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藤椅慢慢搖:周有光和他的時代

老藤椅慢慢搖:周有光和他的時代

基本介紹

  • 書名:老藤椅慢慢搖:周有光和他的時代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1577
  • 作者:金玉良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224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文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嚴格地說,金玉良編著的《老藤椅慢慢搖》稱不上周先生的傳記。我只是把日常聽到、看到的綴字成文,和喜歡、熱愛周先生的讀者分享老人的百年滄桑。從林林總總發生在他個人身上的,或歡快或感傷的故事中,勾勒出時代和社會的變化。

作者簡介

金玉良,1945年8月生於瀋陽市,1966年高中畢業,1968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返城後,做過工人、中國小教員。1983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1984年調入中國作家協會工作,現已退休。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編輯出版有《白朗文集》(1—6卷)、《羅烽文集》(1-5卷):發表散雜文五十餘篇;著有《落英無聲——憶父親母親羅烽、白朗》。

圖書目錄

前言
一、兒時記憶
青果巷、內天井
汝南周的後代
父親的“詩鐘會”及其他
一百年前的“特快專遞”
二、學生時代
拉倒菩薩辦學堂
中學時代
從“聖約翰”到“光華”
三、初涉社會
“我的人生準備階段”
戀愛與婚姻
留學日本
四、“救舊會”、“七君子”
五、戰亂年代
農本局歲月
“聚餐會”、“座談會”及其他
仰光省母
太平洋戰爭爆發、巧遇杜立德
新華銀行、西北經濟調查團
國破人亡散
六、美歐之行
國際日期變更線上過生日
新華銀行在美國的業務聯繫
紐約公共圖書館
美國社會的風土人情
朋友情誼
坐“伊莉莎白皇后”號去英國
遊歷歐洲大陸
歸國途中見聞
七、從“國語羅馬字”到《漢語拼音方案》
八、下放“幹校”的前前後後
九、沙灘后街的陳年往事
和嘉公主第
打麻雀、大煉鋼鐵
人民公社化
“破四舊”
清理階級隊伍
安於“老九”的貧困化
十、人未老,思無涯
憑票供應的日子
“二簡(草案)”:約而未定,俗而未成
出國,在隔絕三十年後
過往那些人物
舉“杯”齊眉,兩“老”無猜
長壽無秘訣
附錄
周有光簡歷
周有光學術專著和雜文集目錄
參考書目

序言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偶然機會我有幸結識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先生。他淵博的學養、前瞻的思維、豐富的閱歷以及儒雅的談吐,深深地吸引著我。陪他聊天增長見識,聽他講故事開啟心竅。十多年來不論酷暑還是嚴寒,都阻擋不住我每周一次探望老先生的約定。每次推開先生小書房的門,映入眼帘的幾乎是同樣的鏡頭:老人手拿高度放大鏡(患青光眼、白內障)看書、讀報;或端坐電腦前,左手舉著放大鏡,一隻眼睛眯縫著,右手敲打鍵盤寫文章。
周有光先生一九。六年一月十三日,生乾江蘇常州一個沒落士紳之家。年輕時患肺結核、憂鬱症,算命先生說“活不過三十五歲”,妻妹張兆和說“二姐嫁個癆病鬼,哭的日子在後頭”。然而,一月十三日周先生歷經四個時代(清、北洋政府、民國、新中國),在眾親友的祝福聲中迎來健康長壽的一百零七歲華誕。
周先生曾就讀上海聖約翰大學和光華大學。抗戰勝利後赴美國。一九四九年六月三日回國,供職於上海金融界和經濟學界。一九五五年十月奉命改行,從事文字改革工作。周先生的孫女曾調侃說:“爺爺,你吃虧了,搞經濟半途而廢,搞語文半路出家,兩個半圓合起來就是一個○。”
俗話說,“三十而立。”五十歲,早已過了創業之年。而且,經濟學和語言文字學是兩個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在兩個毫無關聯的學科間改行,其難度可想而知。然而,周先生憑藉不懈的努力、執著的追求,硬是在“知天命之年”奇蹟般地“再立”,並成為語言學界的領軍人物。他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是語文現代化的重要推手。他為中國語言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周先生八十五歲離開辦公室。專業研究因年老體衰告一段落,不再參加社會活動。但他並未停止思考,更未放棄一名知識分子對社會的責任。他仍在關注世界,關愛萬物生靈。他在桑榆晚年再揚帆,開闢新領域——研究社會現實問題,撰寫有關文化、歷史背景的文章。如:什麼是現代化,什麼是全球化,蘇聯解體的教訓,美國社會的發展背景,中印兩國的外包經濟,中東局勢,巴以紛爭,後資本主義等。周先生百歲時平均每月發表一篇文章,時至今日仍然手不釋卷,筆耕不止。繼《朝聞道集》之後,去年又出版《文化學叢談》、《拾貝集》、《靜思錄》等。著名學者李澤厚說:“周有光先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周先生不止一次說:“我很幸運,能搞點工作。那些被打成右派的人,即便活下來,荒廢二十年還能做什麼呢?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十年?‘抗戰’八年,‘文革’又是十幾年,加上不斷搞‘運動’。我對於‘名’無所謂,有了‘名’就不能做事情了。人家說‘無官一身輕’,我說‘無財同樣一身輕’。我現在錢不夠用也不愁,明天討飯今天也不愁。”
周先生不僅把名利看得很淡,對生死也看得很透徹。二○○二年,他的夫人去世。送別的那天晚上,周先生的眼圈第一次紅了。親人們擔心,老人是否能承受這突然的打擊。他卻平靜地對孫女說:“你放心,我知道該怎么做。希望這個時候不要給你們添麻煩。”周先生一輩子就是這樣,時時處處替別人考慮,從不給子孫和社會添麻煩。理智告訴他不能被悲傷擊倒,因為還有工作要做。在其後的兩年間,周先生以九十六歲高齡多方聯絡,力促張允和先生遺作《浪花集》和《崑曲日記》如期出版。他說,這是對妻子最好的紀念。
常常聽到有些老人說,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
周先生則說:“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周先生不刻意追求長生不老,而是順其自然快樂地過好每一天。不吃補品,喜歡白菜豆腐。每天讀書、看報,強調多動腦、多思考。喜歡崑曲,也看美國大片《阿凡達》。愛喝中國茶,也喝星巴克咖啡。關注“全球化”的老人足不出戶,但老夫也發少年狂。二○○三年,子侄們陪九十八歲的周先生去北戴河。未到海濱浴場,老人就令兒子周曉平下車去買兩條游泳褲。
對於一百多歲的高齡,他總是樂呵呵地說:“上帝糊塗,把我忘掉了。”
我幾次建議周先生寫自傳,但他都謙虛地說:“我沒什麼可以寫的,我的生活經歷很簡單。我不是社會活動家,更不是政治家。我是專業工作者,過去只鑽研經濟,後來搞語言文字。只有搞專業的人看我的東西,知道我。到了八十五歲以後寫雜文,才有許多人喜歡。”
在與周先生交往的十餘年裡,我不曾有過一次正式的、有目的的採訪;沒有想過,也不敢想有朝一日寫先生的傳記。見面聽周先生談論最多的是國內、國外一周時事以及他正在構思的文章內容,我還是他“公民教育”課的關門弟子。這是任何採訪也無法採訪到的!從先生那裡我知道什麼是“三權分立”,什麼是“三大自由”,什麼是“R2P(保護人權的責任)”……
嚴格地說,這本小書稱不上周先生的傳記。我只是把日常聽到、看到的綴字成文,和喜歡、熱愛周先生的讀者分享老人的百年滄桑。從林林總總發生在他個人身上的,或歡快或感傷的故事中,勾勒出時代和社會的變化。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六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