修的精神支柱,是上帝和《聖經》。
安東尼隱修後也羨慕世俗人間的生活,要是不做教士的話,“完全可以自己作主”當一名語法學家、哲學家、天象家,或憑著健壯的體魄去當兵冒險獲得軍功,也可“用錢買一個過橋稅稅官的職務”,腰纏萬貫,享受難得的特權。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聖安東尼的誘惑》的主題思想:突破隱修誤區,在人生信仰上皈依自然。
一夜的誘惑:化作安東尼光怪陸離的夢魔
安東尼是在靈與肉的焦慮中入夢的。在該小說的第一場景中,福樓拜首先寫安東尼獨坐茅廬冥思,暗示他夢幻形成的心理機制。從前安東尼在科爾岑時,“苦修苦煉,功德完滿”,信徒相從,深孚眾望。可是,在基督教確立正統地位的教派紛爭中,他的弟子紛紛離去。
安東尼隱遁荒漠,吃的是又硬又黑的麵包,住的是泥草屋,全部家當是一隻瓦罐。安東尼還要靠自己編筐同遊牧人以物易物後才能換得食物。總之,事業坎坷,眾叛親離,生活清苦都給安東尼的內心留下難以平復的創傷,他累積了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和憂鬱。
按照隱修戒律,凡是進入隱修會進行隱修的人,須向天主發三絕大願:絕財(不置私產)、絕色(不娶)、絕意(不持私意,唯修會之命是從)。
安東尼在隱修過程中,他的“靈”性“自我”終究阻擋不住“肉”的“力必多”進逼,安東尼的“自我”保護本能在尖銳的衝突中敗陣。於是安東尼的精神危機爆發了,他狂燥得“嚎啕痛哭”,甚至對《聖經》以及上帝的存在提出質疑。
安東尼隱修後,羨慕世俗人間的生活。世俗的天倫之樂、開懷暢飲、兒女情長等不時地勾起安東尼的情思和慾火。對比隱修的苦寒生活,安東尼的信念動搖了:“難道老這樣過下去?倒不如死了好!”
安東尼隱修的精神支柱是上帝和《聖經》。安東尼一番痛哭之後,他不斷地責備自己,“‘我’真軟弱,‘我’的上帝!”安東尼認為,《聖經》內容跟基督教教規自相矛盾:約帕的彼得“從來沒有吃過”“凡俗物和不潔淨的食物”,可是在飢餓難熬的時候,上帝降下“走獸、昆蟲和飛鳥”並指示彼得:“起來,宰了吃” 。安東尼讀到這裡反躬自問:“主願意他的使徒什麼都吃?”《聖經》中“摩西十誡”第六誡曰“不可殺人”,而《以斯帖記》記載,猶太人向仇敵復仇,殺了“7萬5千哈曼人” 。
書珊城內“屍橫遍地,花園門邊,樓梯上,到處都有死人”,安東尼聯想起現實中的教派紛爭與殺戮,他驚魂未定,頭腦中出現了“兇殺流血的悲慘情景” 。於是安東尼的信念開始動搖,禁忌和欲望、信守和行為發生了嚴重對立,靈與肉的衝突使安東尼再一次陷人精神分裂的境地,他開始質疑宗教神學宇宙觀與人生觀。
安東尼由尼布甲尼撒遭到懲罰,追想到希西家向巴比侖使者顯示財富,又由希西家的財富聯想到以財寶覲見所羅門的示巴女王,示巴女王驚羨所羅門的智慧和豪華,“詫異得神不守舍”,產生了對所羅門的深深愛戀。
安東尼流動跳躍的思緒奔湧向前,他推斷道:“所羅門或許是靠魔法般的學識克敵制勝的。他的學問很高深:宇宙是一個整體,它的各個部分,猶如人的各個器官,互相影響。這種學問在於認識事物相吸相斤的天然屬性,並加以利用。
宇宙不是上帝創造的,宇宙存在於本身相互聯繫的物質世界;上帝定下的永恆不變的秩序,人原本可以能動地去改變它。這些閃耀著唯物論和無神論的思想火花,一下子猛烈地燃燒起來,各種欲望勃發,安東尼想女人、想錢財、想權力、想威嚴。安東尼墜進夢幻深淵。
在安東尼的夢幻中,有實現願望的夢,諸如他飢腸轆轆,就夢見各式佳肴,“大塊紅色的鮮肉,碩大的魚,帶羽的鳥,帶毛的獸,幾乎和人體同色的水果。雪自的冰塊與淡紫色的水晶壺交相輝映”,在夢中他看見“平生從未見過的東西:黑色肉糜,金色肉凍”,這些東西似乎伸手可取、張口可吃,然而醒來,“桌子消失了,什麼也沒有了?沒有了!”顯然這是食慾作崇。在孤獨的隱修禁慾生活中,安東尼做過物慾、情慾、性慾望的夢:隱修士是要“絕財的”,他卻夢見自己擁有“大量的鑽石、紅寶石、藍寶石、帶帝王肖像的大金幣。”安東尼興奮得發狂,“‘我’要去那裡親自領略成堆的金子被‘我’踩得往下沉的滋味。‘我’要把雙臂伸進金子堆里,就象伸進糧食口袋一般。‘我’要用金幣擦臉,‘我’要睡在金子上面。”
隱修士是要“絕色的”,安東尼卻夢見顯貴富有、美貌絕倫的示巴女王“捨棄了一切——乃至所羅門王”來向他求愛,她綿聲細語,百般挑逗,甚至進行神秘的性暗示。這些滿足願望的夢,儘管不乏荒唐,但都是安東尼隱修生活中物質現實的反照,“都由迫切的生理需要——如飢、渴、性慾等所引起。”
安東尼夢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焦慮性的夢。安東尼焦慮性的夢,一部分來自於他人生遭逢中“創份性的情感經歷”,另一部分來自宗教禁忌約束道德規範形成的恐懼。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社會中,最大的宗教禁忌莫過於對上帝的存在和《聖經》的虛妄提出質疑。這就是《聖安東尼的誘惑》中改裝成“魔鬼”的神秘誘惑物。
在《聖安東尼的誘惑》里,“誘惑”顯然不是“蠱惑”,對於聖安東尼說來,它無異於是一場生動形象的啟蒙宣傳。
福樓拜能在《聖安東尼的誘惑》中表達他對宗教神學體系的批判,指斥《聖經》,質疑上帝,披露其荒謬,揭破其虛妄,確屬難能可貴。而福樓拜採用夢幻表現手法,讓希拉瑞昂扮成魔鬼來宜傳真理,又顯示出令人驚嘆的鬥爭藝術。
福樓拜巧妙地運用夢幻機制實現了他終生企求的創作隱衷:醉心斯賓諾莎的哲學,質問宗教,否定超自然的上帝存在。在作品的創作中,福樓拜改造了民間傳說,在他的筆下,安東尼非但沒有“克服”魔鬼的誘惑,反而在希拉瑞昂的誘導下獲得新生,他不是勝利者,而是個被批判的對象。試看,最初“肉慾作崇”時,他從夢中驚醒,尚能用“帶鐵鉤的繩索”抽打自己,爾後經過希拉瑞昂的辮論,尤共是讓他在遊歷萬象的實踐行動中認識先賢、認識字宙、認識自然,他在困惑中反省苦修禁慾的行為和對上帝愚忠愚信的痴述,終於穎悟出自然的真諦——在人生信仰上皈依自然。

藝術特色

場景描寫
《聖安東尼的誘惑》的場景描寫別開生面,作者有時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就清楚地交代了人物的動作行為和心理活動,有時也會大篇幅地用文字描繪場景,如全文最長的一處場景描寫一一亞歷山大城,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先借安東尼為全知全能的敘述者,從遠景將帕內姆假山對面的瑪瑞奧提斯湖、風格各異的宏偉建築、厄諾斯特港口及其商販、挑夫、泰依巴德僧侶的行動全部一網打盡,悉數交代亞歷山大城的地理環境風貌,後借安東尼為行動者,從近景講皇宮大殿內的賓客、競技場、尼布甲尼撒王等人的行為,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縱觀《聖安東尼的誘惑》的場景描寫,可依次分為描述性場景、直覺性場景和象徵性場景三類。
1、描述性場景:
描述性場景在《聖安東尼的誘惑》中的主要作用是用來再現客觀事物及藝術意象。
如在第一幕對安東尼所居住的泰巴依德境內的場景描寫,開篇直接點明:“在泰巴依德境內一座大山的峰頂上,有一個巨石環繞的半月形平台,一間泥土和蘆葦搭成的平頂小屋坐落在平台的後方。”交代了安東尼的居住環境,也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在文本中,作者通過棕桐樹、屋子裡放的瓦罐和一塊黑麵包以及書、浩瀚的金色沙浪一浪高過一浪、火焰般的紅光和淡紫色的暮靄等簡單的幾筆,把電影藝術中的人、景、物、光、聲、色各具象元素都集中在這一場景中,使其富有色彩,富有聲響,富有質感而富有意蘊。
又如第五幕希拉瑞昂引導安東尼面見希臘諸神,描寫奧林匹斯山上的青銅宮殿諸神的座次和諸神的外貌、形態,這些描述性場景形象地再現了人物經歷的場景。
2、直覺性場景:
如第二幕安東尼幻覺來到亞歷山大城,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以安東尼為線索的描述場景,一邊是亞歷山大城內瑪瑞奧提斯湖、鱗次櫛比的建築物和厄諾斯特港口景象,另一邊是安東尼及其泰依巴德僧侶血腥仇殺和在巴比倫皇宮與皇帝共同享受的場面。亞歷山大城內的景象與安東尼夢幻中潛意識行為交織在一起,安東尼從過去被壓抑的情境中解放出來,在亞歷山大城中變成了一種快意的滿足:“血水淹到安東尼的腿肚,他在血泊中走著,吸吮著唇上的血滴,他感到鮮血沾滿四肢,濕透皮膚的快樂,不由得哆嗦起來”;曾排擠、侮辱安東尼的尼西亞的神父們衣衫檻褸,面目狠瑣;帕伏努斯刷鬃毛,亞歷山大提筐拾糞,而他本人則被眾人夾道恭迎;甚至安東尼變成尼布甲尼撒王,“學野獸爬上餐桌,像公牛一般鳴叫起來。”種種幻象都滿足地彌補了安東尼之前遭逢的創傷,釋放了主人公自己的情感壓抑。
福樓拜把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層次的各事物、人物以“焦點透視”、“散點透視”、聚中有散、散中有聚諸種形式集中起來,讓讀者把握安東尼壓抑己久的情緒和迫切釋放的心態。
現代派藝術表現的最初端倪
1、怪誕——詭橘的變形和自我異化:《聖安東尼的誘惑》的創作,萌發於勃魯蓋爾的同名畫。勃魯蓋爾是16世紀尼德蘭“ 夢幻怪誕”畫師,他為人怪癖,筆下的畫多是充滿恐怖的夢幻世界,“嘎嘎作響的骼鏤,蠕動的根狀的東西,可怕的巨獸和怪異的動物”,他畫的《聖安東的誘惑》便是夢幻怪誕畫的代表作。
福樓拜在表現安東尼的夢幻時,馳騁他自己的想像力。在文本中,福樓拜採用畸變、怪異、醜陋、扭曲、誇張、突兀等手段描摹怪誕形象,創造出令人驚恐的藝術效果。例如第7場景安東尼想要知道生命存在的“最原始形態”時,在他面前現出了“獅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獅首羊身蛇尾的喀邁拉、沒有嘴唇的阿托米人、只有半邊身子的怪獸尼斯那斯、無頭的布萊米、侏儒般的傅格米人等數十種象徵性的動物,他們“從天而降,從地里冒出,從石縫裡淌出。到處是發光的眼睛、咆哮的嘴唇、鼓起的胸脯、伸長的爪子、格格響的牙齒、劈啪響的肉體”,一時攪得天昏地暗,嚇得安東尼瑟瑟發抖。
在《聖安東尼的誘惑》作品中,福樓拜表現安東尼在宗教禁忌的強大壓力下心理被揉皺擠扁,就孕育出怪誕異化的胚胎。這方面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安東尼夢見他自己變成了一頭牛。
安東尼讀到《聖經·但以理書》,看到上帝懲罰“巴比侖俘囚事件”的罪魁尼布甲尼撒,“將他變成了四蹄行走的牲畜”,就會心地“笑起來”;後來在夢幻中,他來到巴比侖王宮,親眼看到尼布甲尼撒迫害“被俘的國王們”,命他們“俯伏在地,無腳無手,嚼著他扔下的骨頭”,又看到尼布甲尼撒折磨奴隸的痛苦場面和他王宮裡花天酒地的生活,更看到他“用祭神的聖缽吃喝,隨即摔碎這些器皿”,還“心血來潮”要燒毀宮殿,“重建巴比塔,廢黝上帝”,這時安東尼內心的恐懼升騰上來,他察覺自己變成了尼布甲尼撒,也“學野獸爬上了餐桌,象公牛一般鳴叫起來” 。
2、象徵——神秘的暗示和隱晦難解的迷:
福樓拜著力顯示一個困惑的隱修者“心內圖景”,他的筆鋒要剔膚徹骨,深人到安東尼夢幻潛意識中,“寫出聖安東靈、肉的戰爭”,所以“作者不得不廣行採用象徵的表現”。
值得重視的是,福樓拜作品的象徵,不同於一般以具體事物表抽象意義的“象徵手法”,而是類似後世象徵主義作家強調的神秘的暗示,有的甚至是隱晦難解的謎。這一類象徵通常用鮮明的意象來表現。
例如第七場景中,夫色微明,安東尼恍惚覺得兩個女人來到面前,一個老態龍鐘,“一塊麻布從她的白髮直裹到她的腳踝”,“眼睛裡閃爍著墓燈樣的光”,她青春煥發,“有兩片富於肉感的紅唇” 。
前者引誘安東尼到死亡里去尋求“安慰、休憩、遺忘、永恆的安詳”,後者引誘安東尼及時行樂,“隨心所欲”,傾刻間,他們又各自變幻成骼鏤般的死神和臂部肥滿的淫慾之神。這兩種誘惑採用象徵來暗示,隱隱約約表現出福樓拜在人慾橫流的金錢社會中厭倦木已的悲觀情緒。
3、意識流——逾時空的綿延和非理性的潛意識活動:
《聖安東尼的誘惑》的表現內容和表達方式與傳統的心理小說不同,成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創作的先導;它雖然是一部戲劇,但它情節淡化,“一切活動在於聖安東的下意識”,“一切妄念,皆由心生”,作“蛛網式”的發射和收束,以表現人物潛伏至深的危機意識。如寫安東尼進人夢幻之前,意識已經恍惚迷離,他往昔的回憶顛三倒四,雜亂無序,福樓拜在表現時隨著人物“散射”的思緒放縱筆力,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把安東尼的疑俱、驚恐、欲望、隱私和盤托出,在安東尼感觸敏感的地方還使用了零亂的詞語和不完整的句式。
待到安東尼進入夢幻之後,福樓拜展現的手段更加活潑,其中有洞幽燭微的內心分析,也有模糊朦朧的感官印象,時序的羈絆完全被打亂,空間地域也廣裘伸延,從遠古印度摩尼佛祖禪機,到古希臘羅馬時代教派爭訟,從安東尼本能的欲望,到生死奧秘和星球寰宇,眾多意象,交匯錯落,組接成類似電影螢幕鏡頭,在安東尼面前倏忽閃過, 令他目不暇接,頭暈腦旋。福樓拜表現“心理真實”的高超本領,常使意識流小說家們驚嘆不已。
4、隱匿——作家在作品中隱蔽得象上帝一徉無形而有力:
1852年福樓拜在給路易絲·柯勒(高萊)的信中曾說:“作家在作品中應該象上帝在宇宙中一樣,到處存在,又無處可見。”1857年,福樓拜在致尚特比女士的信中再一次重申“客觀性”的隱匿原則:“虛象(假若有的話)來自作品的客觀性。藝術家在他的作品中,應當象上帝在造物中一樣,銷聲匿跡,而又萬能;到處感覺到,就是看不見他。”的確,如果不認真研讀《聖安東尼的誘惑》所沐浴的斯賓諾莎哲理內涵,單憑表面印象,會以為作家所描寫的是“中世紀埃及的一個聖者如何克服魔鬼誘惑的宗教傳說” 。
篇末,福樓拜描述安東尼欣喜若狂的神情:“啊!幸運呀,真幸運!‘我’親眼見到了生命的萌發,運動的產生。‘我’的脈搏跳得如此劇烈,快把血管服破了。‘我’想飛,想游泳,想像狗一般叫,牛一般鳴,狼一般嚎。我多么想長出翅肪,長出甲殼,長出硬皮,長出鼻。‘我’多么想噴雲吐霧,扭曲身子,讓它開裂,散到各處,滲進萬物,同氣味一起發散,象草木一般生長,象水一般流消,象聲音一般震響,象光一般發亮。‘我’多么想躲進所有的形體,鑽進每一個原子,直到物質的深部——成為物質!”
安東尼已在人生信仰上皈依自然,所以劇尾描述白晝來臨,紅日中顯示出耶穌基督的面容,“安東尼畫著十字,開始祈禱” 。他這時所膜拜的“上帝”,與斯賓諾莎在《神學政治論》中所宣稱的“上帝” 一樣,都變成了“自然”的同義語:“自然的力量與效能,其本身就是神的力量與效能,而且神的力量就是上帝的本質。” 由此,福樓拜運用斯賓諾莎的唯物論和無神論,藝術地批判了現存的宗教神學體系。
福樓拜的客觀主義,表現出他為著“冒犯某些強大的宗教和政治利益粗而又避免“在法律上遭到麻煩”的文學才智,同時他所創立的隱匿的創作原則又為現代派作家們效法,這以後,客觀主義成了“西方文學現代性藝術的特徵之一” 。

作品影響

《聖安東尼的誘惑》在西方文學史向著20世紀文學新潮過渡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聖安東尼的誘惑》文本處理心理擠迫而形成的怪誕異化,啟發了卡夫卡寫人變甲蟲;尤奈斯庫寫人變犀牛;奧尼爾寫人到毛猿獸籠里尋找“歸屬” 等,鑄成了現代派作家頻繁運用的主題。

作品評論

作者通過中世紀聖·安東尼克服魔鬼種種誘惑的傳奇故事,說明科學與宗教是並行不悖的思想的兩極。
——《不列顛百科全書》
《聖安東尼的誘惑》是一部充滿奇情異想、怪誕詭橘的宗教夢幻劇,表現中世紀埃及基督教隱修院創始人聖徒安東尼內心的精神危機,他在魔鬼種種誘惑面前,從困惑走向新生,從而反映出福樓拜對宗教信仰的反叛以及他對人慾橫流的金錢社會的厭棄。該作品,論它包容萬方、博古通今的容量,論它關於人生意義精神探索的深度,論它對後世催促文學革新的影響,都是非同凡響的;羅曼·羅蘭禁不住稱讚它“是法國的《浮士德》”。
——巴文華(三峽大學文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居斯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盧昂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間法國的時代風貌,揭露了醜惡鄙俗的資產階級社會。從小生活在醫院環境培養了福樓拜實驗主義傾向,使他注意對事物的縝密觀察,而與宗教格格不入。福樓拜的作品對19世紀末及至20世紀文學,尤其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他被譽為“自然主義文學的鼻祖”、“西方現代小說的奠基者”。主要作品有:《狂人回憶》、《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薩朗波》、《聖安東尼的誘惑》、《布瓦爾和佩庫歇》、《三故事》等。
居斯塔夫·福樓拜居斯塔夫·福樓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